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理财
财富从此刻开始!

近代美国的五次危机及措施

近代美国的五次危机及措施

近代美国的五次危机,包括1929—1933年美国经济“大萧条”、 1973—1975年石油危机、 1987年美国股灾、本世纪初的互联网“泡沫”、2007年开始的次贷危机。面对危机,美国政府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挽救经济、挽救国家。

(一)1929—1933年美国经济“大萧条”

美国经济“大萧条”起始于1929年10月24日的股市突然崩盘,10月29日被抛售的股票就达1638万股,当月美国股市市值便有260亿美元化为乌有,损失比“二战”协约国所欠美国的战债还多5倍。3年间,美国股市暴跌85%,失业率高企,平均为188%。期间,美国GDP呈下降趋势,从1929年的3147亿美元下降到1934年的2394亿美元,5年间下降了24%。消费价格指数也一直呈下降趋势,1933年的GPI与1929年相比下降了246%。

面对经济大萧条,1933年初,富兰克林·罗斯福当选为美国第32届总统后,针对当时的实际,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机的政策措施,历史上被称为“罗斯福新政”,新政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三R”来概括,即复兴(Recover)、救济(Relief)、改革(Reform)。一是罗斯福的新政从整顿金融入手,加强金融立法。在被称为“百日新政”期间制订的15项重要立法中,有关金融的法律就占了1/3。罗斯福采取的整顿金融的非常措施,对收拾残局、稳定人心起了巨大的作用。二是在解决银行问题的同时,罗斯福政府还竭力促使议会先后通过了《农业调整法》和《全国工业复兴法》,要求资本家们遵守“公平竞争”的规则,订出各企业生产的规模、价格、销售范围;给工人们订出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规定,从而限制了垄断,减少和缓和了紧张的阶级矛盾。中小企业的发展,为美国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复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三是救济工作。1933年5月,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将各种救济款物迅速拨往各州,第二年又把单纯救济改为“以工代赈”,给失业者提供从事公共事业的机会,维护了失业者的自力更生精神和自尊心。

(二)1973—1975年石油危机

在美国,石油危机从1973年12月持续到1975年5月,GDP下降57%,工业生产下降151%,其中建筑、汽车、钢铁三大支柱产业受打击尤为严重。固定资本投资共缩减236%,企业设备投资1975年比1973年下降48%;企业和银行倒闭均创下“二战”后的历史纪录;失业率高达91%,失业人数达825万;道琼斯指数1973年1月到1974年12月下跌达419%。与危机相伴的则是更加严重的通货膨胀,1974年美国消费物价上涨114%,1975年上涨11%。

面对石油危机,美国政府一是大幅度地修改了国内石油政策,大大加强了对石油资源、生产、供应、销售和市场的控制,加强对外国石油公司的管理和限制;二是国际上,美国倡议召开石油消费国会议,决定成立成立国际能源机构,该机构的主要职能是促进其成员国建立应急石油储备或称战略石油储备;协调突发事件引起石油供应中断时成员国之间的石油调配问题。

(三)1987年美国股灾

1987年10月19日,美国道琼斯工业股票指出下跌508点,跌幅为22.6%,当日全国损失5000亿美元。这一日被称为“黑色星期一”。美国股市市值在那一天损失5600亿美元,是1929年“大萧条”时跌去市值总额的两倍。

美国政府为抵抗“泡沫”崩溃的洪流,刺激经济增长,一是开始实施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扩张财政政策,投入大量财政资金刺激经济增长。二是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大幅降低中央银行的贴现率,使大量资金流入美国。

(四) 本世纪初的互联网“泡沫”

000年3月中旬,以技术股为主的美国纳斯达克综合指数遭遇重挫,指出不断下滑,网络“泡沫”危机全面爆发。当年9月21日,纳指迅速跌至1088点,创下3年来的最低纪录,与2000年3月10日的历史高峰相比,跌幅高达788%,重新回到了1998年的水平。 2000年1月以来,美国已有100多家网络公司宣告倒闭,造成近万余人失业。就像倾倒的“多米诺骨牌”一样,从2001年到2002年,互联网业的危机很快波及处于产业链上下游的电信制造业和运营业。许多通信企业股票下跌,盈利状况恶化,纷纷宣布裁员,整个信息通信产业步入了前所未有的“寒冬”,成为重灾区。

