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理财
财富从此刻开始!

全国车险反欺诈信息系统上线

全国车险反欺诈信息系统上线

从最初的相机查勘到后来应用理赔系统,再到如今的移动查勘,保险公司用了10年的时间,只实现了事故照片和理赔资料的电子化。但在今年,大变化发生了。

蚂蚁金服、中国平安、中国人保和中国保信四家公司凭借科技从不同角度切入定损领域。

这其中,蚂蚁金服和中国平安重点放在定损效率上,新推出的智能定损工具目标放在大幅提升简易案件理赔效率上。当简易案件的定损效率达到秒级,以后小剐小蹭简易案件修车真的无需等待了。

中国人保则研发和采购了多种事故车检测工具,想要免拆检就搞清楚车辆损失情况,重在理赔质量。中国保信则是凭借行业最完整的数据库,将重点放在反欺诈上,骗保发生的概率有望降低。

现在,这场智能定损竞赛已经开场,到底谁会笑到最后?

定损宝与AI智能闪赔的较量

蚂蚁金服是今年最早宣布让人工智能赋能定损的巨头。这家公司在6月推出的定损宝让其又多了一重身份——保险业的技术提供商。

界面新闻了解到,定损宝利用人工智能模拟车险定损环节中的人工作业流程,帮助保险公司实现简易案件的自动定损。背后则是图片识别技术在保险领域的应用,用AI充当定损员的眼睛和大脑,通过算法识别事故照片,确定受损部件和损失程度。再通过与合作保险公司维修价格库的对接,几秒内就能给出受损部件、维修方案以及维修价格。

这是图像定损技术首次在车险领域实现商用。不过,这款声称“要革10万理赔人命”的定损工具,推出后却受到了很多来自理赔领域的质疑。

第一个质疑点在海量历史图片数据。要达到图片识别定损的效果,需要机器学习海量历史车险事故照片。“车险业70%的保费收入在三大财险巨头中国人保、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手中,也就是说约七成的保险理赔数据在这些大公司手中”,资深理赔人士A6工作室创始人魏然说,这些都是保险公司的核心数据,这三家公司都有能力做数据分析,共享给蚂蚁金服的可能性不大。事实上,中国人保、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都在推进人工智能。

蚂蚁金服保险事业群内部人士则告诉界面新闻,的确需要大量车险历史照片去训练机器,定损宝机器学习合作的是大地财险、太平财险等大中型保险公司,有足够历史数据供给机器学习。这位人士进一步补充道,“不同保险公司的车型以及照片拍摄规范有所差异,有的公司平拍比较多,有的俯拍比较多,有强调细节拍摄,有的喜欢做标注,我们用各家保险公司的照片去‘喂养’给机器学习,使定损宝能够覆盖所有车型,适应不同天气和不同拍摄方法下的照片”。

另一个被质疑较多的是配件价格本地化问题。定损最重要的一环是确定维修价格,这就涉及全国各地区的配件价格、辅料和工时价格。作为互联网金融公司的蚂蚁金服,显然是不掌握这个数据的。对此,上述蚂蚁金服保险事业群内部人士表示,“实质上定损宝不涉及这部分内容,定损宝只做前段的图片识别和损失确定,系统会自动将结果递交给保险公司。定价权还是在保险公司手上,每家保险公司根据自己的价格库确定价格,输出维修方案”。

除了技术上的质疑,业内最担心的还有道德风险问题。界面新闻采访到的一些资深理赔人员普遍表示没有看到定损宝的反欺诈功能,担心骗保分子利用这个漏洞,给保险公司风控带来风险。

根据界面新闻记者了解,在与合作保险公司探讨后,定损宝在配件间逻辑关系和事故真实性上有一些反欺诈的设计,用于判断事故的真实性,预警一些不符合配件损失逻辑的案件。不过,上述蚂蚁金服保险事业群人士也承认,目前只能做到一些简单的反欺诈。“以后在这个方向上会继续深入,这是一个持续优化的过程”,他说。

蚂蚁金服在质疑声中独占智能定损领域的日子并未持续太久。上个月,中国平安宣布推出自家的智能定损产品——AI智能闪赔,这是第一个由保险机构推出的智能定损工具。

与定损宝类似,AI智能闪赔也是利用图片识别技术,机器学习海量历史真实理赔图片数据训练,实现图片识别定损。界面新闻了解到,“自身拥有海量历史车损图片数据”是这部分最主要的优势。中国平安拥有19.83%的财险市场份额,意味着拥有行业两成左右的车损数据。中国平安公开表示,AI智能闪赔是目前唯一已投入真实生产环境运用的人工智能定损与风控产品。

