小白理财
财富从此刻开始!

王健林为什么那么有钱

王健林为什么那么有钱

你知道王健林怎么发家的吗

王健林为什么这么有钱?相信很多人很好奇王健林怎么发家的致富的?下面我整了王健林发家史揭秘。一起看看吧。

王健林怎么发家的

在中国的顶级富豪榜上,马云和王健林分别代表着两类不同产业的发展,马云的成功离不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而王健林可以说是靠着传统的房地产业一步步打拼上来的,王健林早年的时候在单位任职,后来其政从商,他的发家史让人好奇。

在万达版图上,可以看到庞大的产业群:房地产开发(重资产,轻资产),电影产业链(电影院线、投资、发行),旅游产业链(酒店、旅行社),高科技 文化 产业链(秀,电影乐园,动漫),消费产业链(百货,ktv,游艇, 儿童 游乐),体育产业(马德里竞技俱乐部,盈方体育),金融(百年人寿,快钱),还有以万达广场为平台的o2o。在这些产业群中,已经有两个世界第一:商业地产、电影院线,还有若干中国第一。

世上没有白来的富贵,来看看王健林是怎么成功的吧

弃政从商,看准了就要去试

受家庭的影响,15岁的王健林就从四川来到东北,入伍参军,并且在28岁就成为了一名正团职干部。在1987年,为了响应国家百万裁军”的号召,王健林告别了自己18年的部队生活,转业后,王健林来到大连市西岗区区任办公室主任。但很快,本认为仕途无量的王健林竟弃政从商,通过企业改制的机会,创建了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迈入了房地产这个圈后,万达的第一桶金是大连市北门的棚户区改造。这是一个多少有些无奈的举措,作为一家民营企业,万达拿不到当时房地产开发项目所需的配额,只能承接旧城改造这个不被看好的工程。王健林作了大胆的尝试,铝合金窗、防盗门、改明厅、设洗手间,这些现在看来的小儿科”,在当年都是创举。万达在这个项目上赚了近千万,更重要的是闯出了一条新路,成为全国首家进行旧城改造的企业,迅速做大了企业规模。

敢闯敢试不是蛮干。王健林如此界定两者的区别:敢闯敢试是看准了去试不怕失败,忙暗示没有目的的驱赶。”看准了,也就是把握大方向。

机遇猎手,准确卡位时代

不怵官场,往来自如,天生的大院气质,言出必行的个性,这样的王健林颇显神秘——在很多人眼中,受青睐的万达似乎游离于市场竞争之外。王健林的父亲曾是省级官员,加上18年的军队生涯以及转业后在国企的经历,让王健林深谙之道。他对大政方针、行业趋势、发展 热点 始终抱有远超普通中国商人的热情。他是这个时代最出色的机遇猎手,发现了最厚的雪——利润丰厚的地产行业;最长的坡——城市化进程、消费勃兴的几次重大机会。万达的成功不仅是因为产品的成功,更因为它能准确卡位时代。

很多开发商至今对商业地产的理解是做持有型物业收租,这种立意就比万达差了许多。万达的商业地产不只做收租物业,而是改变城市功能、结构的产品。市长们对万达广场的追捧,是因为它有把城市非中心变成中心的能力,这是地方业绩的孵化器。

借东风,企业要顺势而为

做企业一定要顺势而为,不要逆势而动。”王健林如是说。他善于借势,2002年,万达尝试向商业地产转型,首先想到了要与世界500强公司合作。为了说服沃尔玛,他亲自数次登门 拜访 相关负责人,竟然不得入其门。后来还是通过人士的牵线,才最终达成合作。在万达初期扩张中,和世界500强公司站在一起的小公司万达,增加了与谈判拿地的筹码。

如今宾主易位,沃尔玛要拜访王健林,也要提前若干时间预约。在2008年之后的快速扩张时期,万达将的势能运用到了极致;而收购AMC,更是借到了文化产业热的东风。亲近,远离政治”是王建林的 名言 ,他认为万达获得超越发展,是因为它能做国企不会干、民企干不了”的事情。王健林曾在一个国企培训局给很多国企领导讲课,他在课上说:今天民营企业已经不是过去了。如果出现一批500亿规模、未来上千亿的企业,民企也能办大事,国企就会彻底没戏。”