为了避免网络“泡沫”危机拖累美国经济,美财政当局和美联储当时采取了扩张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制造业、房地产为龙头的产业很快重新带起经济这匹“马车”。所以,标准普尔500指数和道琼斯工业指数并未受到太大冲击,振荡下跌之后较快恢复了生机,2003年年初开始触底回升,2004年年初已恢复到之前的繁荣。

(五)美国次贷危机

007年2月13日,美国抵押贷款风险开始浮出水面,标志着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开始。4月4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New Century Financial申请破产保护。4月24日,美国3月份成屋销量下降84%。由此,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开始全面爆发。截至2008年年初,美国次贷市场规模大约8500亿美元。

针对次贷危机,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美联储2008年初推出一项预防高风险抵押贷款新规定的提案,也是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所采取的最全面的补救措施。二是采取降息政策;三是采取两项新的增加流动性措施,即定期招标工具,并决定开始一系列定期回购交;四是美联储联合其它四大央行宣布继续为市场注入流动性租金,缓解全球货币市场压力;五是对银行资本实行更严格的监管;六是加强国际合作,应对金融市场动荡。

如何根据“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期货价格”计算美联储加息概率

从1788年来共有13次金融危机(大的有小的也有)

美美国的金融海啸引起了全球的金融危机,从1922年到2009年,全球经济有三次大的50年以来我们也有几次小的经济波动,我们称为“三次经济紧缩国次贷危机是一场新型的金融危机,其产生的内在机理是金融产品透明度不足、信息不对称,金融风险被逐步转移并放大至投资者。这些风险从住房市场蔓延到信贷市场、资本市场,从金融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并通过投资渠道和资本渠道从美国波及到全球范围。

国际经济界多数意见认为,虽然次贷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并不能据此判断会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IMF最近表示,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的形势尚在 “可控制范围内”。但也有少数人认为,次贷危机有可能导致本轮世界经济繁荣周期发生逆转。索罗斯认为,次贷危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60年内最严重的金融危机,是美元作为世界货币时代的终结。英国《金融时报》评论家沃尔夫 (Martin Wolf)将次贷危机视为盎格鲁-撒克逊金融体系的危机。美国经济学家罗比尼(Roubini)则认为,美联储的连续降息举措难以阻止美国经济陷入衰退。

根据所掌握的资料来分析,笔者认为,世界经济衰退可能性是存在的,由于次贷危机尚未见底,其不确定性风险更值得警惕,其对全球经济金融的影响也不可低估。

流动性过剩与次贷危机

在经历了连续四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世界经济在2007年出现了调整迹象,经济增长放缓的压力和通货膨胀的威胁同时出现给世界经济的前景蒙上了阴影。泛滥的流动性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也助涨了全球商品、金融市场的资产价格。价格的高涨使得通胀在全球蔓延;过于泛滥的流动性则放大了全球投资者的” 自信”,带来全球信用的膨胀。就根本而言,次贷危机的根源在于货币紧缩政策的时滞和全球的流动性过剩。

货币紧缩政策时滞

“9·11事件”发生以后,美国经济增长放缓。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连续 13次降息,逐次调低到1%。此举虽然对经济增长起到了刺激作用,但其副作用也不容忽视。一方面,实际利率过低令国内信贷尤其是房地产贷款膨胀,增加了美元供给;另一方面,低利率令美元贬值,为全球流动性泛滥埋下隐患。

事实上,次贷危机爆发的真正原因在于美国货币紧缩政策的时滞效应。针对房价企高等经济过热表现,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基准利率从1%上调到5 25%。伴随着美国利率的不断提升,政策的累积效应逐步积累沉淀, 使得信用等级较差的客户开始出现无法承受贷款负担的状况。为避免坏账进一步增加,贷款机构收紧银根,从而使贷款客户的资金状况更加恶化,被激化的坏账通过证券化链条传导给全球金融市场和投资者,最终引发次贷危机突然大规模爆发。

