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理财
财富从此刻开始!

捷信消费金融被制裁(野蛮式成长)

捷信消费金融被制裁(野蛮式成长)

哪里需要钱,哪里就有江湖,乱象也就出现了。

对于手头拮据的人来说,这样的广告一定让你心动:“0首付,0利息”、“分期付款,99月供”、“分期购车轻松省心”……通过分期付款,你不仅可以上培训班,还可以购买手机、摩托车、家电等消费品,以更低的成本撬动消费。似乎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7%,对经济的贡献率从去年的58.8%提高到77.8%。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消费金融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混沌调查

线下商家和业务员一起“设局”

去年刚上大学的师鹏(化名)一直想买一部手机。今年3月,他路过扬州一家手机店时,被门口“0首付0利息,比网上便宜”的广告吸引进店。选了一台小米MIX后,为他办理分期的捷信分期业务员告诉他,首付还有,需要400元。尾款分10期,每月还款359元。实际还款时,师鹏意识到自己还了382元,“多了22.39元,这叫弹性担保服务费。他仔细算了一下,发现我的小米MIX总价4220元,而官网同样的型号和配置只要2999元。所谓的0首付0利息在哪里?价格比网上优惠在哪里?”师鹏觉得被广告欺骗了。

河南李乔被线下商家和马上理财业务员“坑”了。去年,他在一家电动车经销店买了一辆拼装电动车,标价2498元。经销店老板说只需要交1498元,剩下的1000元只要李乔在车身上贴一年广告就可以还清。我以为是好事,但李乔拿出身份证和银行卡后,店里的马上理财业务员马上给他办了马上分期业务,给经销店发放了4255元贷款。

李乔发现不对劲并提出质疑后,业务员称只是一个流程,每期还款会由经销店支付。前四个月,车行确实还了贷款。2017年12月,车行关门,还款自然没了。作为贷款人,李乔开始被催收,征信也受到影响。“客服在电话回访时承认是业务员违规操作。贷款4255元,月供493.32元,12期共还款5919.84元。车行只还了四期,现在我也帮了。这样下去,最终,李乔要为这辆电动车支付5444.56元。

线下分期成为套现工具。

今年5月,仍在还款的戴孝在多个渠道投诉捷信,称其“被骗套现”。2017年12月20日,因为急需用钱,戴孝拨打了小广告中的贷款中介电话,却被中介从温州带到瑞安市一家电动车店办理捷信分期。“我说我做的是贷款而不是分期付款。业务员说贷款都是这样操作的,后来我才知道这种方法叫套现。”

通过“分期买摩托车”,捷信的业务员为戴孝办理了8000元贷款,中介收取了1200元中介费。业务员收了2000元定金,戴孝实际只拿到4800元。销售人员解释说,只要戴孝按时偿还四期贷款,押金就可以退还。今年5月,戴孝办完四期后,希望退还押金,却发现电动车店已经关门,代理商和捷信业务员都把他的电话拉黑了。

根据戴孝的捷信App显示,这辆“购买”的摩托车总价12800元,首付4800元,贷款本金8000元。戴孝每月需要还款518.65元,共24个月,也就是说戴孝最终需要还12447.6元,但他实际只拿到了4800元,相当于年利率259.3

一张身份证一张银行卡可以申请消费分期,这是行业发展初期的粗放模式。通过高收益掩盖高风险,平台在风险控制上很薄弱甚至缺失。但随着行业的成熟,监管要求的细化和严格,这种模式会逐渐在市场上消失,而线上线下服务并没有完全分开。可以利用线上技术和信息技术帮助线下服务变得更加规范和透明。“这不仅便于业务拓展和管理,也有利于对行业进行有效监管。”石对说道。

36%是一条红线。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不超过年利率24%。贷款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

21CN聚投诉年度报告显示,2017年,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投诉量爆发式增长,共计2.7万件,占投诉总量的32.4%,成为2017年投诉量最大的行业,而解决率仅为37.3%,位列行业倒数第三。

站好岗,不要被“轰出去”

5月28日,上海银监局开出罚单:中银消费金融因贷款收费被上海银监局警告,罚款138.68万元。自去年以来,监管机构加强了对消费金融公司的监管,许多公司受到了处罚。随即,消费金融和海尔消费金融分别因违反《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规定,被中国人民银行罚款39万元和10万元。

消费金融公司是普惠金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服务长尾用户,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是好事。很多创业型公司也将创业领域锁定在这片蓝海。有报告显示,预计到2020年,消费信贷总市场规模将达到45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8%。如果住房按揭等中长期消费贷款需求占比保持稳定,短期消费信贷占总消费信贷的比重保持在21%-22%的范围内,预计2020年短期消费信贷接近10万亿元。

>万亿的市场自然受资本青睐,2017年底以来,多家消费金融公司进行增资,先是捷信获批注册资本从70亿元增至80亿元,之后招联获批增资至28.6亿元,中邮也获批注册资本由10亿元变更为30亿元。4月26日,马上金融发布公告,计划增资20.04亿元,增资后马上金融的注册资本为40亿元。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有些平台在和商户合作时,将目光盯在获得更多客户和更多收入上,对违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消费者成为这个链条最弱的一环。

随着市场渐热,投诉、维权不可避免会出现,当这些人群越聚越多时,消费金融也很可能像校园贷、现金贷一样,监管由点到面逐步从严,“暴利”将一去不复返。

相关问答:

赞(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理财,财富从此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