不过,仔细比较后,界面新闻发现,定损宝与AI智能闪赔最大不同在自动定价环节。定损宝的定价工作是回传给保险公司做,而AI智能闪赔则因背靠平安产险,构建了覆盖全国,精准到县市的工时配件价格体系,自己做定价。正因如此,AI智能闪赔是第一款集定损定价于一体的智能工具。

此外,AI智能闪赔也未遭遇“道德风险”质疑。原因则是,AI智能闪赔发布时披露,其构建了从承保到理赔全量风险因子库,覆盖理赔全流程主要“个案”与“团伙”风险,实现对风险的事中智能拦截与事后智能筛查。

与平安合作这项技术的第三方风控公司凯泰铭科技研发中心负责人告诉界面新闻,他们请了经验很丰富的修车师傅将车辆维修经验一条条写下来,每天发生的事故经验都变成一条条新规则写进去。“人的经验写出来编译成计算机逻辑规则,这些逻辑规则放在系统里就变成了拦截规则,目前有4万多条规则。”

“这些规则就像蜘蛛在织网,正常的案件就从网格中漏过去了,问题案件触发了某一条规则就会被拦截,就需要理赔人员拎出来细看。”上述负责人说,这套规则对汽修厂的专业骗保拦截最有效,因为他们正是根据车辆维修逻辑和车身结构逻辑进行骗保。

这些智能定损工具,花费了双方大量的人力物力。中国平安披露,过去五年每年投入近10亿美元用于金融科技领域的创新,业内人士预估蚂蚁金服的投入也应该在亿元级水平。

有趣的是,蚂蚁金服和中国平安都将自家的定损产品免费给保险业小伙伴使用。蚂蚁金服的说法是目前未考虑对该项目收费,中国平安则给予合作机构三个月免费期,业内预期以后可能走向收费模式,技术输出会成为中国平安新的赢利点。

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两只免费定损产品目的都是跑数据。“据我了解,蚂蚁金服和中国平安的定损产品解决方案是同一个逻辑”,魏然告诉界面新闻,两家公司把工具给其他保险公司免费使用,都是为了跑更多的保险数据,这样工具定损的结果就越来越精准。

界面新闻采访获知,蚂蚁金服与中国平安之间,保险公司更愿意与蚂蚁金服合作。目前,已经有几十家保险公司表示了合作意向,蚂蚁金服方面正在安排陆续对接。而中国平安此前公布,有10余家保险公司签定了AI智能闪赔方面的合作意向书。

一位小保险公司车险业务负责人向界面新闻解释道,“中国平安毕竟是保险公司的竞争对手,把公司核心的理赔数据交给竞争对手,多少是会有所担心的。蚂蚁金服的定位是科技公司,保险只是它整个生态的一环,更多是服务于保险公司的姿态,会让保险公司更放心”。

蚂蚁金服另一个优势就是有大量“人的数据”,而这正是保险公司所欠缺的。比如蚂蚁金服5月推出的“车险分”,可以对车主进行精准画像和风险分析。据了解,上线百日,车险分的合作保险公司已有18家,日均调用频次达100万。车险分主要运用在车险定价环节,首批引入车险分的安盛天平披露,引入车险分后,65%的用户风险识别结果发生了改变。

自从两家公司定损产品上线后,有关两家公司PK的议论不断。蚂蚁金服保险事业群总裁尹铭对界面新闻表示:“蚂蚁是一个平台,不会和保险公司去竞争。相反,我们很欢迎保险公司加入到保险科技的领域中。”

在尹铭看来,保险科技最终的胜利者不是哪一家机构,而是整个行业和保险消费者。

不是竞争关系的比拼

与蚂蚁金服和中国平安从智能软件切入定损领域不同,中国人保则是深耕定损硬件。

这家财险龙头公司9月份一口气推出6款科技理赔工具,其中两款为人保财险定制版产品,一款为人保财险和厂家联合研发,一款为人保财险理赔专家发明并拥有国家发明创新专利,还有两款人保财险采购产品。

