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理财
财富从此刻开始!

2021年五大行定期存款3期利率(2022年最新定期存款利率一览表)

2021年五大行定期存款3期利率(2022年最新定期存款利率一览表)

核心观点

2022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央行全面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与专业性,坚定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1)坚持“稳字当头、以我为主”的总体原则,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2)完善“双支柱”调控体系,加强宏观审慎制度建设,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3)健全金融供给体系,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科技金融、数字金融等特色金融,扩大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提高中国金融的全球竞争力。

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总量上,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强信贷增长稳定性。价格上,持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和传导效应,进一步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降低市场主体的融资成本。结构上,发挥货币政策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继续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突出金融支持重点领域。

操作上,适时降准降息,通过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以政策利率带动市场利率下行。降息方面,央行全年两次下调OMO与MLF中标利率,累计降幅达0.2个百分点;三次下调5年期LPR报价利率,累计降幅达0.35个百分点,政策利率的下调有效引导企业贷款利率降至4.05%的历史低位。降准方面,央行于四月全面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降低金融机构成本,进而传导至社会综合融资成本。

面对美元飙升带来的人民币贬值,货币政策两度下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累计3个百分点;适时上调远期售汇业务外汇风险准备金率,将其从0上调至20%。“稳汇率”政策的适时使用,有效弱化了人民币单边贬值的市场预期,维护了人民币强势货币的国际地位。

大力发展特色金融支持工具,健全金融供给体系。新发展格局需要进一步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健全金融供给体系。自2021年起,央行加快绿色金融、普惠金融与科技金融等特色金融工具的创新与应用。截止2022年上半年末,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额度超7万亿人民币,余额为5.4万亿人民币。下半年,央行推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用来支持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开展。截至三季度末,该工具总投放6743亿元,推动社融与中长期信贷的企稳向好。

正文

一、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近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并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和反复扰动,稳健货币政策坚持“稳字当头、以我为主”,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没有大起大落、大放大收,保持货币金融条件的合理稳定,在全球高通胀背景下保持了物价形势稳定,支持了宏观经济大盘企稳复苏。

保持流动性合理宽裕,支持信贷增速触底回升

央行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不断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管好货币信贷总闸门。今年以来,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截至三季度末,央行净投放资金2680亿元。其中,逆回购净投放2680亿元;MLF净投放为0;全面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释放流动性约5000亿元。此外,央行依法上缴1.1万亿元的结存利润,通过财政渠道足额投放,在支持小微企业留抵退税落地的同时,也起到流动性补充的作用。在此影响下,DR007从年初的2.02%到下调至1.48%。四月份以来,DR007与7天期逆回购利率出现罕见“倒挂”,并持续至今,表明银行体系流动性明显充裕。

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的合理充裕有利于保持信贷增速的稳定性。今年二季度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及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增多,信贷需求转弱,贷款增长一度有所放缓。对此,央行两次召开货币信贷形势分析座谈会,支持金融机构在审慎经营前提下,按市场化原则加大贷款投放;加快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出台和落地,并已取得实效。三季度,信贷走弱的不利局面明显好转。最新数据显示,9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5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6274亿元;同比增速10.6%,增速在连续下降三个月后出现回升。新增人民币贷款2.47万亿元,同比多增约1.25万亿;同比增速11.2%,触底企稳迹象明显。

今年以来,央行适应潜在经济增速变化,主动调降政策利率水平。与此同时,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推动实际贷款利率稳中有降,为实体经济发展营造适宜的利率条件。

深入推进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坚决打破贷款利率隐性下限,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今年以来,央行两次下调OMO与MLF两项政策利率,累计降幅达0.2个百分点。在“市场利率+央行引导→LPR→贷款利率”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作用下,LPR与贷款利率随之下调。其中,5年期LPR报价利率累计降幅达0.35个百分点;企业贷款利率降至为4.05%(8月),较上年末下降0.5个百分点,处于有统计以来最低水平。

LPR的下调有助于刺激信贷需求,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今年以来,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呈大幅下降趋势。从房地产融资的角度看,在目前居民收入减少、债务负担加大的背景下,LPR调降有助于给存量按揭贷款释放红利,提升居民消费预期,稳定房地产市场。另一方面,LPR调降也有助于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延缓居民降杠杆节奏,并在房贷利息节约下提升消费预期,助力消费回升。新一期LPR的下调,将对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提振市场主体信心、促进信贷有效需求回升发挥积极作用。

存款方面,作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硬骨头”,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序推进,促进银行负债成本稳定。自2021年6月,央行优化存款利率上限形成方式(即:由存款基准利率浮动倍数形成改为加点确定)以来,存款利率上限的杠杆效应逐渐缓解,定期存款利率期限结构明显优化。2022年4月,存款利率市场化机制推动成员银行参考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债券市场利率和以1年期LPR为代表的贷款市场利率,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2022年9月中旬,国有商业银行主动下调了存款利率,带动其他银行跟随调整,其中很多银行还自2015年10月以来首次调整了存款挂牌利率。存款利率的下行,有利于稳定银行负债成本,对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大国强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

自“811”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由市场决定,保持弹性,较好地促进了内外部均衡。今年,美元指数在联储大幅加息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直线攀升,一度冲击110大关,创下近20年来的历史峰值。在此情形下,非美货币全线贬值,英镑、欧元等国际货币露出疲态。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虽然也有所贬值,但贬值幅度仅为同期美元升值幅度的一半,并表现出双向波动特征。