风光背后,不为人知的狼狈过往

我们只看到如今王健林作为首富的风光,却不知道他狼狈不堪的过往。

创业初期,王健林曾经从手中接下一个做了一半的项目,但是签完合同以后突然遇到全国治理整顿”,贷款就变得非常困难了。为了启动这个项目,王健林需要一笔2000万元的贷款。当时的情况是有土地做抵押,所有的手续也都健全,但找了几十家银行,没有一家愿意贷给他。这个项目可以说是让王健林追悔莫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王健林有一段时间九天九夜都睡不着觉,不管是吃安眠药还是打针都没有任何作用,以至于到后期整个人开始精神恍惚。第十天早上,王健林在开会的时候倒地昏迷了,被急送到背景的一家大医院治疗。如果不是北京的医生治疗得当,也就没有现在的万达,可能精神病院会多个病人。

除此之外,王健林在投身商业地产的时候也曾触礁”。2000年,在万科地产做减法退出商业地产的同时,王健林开始投身商业地产,但因为不懂规划设计,造一座楼,就把底层商铺全部卖掉,而买了商铺的人经营不好,就来告万达。因此,王健林在三年的时间里当了222回被告,虽然只输了两场官司,还是让整个公司疲于应付。

后来,王建立在创新中研究了一个办法:提出一个模式叫城市综合体。即做一个商业中心,商业中心旁边可能做写字楼,再做城市的商业街,再做一些公寓。把这些公寓、写字楼卖掉,现金流就有了。从此,万达开始走向了一条康庄大道。

004年,商业地产遭遇宏观调控,国家把购物中心列入限制发展的七大行业之一。业务发展困难加之较大的舆论压力,很多人劝说王健林退出,但均被这位曾为军人的硬汉”拒绝。王健林说,人生没有迈步过去的坎儿,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机会,首先你要研究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要有创新的精神。除了这以外更重要的一个品质,是要有执著的精神,要不怕失败,要千锤百炼,百折不挠。回顾王健林的发家史,我们可以 总结 出三点体会。

1 . 敢闯敢试。在王建林的成功学里,这一点是最重要的部分。正如他经常提到的一句话: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如果勇敢迈出第一步去尝试,那成功的几率就有50%,但如果不试,成功的几率只能是0.

. 创新求变。要想不断获得成功,就要不断创新。如果只做别人做过的事情,只走别人走过的路,就不可能比别人更成功。

3 . 坚持到底。仅仅有胆量和创新是不够的,因为所有的创新都可能面临失败。创新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的过程,不能经过一次或者几次的失败就轻言放弃。如果认为自己的选择和方向是正确的,就一定要坚持。

王健林:创业初期3年被告222次

● 贷款无门,在银行走廊里耻辱的站着!

初期创业,接下了一个转手项目。但签完以后突然遇到全国治理整顿”,贷款就更困难了。为了启动这个项目,就要去找贷款,需要一笔2000万元的贷款,没有一家银行愿意贷给我。

后来指定我找某银行行长,但前前后后找了50多次,每次都躲起来。”

有时候见到他了吧,他从后门跑了,我在走廊傻等;有的时候在走廊里堵他,他说好好你这样,你下周二来吧”;等我再去,他出差去了。当时就为了拿到这笔贷款,有的时候一站就是一整天。

当时站在走廊里面这种感觉,这种耻辱,觉得太卑贱了。

▲90年代年轻时的王健林

● 疲于应付官司,可能很多人要去闹事

做商业地产的时候,最早因为不懂,造一座楼,把底层商铺全部卖掉。在初期的三年当中,买了商铺的人经营不好,就来告我们。

我前三年当了222回被告,虽然只输了两场官司,还是让整个公司疲于应付。成天在打官司,哪还有精力经营?客户就是这样,他的出租回报率没拿到理想中的10%、20%就来告我。