这其中,最重磅的是发动机连杆免拆测量工具,这款改写了涉水车必须拆解发动机才能判断损失历史的工具,由人保车险理赔部门自主研发,拥有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车子被淹涉水的车主,如果使用这款免拆测量工具,车辆维修过程中就可以避免发动机被拆解,并且在半小时至5小时之内准确检测出发动机连杆是否受损,既减少了等待维修时间,又能维持发动机的原装状态。

这款工具研发者人保财险理赔部肖慎飞告诉界面新闻,涉水事故车涉及发动机损失车是比较复杂的案件,传统检测方法必须拆解发动机,浪费大量人力物力的同时消耗大量定损时间。“更重要的是,以前拆检的话语权掌握在维修方手里,保险公司和车主都没办法阻止其为了自身利益肆意拆解的要求,有了这个工具之后,车主和保险公司就有了主动权。”

此外,人保财险还定制了两款专属设备——电控系统诊断仪和云诊断设备。电控系统诊断仪用于日常电控系统定损工作,通过车载诊断端口能够迅速确定故障范围、判断故障类型、分析故障原因。云诊断设备则主要针对高端车辆,兼容众多进口及合资高端品牌车型原厂诊断,可以实现远程操控检测。比如说,如果车子发动机缺缸或灯光不亮等故障,就可以在车载诊断端口插上这两款设备扫描一下,几分钟即可出结果。尤其是高端车辆,不用再在汽修厂排队等检测了。

“人保财险自主研发和采购的这些工具,突破了汽修产业链的技术壁垒,还创新掌握了‘免拆检’技术,以后可以快速处理大额复杂案件尤其是高端车案件,这可能会形成人保财险在定损理赔上的核心优势。”一位业内人士分析称。

人保财险理赔事业部一位人士告诉界面新闻,定损虽然很复杂但是还是规律可寻,这一系列工具是为了将定损行为标准化。以前人工定损主要依靠每个定损员的经验,很难整合。“现在通过图像定损、智能定损的方式,成为了可以收集整理的信息,可以在后台分析管理,这是最大的作用”。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了解了每类车辆容易出险的部位,也就找到了需要成本控制的部位。这不是针对客户,而是去影响出险部位,甚至跟维修行业协调。保险公司后台对某一类事故、某一类车辆的成本管控更有精准性,这是对成本最大的管理。”他补充道。

而与蚂蚁金服、中国平安以及中国人保三家商业巨头相比,中国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国保信)更像是一家行业平台。

经国务院批准2014年初成立的中国保信,被称为保险业的“银联”,由中国保险保障基金出资设立,为加强保险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保险经营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而生。

车险数据是中国保信最先整合的数据,正因如此,中国保信手握行业最全的理赔数据。凭借数据优势,中国保信推出“定损云”。

定损云包括事故车定损系统、反欺诈系统、统计分析系统及其他应用系统。保险公司与中国保信合作使用定损云之后,可查询到车辆定型、配件点选、核损定价等数据。与其他商业巨头定损产品的强功能性不同,定损云的定位是车险理赔端的辅助作业平台和生态平台。

界面新闻采访了解到,业内普遍将定损云看作是定损环节的补充工具,非常看重其在反欺诈上方面的应用。以前各地保险数据使用的标准、数据格式上都不统一,中国保信成立以后,打破了地区和各家保险公司的数据壁垒,规范了54个反欺诈数据元的采集,统一了数据标准。

基于对车险平台数据的运用,中国保信开发了车险反欺诈信息系统,自建风险数据库,实现了保险欺诈线索识别、欺诈风险预警、欺诈信息共享等功能,为公司打击骗保提供了信息数据支撑,特别是单一保险公司难以甄别的跨公司欺诈案件。

与蚂蚁金服、中国平安一样,作为行业平台的中国保信,也是面向全行业公司开放。此前,定损云已经启动首批10家保险公司数据测试工作。上述小保险公司车险业务负责人认为,作为拥有最强数据的行业平台,中国保信将吸引更多保险公司。

四方巨头入局,受益的是整个保险行业,图片识别在车险领域的实验已经开始,未来在其他险种的应用也值得期待。对于保险消费者而言,无论享受哪家的服务,都能带来理赔体验的提升。