全球流动性过剩

导致危机影响规模异常严重的原因则是全球流动性过剩。全球经济的失衡、美元贬值、低息政策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大量使用则是全球流动性泛滥的主要原因。对于次级贷款市场而言,一般贷款机构出于谨慎考虑会采取”惜贷”的原则。本来其贷款客户是资信等级较差的,但是在全球资金供给过剩的背景下,通过次贷证券化的手段让贷款机构获得了充足的资金来源,而房价的持续上涨则让贷款机构忽视风险,肆意降低了贷款审核标准。贷款标准降低,贷款规模过度扩大,再经由证券市场传导给全世界投资美国次级贷款证券的投资者,最终演绎成为全球的潜在金融风险。

金融市场多米诺骨牌效应

美联储为刺激经济,在多次降息的同时放松金融管制:一方面,降低信用标准,鼓励商业银行向信用等级低的借款者放款;另一方面,允许金融机构以低成本的借贷投资于高风险资产,允许投资银行为扩大利润来源不断设计结构复杂、高杠杆的衍生品提供给客户,对冲基金大量涌现。衍生品市场在提供流动性和分散风险的同时,也使得各类金融机构以流动性为链条捆绑在一起;一旦链条某个环节出现问题,便会引起连锁反应。

美国经济步入景气收缩期

随着次贷危机的爆发,更多的骨牌开始倒下。市场也开始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充裕的资金似乎在一夜之间消失殆尽。美国经济面临通货膨胀、房地产市场萎缩、信贷紧缩等一系列问题。这场危机并没有止步于金融市场,而是通过多个渠道影响到实体经济。

美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终结

次贷危机标志着美国27年来以”美元扩张、资本市场扩张、双赤字扩张”的国民负债增长模式的终结。在过去五年推动美国地产价格上涨的因素既不是社会财富总量扩张、贫富差距拉大、两位数通货膨胀(如俄罗斯),也不是因为大量移民涌入(如新西兰),更不是经济高速增长、人口城市化、土地供给稀缺(如中国),而纯粹是因为金融创新所带来的”虚假需求”,所以这次危机的爆发对美国的房地产需求无异于”釜底抽薪”。

表面上看,由次贷危机引发的衰退是信用收缩造成的消费低迷、经济减速。但危机背后反映的都是”全球金融机构借钱帮助美国中低收入者购房”的美国债务/ 消费模式的结束。长期以来,美国以双赤字为基础,不仅通过借钱来维持本国的消费,而且通过借钱来维持本国的投资,其财富总体消耗远远超出财富创造能力所能支持的范畴。次级债及相关金融创新虽然把负债增长的美国繁荣模式发挥到极点,同时也标志着从里根时代开始的以美元信用的外部扩张和美国资本市场的内部扩张为基础,通过巨大的财政赤字、贸易赤字以及吸引国际资本流入来推动的长达27年的繁荣模式,很可能难以为继。

美国经济已陷入衰退

次贷危机导致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似乎已经确定无疑,惟一不确定的仅仅是衰退的程度。

2008年伊始,美联储在短短8天连续降息125个基点;3月18日美联储又降息 75个基点,使联邦基金利率下调至225%,但是这种调控行为只能在短期减缓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长期内难以扭转美国的经济颓势。历史上这种连续大幅度的降息是很少见的,这说明美国经济的确是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

目前较为客观的预测是2008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将只有2%,远低于2007年年底 31%的预测值。近期公布的一系列经济数据也显示,次贷危机仍在恶化,并正外溢至美国经济各个方面,冲击到美国经济整体走势。在楼市降温、次贷危机恶化、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近期美国失业率也陡然上升,成为美国经济不容乐观的最直接征兆。2007年12月美国的失业率升至5%,为两年来新高;而新增就业人口仅18万人,是2003年8月以来的最低水平。美国劳动部近期公布的2月份失业率为48%,仍居高不下。从上世纪90年代初和本世纪初两次经济衰退的历史经验看,在衰退发生之前,失业率都出现较大幅度上升。从2007年3月份触底以来,目前美国的失业率已经上升了60%;从50多年来的情况来看,一年之内出现如此高的升幅通常都是经济衰退的征兆。美国供应管理学会(ISM)公布的3月报告显示,美国制造业活动指数在1月份小幅上升之后2月份转而下降至483,为2003年4月份以来的最低水平,并且还伴随其他一些不利的情况。类似的情况曾在2001年预示了美国经济衰退的到来。