如果输了,可能很多人就扯着横幅上街上去闹事。

王健林的创业感悟

1.奋斗可以发现和把握机遇

创业我认为勤奋很重要,这点我深有体会。由于我是个转业兵,在创业初期,对房地产行业一点儿也不了解,很多同行笑话我,他们评价,我早晚会从哪儿来回哪儿去。所以我下决心,先学习,在接下来的4到5年的时间里,我放弃了所有的休息时间,白天正常上班,晚上所有的时间都拿来学习。我相信勤能补拙,奋斗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机遇和把握机遇。

万达最艰难不是创业初期。创业初期中国是短缺经济,那时候盖房子,供不应求。

其实最艰难就是上世纪90年代末期转型做不动产、商业地产的时候。没有成功的例子可以参照,也没有金融的资本能够支持,完全靠自己去摸索,摔了很多跟头。我曾经说,我们记录自己创业的过程当中,前后当了220次被告,这个过程是最艰难的。

有人问,为什么这样一些困难都无法阻止我的脚步?你不转型也是功成名就的企业家了,也有着非常好的生活了,应该说你的梦想也实现了。为何还要努力?

这就是你的目标问题,你的定位问题。那时我们已经创业接近十年了,个人生活应该说完全满足了,但是企业还是小企业。那时候有一个梦想,就是做成常青企业或者百年企业。我们觉得单纯做地产的模式不够常青,房地产本身就是一个短期行业,在任何国家差不多就四五十年的历史,工业化差不多完成了就萎缩,所以我们寻找有长期稳定现金流的 商业模式 ,果断选择这个来做尝试。应该说就是一种自己心中的定位,自己的目标决定自己能够坚持走下来。

.创业最重要的是心理素质

其实,任何人都具备创业的条件,但是创业是否成功就不一定了。有一句话,先行者大部分会成为先烈,少部分会成为先进”。所以创业者中,肯定死得多、活得少。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心理素质。心理素质要好,要经得起磨难,要有坚持精神,这恐怕比所有的智慧、商业模式要强得多。很多人创业不成功,就是稍有一点困难就退回去了。就像我们前四年成天忙于打官司,公司里若干同志都劝我:老板,不要搞了,我们卖地产挺好的,何必再搞这个东西呢?后来我给大家说五年为限,如果再这样的话我就退回去,但是五年之内我们一下子找到感觉,成功模式出来了。所以我自己体会,还有我看到朋友、若干成功的大企业例子,最重要的素质就是坚持精神。

我看过中央电视台的一个 广告 一句话叫:心有多大舞台有多大”,可能很多人觉得这个广告是忽悠,其实做过事业的人、尤其事业比较成功的人大多数有这个体会!只有敢想才有敢干,只有敢干成功的几率才大。所以,我觉得要勇敢走出第一步,不能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不能什么时候只是梦想,只是想。要把梦想变成现实,勇敢走出第一步是最重要的。

3.千万不要相信所谓的成功学

现在创业的80后、90后,你们千万不要相信市场上的什么《致胜百招》什么《商场圣经》等等。

因为个体的成功就是条条大道通罗马”,成功人士绝对有若干不相同的模式和经历,或者是特殊的偶然事件等等促成的,绝对不可能有一模一样的成功模式。所以,这些所谓的绝招、点子不好使,他成功用这招好,你跟着去了绝对不成功或者说成功几率极小。

如果成功的模式靠一本书、靠人指点一下就行,那这个社会上没有失败的人。根据我自身的 经验 ,我现在接触的大多数成功的企业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每个人身上有不同的特质,每个人都有不同创业的 故事 ,都走了不同的路,所以我相信成功一定是不同的路,一定是不同的体验。你们真的想成功:第一要有勇气,第二要敢于探索,第三要不怕失败。

↓↓↓下一页更多精彩 王健林 创业故事 ↓↓↓

王健林发家史是怎样的?你如何评价他这段经历?