在安心保险总裁钟诚看来,几家公司各有优势。中国平安的AI智能闪赔将图像识别和后台数据库的对接得比较好,解决了定损环节上的不确定性和标准化问题,这让线上线下的理赔工作减少了很多,提高了很多效率。同时AI智能闪赔的智能拦截功能会将问题案件拦截下来,此时再用中国保信的行业数据系统去查询车辆历史出险数据,同时辅以车险分的车主信用,做出更加合理的判断。“最重要的是保险公司要将这些工具切切实实地用起来,才能看到其在风险识别和流程方面的作用”。

“保险公司应该都用起来,我们计划和蚂蚁金服、中国平安和中国保信三家都合作”,钟诚说。

扩展阅读:

先进的诚信文化是保险业的根基,而保险行业核心价值理念则是诚信文化的精髓。“守信用、担风险、重服务、合规范”这十二个字蕴含着保险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深刻影响着保险从业人员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要把诚实守信贯彻到内控管理各环节之中,建立起严格的信用管理体系,以诚信赢得客户、赢得市场、赢得竞争。

信息化是整个保险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与前提。依托中国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公司,研究建立保单登记系统,实现对全国范围内所有保单信息的集中动态登记。通过整合全国车险信息共享平台、研发车险反欺诈信息系统、完善保险机构和高管人员管理系统、改进保险中介监管信息系统,搭建统一的保险业信用信息平台,推动信用信息标准化建设。

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是社会信用体系运行的核心机制。在发挥诚信的正向激励作用的同时,发挥法律和市场对失信行为的双重惩戒机制,严厉惩处市场主体的失信行为,使失信的企业和个人付出昂贵的代价,使失信者对交易对方的失信转化为对全社会的失信,使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制约,失去活动空间和立足之地。

当前,保险行业失信行为最为突出的是销售误导和理赔难,必须继续下大力气加以整治。下一步,要全面推进寿险销售误导治理,扎实开展财险理赔难治理,对保险欺诈、制售假保单、骗保骗赔、非法集资等严重扰乱保险市场秩序的行为开展专项治理,加大查处力度。

扩展阅读:

“互联网+”与大数据车险

“互联网+”与大数据车险_数据分析师考试

“大数据”为车险行业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保险公司通过“大数据”可以多维度实现车险的差异化定价,进一步推动风险和保费更加科学合理地匹配。“互联网+”时代,中国保信在大数据车险的应用场景及市场展望中究竟占有何等地位?

银行业有银联 (中国银行卡联合组织),证券业有中证登(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保险业有中国保信(中国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互联网+”时代,建设信息共享平台成为各金融行业摘取大数据果实的强劲抓手。

事实上,保险是对“大数据”拥有天然需求的金融行业。随着保险业进入大发展时代,包括财险、寿险以及健康险等,对汇聚各险种数据资源进行整合利用,通过数据信息的挖掘和共享,建立一套科学的行业定价基准和风险数据指标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当前,正值商业车险改革、车险经营模式创新、车联网应用与探索的关键时期,在这场商业车险改革大戏中,如何实现车险产品从“以车定价”转向“以人定价”,最终实现品牌车型以及使用者的差异化定价,成立的主要目的是统一建设、运营和管理保险信息共享平台,为保险公司之间及保险业与其他行业之间信息交互提供支持的中国保信总裁吴晓军应邀发表权威观点。

车险改革与“大数据”战略

《当代金融家》:近日,保监会印发了《深化商业车险条款费率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了商业车险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同时明确了各相关单位的职责分工和工作任务: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负责拟定商业车险示范条款和保费行业基准,建立商业车险新型条款评估和保护机制;财产保险公司负责自主确定商业车险条款,科学厘定商业车险费率,依法报批商业车险条款费率,建立商业车险条款费率监测调整机制。在这场商业车险改革“大戏”中,应如何看待中国保信的位置及作用?

据我们所知,中国保信在筹备期间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整合车险平台。如今距离公司成立已有一年,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齐备,6月1日商改平台将正式上线。请您分享一下车险信息平台对商业车险改革起到的重要作用?