最令人担心的是,美国经济最糟糕的时刻可能还未到来。按照美国次贷放贷时间推算,拖欠还贷的高峰期应在今年下半年至明年上半年,因此现在所暴露出来的次贷损失,可能只是世界金融体系总体损失的一小部分,次贷危机并未触底。

全球经济面临滞胀威胁

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最根本的影响在于,它将改变全球政策目标结构并带来各国经济周期的错配,使得偶然的”优质博弈均衡”无法继续维系,如果没有深度的货币政策协调与合作,各自为政的货币政策调控将带来全球经济滞胀的”劣质博弈均衡”。

美国贸易进口萎缩

次贷危机酿成全球危机的渠道之一是国际贸易,美国经济下滑和市场疲软将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影响全球经济。美国是全球最重要的进口市场,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将会降低美国的进口需求,这将导致其他国家出口减缓,进而影响到这些国家的 GDP增长。这对那些依靠净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国家或地区如德国、加拿大、墨西哥、东亚新兴市场国家、石油输出国等的影响尤为显著。此外,美元大幅贬值将会损害其他国家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特别是那些与美国出口商品构成同质性竞争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如欧盟和日本。

资本”乱流”

次贷危机会加大全球资本流动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从短期来看,为了弥补亏损,缓解资本充足率压力,美国金融机构纷纷从全球市场抽回投资;同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主权财富基金,也加大了对美国金融机构的投资力度,国际短期资本的流动方向是从其他国家流入美国。

从中期来看,美国金融机构为了重新盈利,以及美联储继续降息和美国经济持续疲软,将会导致国际短期资本从美国流向新兴市场国家进行套利,从而助涨新兴市场国家的资产价格。

从长期来看,一旦次贷危机尘埃落定,美国经济触底反弹,美联储重新步入加息周期,美元币值转跌为升,国际短期资本将会重新由新兴市场国家回流美国。最后这种情景尤其需要引起关注,因为发展中国家的历次金融危机,往往发生在美元加息和美元升值之后。

世界经济增长减速已成定局

从目前获得的统计数据和研究机构的预测报告看,虽然对世界经济是否陷入衰退还存在疑问,但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出现减速已成为定局。

2007年,主要工业国家增长减速,由于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并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美国经济增长放慢的不利影响,世界经济依然保持快速增长。2008年,世界经济是否出现衰退主要看新兴市场经济的表现。

新兴市场金融风险加大

次贷危机下,新兴市场可能面临更大的金融风险。部分亚洲国家1997年金融危机后的一些做法可能成为下一次危机的诱因。比如,亚洲国家当前的巨额外汇储备的确增强了抵御金融市场动荡的能力,但同时也给各国带来了资本大量流动的风险。亚洲国家的投资者越来越倾向于在相对安全的西方发达国家投资。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雷曼兄弟公司等权威机构报告指出,最近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资本外流的危险有所显现,再次爆发货币危机的可能性上升。据世界银行统计,2005年东亚经济体(除中国、日本和中国香港以外)内部储蓄和投资金额占GDP的平均比重分别降至30%和25%以下,创下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摩根斯坦利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也认为,高风险抵押贷款就如同当年的互联网,可能” 刺破”全球的资产泡沫,而土耳其等高负债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可能首当其冲。

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加深,中国经济参与世界经济和全球化的程度也随之加深。因此,一旦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中国经济也将会有所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美国进口需求下降将会造成中国出口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经济增长和就业;其二,一旦美元大幅贬值,将会造成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的国际购买力缩水;其三,美国步入降息周期,将会加大中国使用加息来遏制通胀的难度;其四,美国经济衰退,将会加大国际短期资本出入中国的规模和频率,加剧国内金融风险。

全球性通胀

当前,无论是处于经济周期由高及低的发达国家,还是在经济周期持续上扬的新兴市场国家;无论是处于降息通道的美国,还是按兵不动的欧盟和日本,甚至在实施从紧货币政策的中国,通货膨胀随处可见。不难断言,当前的通货膨胀很大程度上归结于总供给曲线移动带来的全球性通胀。