提起王健林,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不陌生,曾经是中国的首富。王健林也一直坚信,清华北大都不如胆子大,35岁这一年国家鼓励下海经商,王建林便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并想了一个连他自己都觉得土里土气的名字,名叫西岗区住宅开发公司,并且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先赚他一个亿,可没有想到,几年就实现了这个小目标。

那个时候国家经济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到城市,改造旧城成为城市规划者的选项之一,他找到市因为是民营企业,只给了王健林一个最烂的棚户区,因为在这之前也找了三家市属国有企业,可是没有一家国企愿意接手,面对其他国企都避之不及的改造项目,王健林觉得这是一个机会,要盖就盖别人不一样的房子,当时大连的房子没有明厅和卫生间,于是给每套房子都加了明天把木窗改成铝合金窗,而房子推出也立即被抢光,这第1单就让王健林净赚了1,000万。

在1992年,王健林花了2000块钱在报纸上打,广告征集公司名称于是万达集团便正式成立,也开启了属于王健林的商业帝国,创造的属于自己的一个时代,现在万达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

但不得不提出王健林确实善于结交高端人脉,甚至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佬,表示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一定要掌握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一定要想法设法的搞定高端人脉,只要达成了这个目的才能赚到大钱,才能实现逆袭的机会。所以不得不说王健林既聪明但同时也有这一股闯劲,所以他达到别人达不到的成就,特别是在中国经济下行的时候,选择知难而退,非常的有魄力。

王健林的第一桶金是怎么来的?公王健林1954年生于四川农村,是家里5个孩子中的长子。其父从事森林管理工作,因家庭生活贫困,他在13岁就辍学帮助父亲干活。他15岁自愿入伍,曾打算一辈子当一名军人。

但是,80年代市场经济浪潮涌动。认为“今后经济会变得重要”的王健林,在1983年以军人身份进入辽宁大学学习经济管理,获得学位后的1986年他很快转业到地方,并做到办公室主任。随后,他迎来了最大的转机。

当时政策宽容,官员下海,王健林也抓住了机会下海。当地市进行开发后,麾下的房地产企业“西岗区房屋开发公司”设立不久就负债数百万元。“谁能把欠债还清了,就把公司交给谁”,一筹莫展的市干部的这句话,被王健林视为千载难逢的机遇,他毛遂自荐干起了房地产。

在一次访谈中,王健林透露了自己的第一次下海的初心,其实也并不是想当中国首富,就是获得更多财富,让家人生活得更好。“最初做生意时的理想,就是奋斗到拥有一栋楼,起码可以出租,吃喝不愁。”

不过王健林成功得连自己也没有想到。

那块旧城改造的地是老城区,改造成本算下来1200块钱一平米,当时大连最好的房子只能卖到一千零几十块。王健林就搞了几条创新:第一,当时大陆的房子没有明厅,他做一个明厅;第二,每户都配了卫生间,还把木头窗换成了铝合金窗,再加一扇防盗门。房子推出来均价1580元每平米。1000套房子一个月一扫光。这一单就赚到近1000万元!

并且找到了一个盈利的模式——旧城改造很有钱赚,于是在大连就搞开了。当其他同行回过神来的时候,王健林已经成了改造大连旧城区的“专业户”。

在一次采访中,王健林这样谈到自己的第一个亿:做生意一段时间后,目标逐渐扩大,就给公司定下目标口号,争取奋斗到资产一个亿。那个时候很多员工就觉得不相信,一个亿,太遥远了。

那个时候大家努力,再加上那个时候中国整个经济处于快速成长当中,所以很快就到一个亿啦。

创业初期最重要是什么?王健林是这样说的:第一,敢闯敢试。不管你做什么,一定要有梦想,有目标,敢去做。

第二,创新求变,凡是跟别人做一样的事情,获得的肯定是平均利润率;只有做跟别人完全不一样的事,才能获得超额利润。

第三,坚持到底。过去讲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我不一样,我到了黄河心也不死,我可能搭一个桥我就过去了;撞了南墙也不回头,我找个梯子我就爬过去了。

更多内容,你可以关注慧读 财经 (ID:money-caiji),我会有问必答!

提起王健林,大家记忆犹新的恐怕是: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先赚它1个亿!”