吴晓军: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在“大数据”时代,汽车产业的形态正在发生深刻改变,与之相连的车险业务变革也随之初显端倪。随着“大数据”应用的日益广泛,将影响并引领车险业走向费率市场化、管理精细化、数据规范化,为此应当未雨绸缪,励精图治,各方共同推进“大数据”在车险乃至保险领域的互动和应用。

某种意义上,成立中国保信最大的趋势是推动行业数据整合,因此,中国保信是以支持行业发展、服务保险监管、保护保险消费为使命,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市场化公司,主要职责是建设和运营集中统一、设计科学、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保险业数据信息共享和对外交互平台。

中国保信被天然赋予了“大数据”的政策基因和行业责任,按照保监会关于全国车险平台整合工作方案,中国保信是全国车险平台的建设、运营和管理单位,因此我们希望能够广泛听取行业各方对车险平台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探索建立行业各方共同参与的信息平台共享共建机制,在平台需求分析、管理和决策,以及网络连接、接口标准、安全建设、技术架构上实现行业共商,在支持创新、服务发展、保护消费者利益上实现行业共赢。

全国车险信息平台是贯彻落实国家《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以及商业车险监管政策规定,为建立车险信息共享与交互机制,支持我国交强险制度实施和车险市场科学发展而搭建的行业公共基础设施。截至2015年3月底,全国车险平台覆盖全国35个省市、59家保险总公司、820家省级保险分公司,拥有交强险和商业险两个核心系统,以及若干周边子系统和辅助系统,实现了行业多年车险承保和理赔数据的存储、共享和实时交互。

全国车险平台从行业试点探索,全国推广到功能不断拓展和完善,已经经历和伴随了车险市场改革发展近10年时间,车险信息共享机制对于行业实施大数据战略和推进费率市场化改革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首先,车险信息平台是行业与外部数据交互应用的重要基础和依托。目前,全国车险平台已经与公安、交管、税务等相关外部管理单位实现了一定范围的信息交互和共享。我们也积极引入公安部、交通部、中国汽车研究中心等行业数据管理部门的权威身份、交通和汽车生产数据,依托行业数据共享的优势,拓宽行业整体数据维度。未来,我们还将积极引入公安、气象、医疗、教育、信用、移动通信等外部数据,主动与交管、税务、经侦、社保等公共管理部门进行数据交互,依托车险多维度数据支持保险自身信用体系建设,并纳入国家征信体系,发挥外部数据在行业内部治理中的独特作用,依托行业信息共享机制有效延伸保险参与社会治理的范围和触点。

其次,车险信息平台是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技术支撑。此次商业车险改革以市场化为导向,对现有定价模式、费率浮动机制、条款责任和体例都进行了大幅度调整,自去年以来,车险平台按照新的业务规则和监管需求进行了大量的系统改造,配合建设行业车型及纯风险保费库,落实代位求偿及结算,组织保险公司进行系统开发、联调测试,通过系统实现商改的有关规则调整。依托平台数据、技术和资源,配合保监会开展了数据提取和费率测算,未来可以依托平台实现费率测算常态化、费率监测动态化。同时,面对商改费率下行压力,平台在加快推进反欺诈系统、数据分析系统等应用系统建设,促进保险公司反欺诈水平和成本控制能力提升,提高保费充足率,挤压理赔水分,改善保险公司经营绩效,促进商业车险改革成果实现与平稳过渡。

最后,车险信息平台是车险产品和服务创新的重要数据支持。我们希望依托车险信息平台为车险产品和服务创新以及“大数据”应用提供技术支持服务。一方面,积极探索和支持保险业参与汽车后市场。我国二手车市场高速发展、前景广阔,北京、郑州等地区的二手车交易已超过新车交易,但管理混乱、诚信缺失特别是价值和风险评估机制不健全是根本的制约因素。今年,我们已在北京地区试点汽车质量延保责任险的风险评估服务,未来将逐步搭建起延保业务专门平台,探索延保业务风险评估、数据采集与共享机制,培育和促进延保责任险市场发展。另一方面,我们也在积极探索车联网技术应用研究。目前,我们受保监会委托,启动了车联网保险应用研究项目,内容包括车联网技术和保险业应用的全球经验,车联网技术对车险市场的影响与挑战、应用场景与模式、产品定价与监管等等,也希望依托车险平台为行业基于车联网的产品创新、商业模式以及监督管理提供服务和支持。

“以客户为中心”的大数据车险

《当代金融家》:众所周知,车险定价方式主要有保额定价、车型定价及使用定价三类。我国目前仍处于保额定价阶段,没有费率区隔。而车型定价是欧美保险市场普遍采用的车险定价模式,对车辆风险的评估准确度更高。车型定价对“海量”数据以及数据处理的需求,令车险信息平台的建设必不可少。据此,您如何看“大数据”车险市场的应用场景与展望?