亚洲国家和地区的通货膨胀都达到近年的最高水平。中亚地区2007年通胀水平已经接近9%,南亚的通胀水平达到6%,东南亚是5%左右。2007年11月美国CPI 环比上升08%,同比上升43%,创下2005年9月以来的最高升幅;而11月PPI更是上升32%,单月升幅达到1973年8月以来的最高水平,今年1月份又上涨1%,大大超过市场预期的04%。欧元的升值和石油价格上涨,也使欧洲的物价水平上涨频频突破2%的警戒线。在油价不断攀升的形势下,对通胀水平的下降似乎不能过于乐观。

同时,次贷危机后的应对政策也助长了全球通胀的发展。由于次贷危机产生的信贷紧缩,美联储和欧洲央行等货币当局沿用了应对网络经济泡沫破灭和”9·11″ 事件后的救市操作,采用了注入流动性和降息的办法。比如,2007年12月20日欧洲央行采取了最有力的一次行动,其向市场输入的3486亿欧元两周期贷款创下了单次”输血”的最高纪录。美联储则在次级信贷危机之后连续性降息,仅今年头两个月内就连续降低200个基点。美联储等西方主要经济体5家中央银行 3月11日宣布,决定采取联合措施向金融系统注入资金。这是西方央行在过去3个月里第二次联手应对信贷紧缩问题。这种应对措施虽然在短时间内缓解了次贷危机带来的流动性急剧紧缩的问题,却助长了全球通胀的势头。

滞胀–全球经济的隐忧

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可能同时出现的局面引发了对于全球经济陷入滞胀的担忧。本轮的通货膨胀很大程度上由流动性泛滥引发商品价格高企所致,对于很多国家而言,主要表现为输入性的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就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而言,经济衰退导致的有效需求下降将会使物价水平下调,从而使货币政策在抑制通货膨胀和促进增长之间权衡;而对于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而言,衰退产生的需求下降则可能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从而导致滞胀的产生。

接下来的几年内,在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的情况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还有可能持续上涨,输入型通胀的压力还会进一步上升。决定大宗商品价格的重要因素– 美元汇率仍然可能支撑价格走高。如果全球商品价格继续处于高位,许多国家输入型通货膨胀的格局将会延续,从而加大滞胀的可能性。

美国金融机构在美联储存有储备金是什么意思

据CME数据: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期货价格暗示交易员预计美联储在今年12月加息机率为68%,此前为72%

联储宣布加息当日,其“点阵图”和市场预期存在明显的分歧。美联储官员对未来利率路径预期“点阵图”显示,两名官员预计不应在2015年加息。此外,美联储预期2016年年底利率可能达到1375%,按每次25基点的节奏计算,意味着美联储明年可能加息四次。官员们的预期中值还显示,至2017年年底,利率将达到2375%,2018年年底达到325%,这两个预测较2015年9月2625%、3375%的预测值有所下降。

作为一个观察市场对美联储加息概率预估的工具,芝商所(CME)基于30天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期货价格的Fedwatch tool在2015年12月18日显示,市场预计2016年美联储只加两次息,而2016年年底联邦基金利率为0785%。

而到了2016年1月1日,30天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期货估算结果显示:2016年1月27日美联储议息会议将联邦基金利率上升至05%的概率高达881%;2016年3月16日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上调至075%的概率也达到503%;2016年4月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上调至1%的概率仅有121%;到2016年12月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提升到1%的概率升至316%,将联邦基金利率提升到125%的概率为257%。从中可以看出,美联储2016年可能加息次数还是只有两次,和2015年12月加息当日估测的结果没有太多变化。

从美联储历次加息考虑的因素来看,不外乎就业市场、通胀预期和经济增长预估,此次增加了一个因素就是金融市场稳定。对于未来的展望,美联储认为,就业市场闲置问题自2015年稍早“明显地消退”,维持长期失业率预期在49%不变,对通胀率回升至2%保持合理的信心,同时认为经济温和扩张,住房市场得到改善,因此美联储加息前景是乐观的。