大佬很谦虚,马云也说过:“ 我从来没碰过钱,我对钱没有兴趣! ”

这些企业家深得营销之道,在制造话题的同时,又免费为企业打了广告。尽管王健林一向很低调,而王思聪却是个怼人的主。

王健林,1954年10月24日生于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1970年入伍,在不到30岁的时候,做到了团职干部,是当时几十万部队中最年轻的干部之一 。

从军17年,在1986年从部队转业到了地方,职务晋升很快,当了两年办公室主任,可以说前途大好。

但是,王健林在1988年却辞官下海,开始经商。具体原因,王健林是这样说的:

“一是赶上经商热。1988年到1995年,很多人辞去原有职务“下海”了。如果没有当时的经商热潮,中国今天不会有这么一批优秀的企业家。

二是想改善个人的生活。 我觉得,别人能当万元户,我凭能力应该丕止万元户。”

就这样,王健林离开体制下海了。

可以说,王健林的创业很有眼光,看准了房地产。创业自然不是一帆风顺,何况在当年,王健林也遇到了今天创业者都会遇到的难题——缺钱。

“计划经济”时代,拿项目不仅要有钱,还要有“计划指标”,还得要出现在“国家计划委员会”指标名单上才行。

王健林找到了他在大连的一个战友,给了一笔费用,拿到了几万平米的指标。所以,一个战友,一个铁哥们是多么重要,关键时候能帮你一把。

拿地指标到手了,还得找领导批地,王健林跑了一遍又一遍,折腾的够呛,还没人搭理。

最后,领导给王健林说:“你不是想开发吗?把市的北侧那块地给你”。

什么意思?

大连市市北侧是居住区,房子老旧,设施差,100多户共用一个水龙头,一个厕所,想想都恐怖。这样的环境,自然被视为“有碍观瞻”。

这是给王健林一个“烫手山芋”,做吧,项目改造成本都要1200一平米,而当时市场最好的房子才一千零几十块。不做吧,领导已经答复,不做恐怕也没机会了。

王健林决定干这个项目,尽管遭到了很多人反对。当时王健林的公司叫“西岗开发公司”,王健林说:“开发公司,只有开才能发,你都不敢开怎么能发呢?”

所以有句话说的好:

“听大多数人的话,参考少数人的意见,最终自己做决定”。

王健林也顾不了那么多了,可以说是背水一战,只能成不能败。

为了赚钱,得把这个房子卖到1500元一平米,针对当时房屋户型的缺陷,王健林公司在户型上做了创新:

这样的户型,在当时也是亮眼,房子开盘均价1580每平米,1000多套一个月卖光!

这一个项目, 王健林赚到了第一桶金:赚了1000多万。 让王健林的公司成为了第一个进入“旧城改造”行业的公司,也让王健林意识到旧城改造很赚钱,于是在大连就搞开了。

1、 敢闯敢试, “ 什么清华太,北太,不如胆子大”

不管你做什么,一定要有梦想,有目标,敢去做。你去做起码有一半的机会,你不去做机会是零。这个胆子大不是说让你乱干,但是得有勇气去闯,去试验!

、创新求变

你要成功,要想不断成功,或者还想获得更大的成功,就一定要能够求变、求新,不能走别人走过的路,不能做跟别人一样的事情。凡是跟别人做一样的事情,获得的肯定是平均利润率;只有做跟别人完全不一样的事,才获得超额利润。

3、坚持到底

创业一开始可能新点子会比较多,但是这点子一开始可能不成熟。新的模式可能在试行当中会遇到困难,也可能会遇到挫折,没有实现你的预期目标。这时候怎么办呢?如果你经过分析认为自己路子是对的,就需要坚持。我经常讲一句话:过去讲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我不一样,我到了黄河心也不死,我可能搭一个桥我就过去了;撞了南墙也不回头,我找个梯子我就爬过去了。

创业超有道-专注研究和实践新媒体营销,分享能落地的新媒体营销干货,并指导实际操作,让你能干会赚,欢迎关注交流!

能力加机遇!盖楼挣的钱!

不知道,我觉得我们这些老百姓不应该去关心这些事情。

鲁迅说,吃人。

赞(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理财,财富从此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