吴晓军:首先,“大数据”将助推车险定价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大数据”相对于保险定价依赖的传统数据,已经从历史数据扩展到在线数据,从样本数据拓展到全量数据,从结构化数据拓展到非结构化数据。保险定价的基本原理就是“大数法则”,依托这一统计学定律,确保纯风险保费的公平性、合理性和充足性。而“大数据”是一种新的定价理念和风险管理辅助工具,保险企业通过采集和获取客户行为、交易的网络数据进行关联分析,找寻数据背后风险与成本、收益的匹配规律,可以推动保险公司客户细分化、责任碎片化、产品定制化,优化精算定价模型,实现定价差异化、精准化。

我认为,在未来车险市场竞争中,无外乎两个核心要素,一个是渠道,这是由“渠道为王”的保险业经营管理模式所决定的;另一个是定价,在保险费率市场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定价将成为保险企业安生立命的核心要素。谁拥有数据及数据技术,谁便具备了定价优势,谁就能在新的游戏规则中胜出。

“大数据”在车险定价应用的一个典型案例就是UBI产品(Usage Based Insurance),即通过车联网技术将驾驶操作、汽车运动状态和车辆周围环境等人、路、车数据信息进行传输和存储。保险公司从数据中挖掘出用户的驾驶习惯、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建立以“从人”为主的多维度定价模型。通过欧美车联网保险市场的实践验证,基于驾驶行为的定价比传统定价模式更为科学和有效。美国经历了超过15年的研究推广,车联网保险产品和技术在车险市场已日趋成熟,在美国个人车险市场,前十大保险公司有9家已推出UBI产品。在国内,车联网保险产品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近年来,各方意识到车联网在保险市场的应用潜力,都在积极探索家用车车联网产品。如人保、平安等公司已经开始摸索产品形态,搭建产品流程及系统,收集研究客户反馈。当然,车联网在车险产品定价和创新应用方面,还应当与目前我国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政策和实践形成良性互动。

其次,大数据将助推精准营销和客户细分,实现真正以客户为中心。自改革开放以来,保险市场保费和资产规模迅速扩张,却难以逃脱产品同质化、“跑马圈地”、价格恶性竞争、服务体验差的外部诟病,归根到底还是源于“以产品为中心”的粗放式发展模式。然而,“以客户为中心”的精准营销、个性化服务,如果失去大数据的支持,无异于小船在大海上无导航漂泊,最终无法到达彼岸。“大数据”技术可以更加客观、多维度地对客户进行分析研究,必将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创造消费者需求的关键要素。

随着车险网销、电销等直销渠道的普及和快速发展,未来互联网将成为车险市场的“主战场”,互联网车险市场具有信息量大、传导速度快、高度透明的特点,保险企业必须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精准了解客户需求,确定渠道投入的方式方法,即“在对的时间、为对的客户、提供对的产品”,全面提升客户体验,建立新型的网络自助服务体系,让客户足不出户就可以方便快捷获得投保选择、电子保单、在线客服、报立案件、索赔、赔款支付等保险服务。通过互联网提供保险服务,保险公司可以降低职场租金、代理人佣金和薪资,承保理赔实现无纸化、便捷化,费用成本可以大幅降低。这都有助于从价值上实现“以客户为中心”,因此,未来车险市场将逐步形成线上、线下两个平台。

再次,大数据将助推保险反欺诈风险识别与控制。据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的经验估计,保险欺诈占到保险赔付总额的10%~20%,而车险又是保险欺诈犯罪的“重灾区”。我们从行业反欺诈实际工作中发现,当前车险欺诈案件呈现出团伙化、专业化、流程化等特点,整个保险欺诈案件的所有手续造假都非常缜密,背后已存在利益集团操作,传统风险控制方式面临“瓶颈”。“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技术和创新应用为保险反欺诈工作开创了新途径,在数据完善和历史积累的基础上,从特征分析、因子分析和网络分析入手,可以建立高效的反欺诈鉴别机制,提高反欺诈的靶向性。