为防止单边贬值预期的产生,在人民币贬值加速的4月与8月,央行在坚持外汇交易的风险中性和实需原则的基础上,适时适度运用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等工具,有效管理预期。具体来看,央行年内两次下调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累计3个百分点,释放外汇流动性约300亿美元,释放出清晰的“稳汇率”信用。9月,央行宣布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0%上调至20%,并召开全国外汇市场自律机制电视会议,稳定汇市。

上述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9月末,衡量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强弱的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报101.03,与2021年基本持平;人民币年化波动率保持在3%-4%,持续发挥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的自动稳定器作用。从目前国际货币体系来看,年内人民币对欧元、英镑、日元明显升值,是目前世界上少数强势货币之一。人民币表现出的强势特征,为国内货币政策争取到宝贵的自主空间。

二、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对金融风险要“科学防范,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强调“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建设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主要目的,就是前瞻性提升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能力。

2021年末,央行推出《宏观审慎政策指引(试行)》,标志我国宏观审慎政策体系初步建立;今年2月,央行与银保监会联合发布《关于保障性租赁住房有关贷款不纳入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的通知》,对住房金融宏观审慎政策进行优化,加大对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国内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住房保障体系。9月,科学评估认定我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从规模、关联度、可替代性和复杂性四个维度筛选出6家商业银行,9家股份制商业银行,4家城市商业银行共19家银行入选名单,其资产规模合计占到我国银行业总资产的60%以上。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附加监管取得积极的成效。截至6月末,19家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杠杆率和资本充足率均满足监管要求,平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7%,同比提高0.14个百分点,高于银行业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银行资本管理更为主动。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风险管理更为审慎,普遍加强了信息报送及披露、风险管理、公司治理等要求,制定了系统重要性银行内部管理规定,其平均不良率1.33%,低于上年同期水平,拨备覆盖率为240%,同比提高15.6个百分点。

中国人民银行不断健全金融风险监测、评估、预警体系。加强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和评估,全面评估我国金融体系稳健性状况。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处置风险,金融风险总体收敛。稳妥处置高风险集团风险,防范化解中小银行风险,有序压降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金融风险。2022 年一季度央行 金融机构评级工作也已完成。加强银行风险监测预警,对 4000 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压力测试,针对预警银行苗头性问题及时纠偏,实现风险早发现、早处置。

加快推进金融稳定立法建设,建立维护金融稳定的长效机制。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稳定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并于 2022 年 4 月 6 日公开征求意见。《金融稳定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共六章四十八条,分为总则、金融风险防范、 金融风险化解、金融风险处置、法律责任、附则,重点内容包括:一是健全金融稳定工作机制。二是压实各方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和处置责任。三是明确权责利匹配、公平有序的处置资金安排。四是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五是建立市场化法治化的风险处置机制。六是对违法违规行为强化责任追究。

三、大力发展特色金融支持工具,健全金融供给体系

新发展格局需要进一步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健全金融供给体系。疫情以来,央行围绕支持普惠金融、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逐步构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机制设计上,注重引入激励相容机制,将央行激励资金与金融机构的定向信贷支持直接、定量地挂钩,发挥“四两拨千斤”撬动作用;实践操作上,创新采用金融机构先向企业发放符合要求的贷款,再向央行申领资金的“先贷后借”模式,进一步增强了政策直达性、精准性。2022年6月末,各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约5.4万亿元。

从执行效果来看,结构性政策工具发挥了促进信贷投放的关键作用。以碳减排支持工具为例,截至上半年末,两类碳减排工具已累计投放2184亿元,直接带动银行发放相关贷款约3484亿元,与之相关的绿色信贷更是录得飞速增长。今年上半年,绿色贷款增速高达40.4%(上年末为33%),占比提升1个百分点至9.5%。其中,投向碳减排效应项目的贷款累计达12.9万亿元,占绿色贷款的66%。

普惠金融领域的信贷投放效果也同样明显。为了疫情冲击下的普惠小微企业度过难关,央行在运用传统的支小、支农再贷款等政策工具的基础上,还创设了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与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两项新工具。上半年,上述工具投放货币约2000亿,带动普惠金融贷款新增3.4万亿,同比增长20.8%。截至六月末,银行普惠金融贷款余额约30万亿元,占比提升0.7个百分点至14.5%。

上半年末,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5.4万亿元,占到基础货币总量的六分之一;大部分工具都具有阶段性特征,完成目标后可及时退出,实现有进有退。

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开始发挥“稳信用”接力作用,促进企业中长期贷款迅速增长。尽管结构性工具“宽信用”成效显著,但进一步发力将会面临额度约束。据央行披露,结构性政策工具总额度为7.2万亿,现已使用75%。在不增加额度的情况下,结构性政策工具的“余力”可能逐渐减弱。为此,国务院创新推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用于补充包括新型基础设施在内的重大项目资本金、但不超过全部资本金的50%,或为专项债项目资本金搭桥。

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已经成为政府撬动基建信贷投放的“新杠杆”。截至10月中旬,该工具已投放资金6743亿元,涉及2590余个项目,表现出以下特征:一是基金投放速度快。6000亿额度在两个多月时间内全部完成,二是投向地域集中,其中甘肃、云南、广西等中西部地区得到的支持最大;三是投放领域主要集中在交通、水利、能源等网络型基础设施。在此带动下,9月新增人民币贷款2.47万亿元,同比多增约1.25万亿,其中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约6500亿元。

风险提示:

海外货币政策及国内需求。

本文源自券商研报精选

赞(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理财,财富从此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