近年来,车联网技术已经在一些行业取得了成功,尤其是在物流运输和车队管理方面,利用车联网技术,可以监测车辆、货物在运输途中的去向;借助车联网数据,可以管理司机的驾驶行为,达到节油、省时和安全的目的,从而提高经营效益。未来,这些技术将会更加充分地运用到车险欺诈风险的识别与控制上来。

最后,大数据将助推保险与汽车产业的渗透与融合。在“大数据”时代,保险与汽车将会以数据为媒介进一步实现产业融合与渗透,现在车里面装有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这些用途繁多的装置原来是厂商在制造环节装进去的,未来更多可能是基于保险视角前装或后装的。由于保险对车辆数据的采集和应用,对于汽车生产销售、汽车安全隐患及事故处理、零配件的流通与使用,保险公司也许会比汽车制造商更早、更全、更快的掌握,因为前者更加贴近汽车用户,承担了大部分的车辆维修成本。未来汽车制造商会更加注重保险公司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升车辆性能,优化汽车后市场服务。

更为关键的是保险公司拥有车辆的索赔数据,通过将车辆数据与保险数据相结合,未来可以研究制定建立一套完善的车辆风险评级标准,这对车辆投保、汽车质量延保、二手车定价等均可以提供有效和准确的数据支持,并根据保险数据与车辆数据分析车辆安全状况,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服务。

此外,其他行业的渗透也影响着传统保险市场,特别是科技网络公司,通过对互联网客户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大数据”处理能力,将及时抓住机会,进行跨业经营,很多创新甚至可能颠覆车险市场的局部规则与业态。

“互联网+”时代的二次创业

《当代金融家》:目前,虽然大部分险企都建有自己的数据库,人保财险[微博]、国寿财险、平安财险和太平洋财险等多家公司也在试水车联网,但中国保信的现有行业地位和今后发展前景,却被市场各方看好。立足于行业背景,您对“大数据”时代的车险发展有何建议?

吴晓军:当今世界,数据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引领着电子商务、金融投资等各方面的创新与应用,推动了相关行业升级和转型发展。“大数据”、车联网和云计算,已然成为未来车险市场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为保险业改造“红海”、开创“蓝海”提供了新的机会和场景。在“大数据”时代,如何构造新型的车险产业链,实现传统车险与信息技术发展、与汽车工业发展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车险的内在价值,进而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更像保险业的“二次创业”,意义重要而深远。

一要研究制定行业“大数据”战略和设施框架。建议保险监管部门完善信息共享平台和保单登记的监管制度框架,为行业“大数据”战略实施建立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强行业级“大数据”建设,重点推动行业数据标准化建设和有效落地,提高数据整体质量。指导和优化行业共享数据库的采集、存储、处理与结果应用的流程和技术,研究建立行业数据分析框架和模型,依托数据挖掘、云计算平台、虚拟化技术,支持海量、多结构类型、高频度的“大数据”处理。加强行业信息共享的安全体系建设,保障保险机构与共享信息关联生产的连续性、安全性和稳定性。

二要在保险经营和客户服务中嵌入数据思维。保险公司应加强公司内部、各渠道、各产品线的数据整合利用,积极采集全面反映客户行为特征和交易偏好的移动互联、社交媒体、电商、地理位置、OBD等线上数据,引入身份、信用、车辆、驾驶行为等线下数据,构建完整的客户数据图谱。依托数据挖掘技术,推进客户需求分析和客户群组细分,在公司内部建立客户虚拟账户,丰富客户全景视图,加强客户挽留与个性化推荐,促进客户的获取率、留存率和持续率。构建完善的客户自助服务体系,改善客户体验、提升客户忠诚度、提高客户整体价值。保险经营中应嵌入数据分析思维,以数据分析为依据,找出最棘手问题的真正原因,预测未来情况,从而识别差异化竞争的机会并实现业务增长。

三要以数据为媒介,建立“汽车+保险”的生态圈。商业车险改革是中国保险业的“二次创业”,未来基于人、路、车等驾驶数据的UBI车险将成为核心。通过将车辆数据和保险数据相结合,保险公司可以进一步为汽车投保和延保,以及为二手车定价等提供准确有效的数据支持。在这样的趋势下,保险行业和汽车产业可以数据为媒介,进一步实现产业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关于的相关内容,更多信息可以关注分享更多干货

赞(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理财,财富从此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