在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框架中,通胀的达不达标并不依赖相对滞后的通胀数据,而是取决于通胀回升的前景,而一直以来,通胀回升的前景则往往取决于由劳动力市场改善(失业率下降)所带来的工资的上涨,即所谓的菲利普斯曲线。实证研究表明,菲利普斯曲线在美国近30年的现实经济中的确是成立的,并且相对于失业率的下降,通胀的回升确实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尽管2015年12月核心PCE没有明显增长,但该指标只要保持平稳,那么美联储在2016年1月再次加息的可能性依旧很高。

从经济增长前景来看,纵观全球主要经济体及其细分部门,只有美国居民部门真正实现了去杠杆。在就业市场好转、消费者收入提升、消费者信用贷款条件放松、能源价格下跌等因素的推动下,美国居民部门存在信用扩张的可能,因此美联储在2016年加息可能会超预期。

综上所述,由于当前美国居民部门较弱的信用扩张成为美国GDP增长的最大阻碍因素,因此美联储加息节奏将视经济情况而定,但总体看进程较前几次要缓慢而温和,并且不排除美国经济在2016年走弱之后再次降息的可能性。

美联储加息对a股历次影响

美国所有吸收储户存款的金融机构在美联储都有一个储备金账户(Re-serve Account)。

这些金融机构除了美联储的会员银行外,还包括信用社(Credit Union)、存贷款协会(Sav-ings and Loan Association)、外国银行在美国的分支机构等。

美联储要求所有在美国吸收储户存款的金融机构都必须存一部分资金在美联储应付储户突然的提款需要。

这个资金账户被称为储备金账户。

根据美联储的要求,每个机构的储备金账户余额不能低于它所吸纳的短期存款的一定比例。

这个比例被称为储备金率或存款准备金率(Reserve Requirement Ratio)。

如果某个金融机构的储备金低于要求,必须想办法筹集资金补足。

相反,如果储备金高于美联储要求,多余的部分被称为超额储备金,可以随时取走。

正常情况下,储备金不足的银行可以向有超额储备金的银行短期贷款,补足储备金。

市场上这种金融机构间为满足储备金要求而进行的短期贷款利率被称为联邦基金利率。

(1)如果不付息,银行持有准备金成本(如果将这笔钱贷放出去的利息)会非常高,银行就会采取一些非常规手段来减少持有(如每夜将存款转入回购协议)。

如果将准备金利率设定到与联邦基金利率(银行同业拆借利率)相近水平,持有成本降低,银行为规避这些机会成本而实施不必要交易的需求就大大减少。

(2)将准备金利率设定在一个固定水平,可以减少利率波动对准备金规模的影响,有利于货币政策的实施。

对准备金付息相当于为联邦基金利率设定了下限:

如果联邦基金利率低于超额准备金率,银行将不愿意在隔夜市场上放款,而是无限增加其持有的超额准备金规模。

对国债来说,期初每个月设定60亿美元上限,到期金额超过60亿美元再进行再投资,之后在未来一年内每三个月调整一次额度,直到达到300亿美元额度为止;对机构债和MBS来说,上限设定为40亿美元,到期金额超过40亿美元再进行再投资,之后未来一年内每三个月调整一次额度,直到达到200亿美元为止。

从历史来看,历次美联储的货币紧缩大都会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较大的影响,甚至是多次危机爆发的导火索。

由于本轮美联储货币紧缩是加息叠加缩表,而且缩表的规模可能会很大,因此也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鉴于美联储缩表问题的重要性,笔者从2016年底就注意到了美联储可能动手缩表的迹象,于是随即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工作,查阅了大量文献和资料。

美联储缩表问题表面上是缩表问题,而实则与危机前后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实施、货币政策操作框架的演进、金融市场的运行、货币政策的决策机制以及与财政部关系的协调等诸多复杂问题交联在一起的综合性问题。

而理解美联储缩表问题对于预判未来数年内美联储货币政策走势以及金融市场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笔者将于近期推出美联储缩表系列研究报告,内容涵盖美联储缩表规模的测算、进程预计、危机前后美联储货币政策操作框架演进以及缩表影响等诸多内容,报告全部为笔者过去半年多以来独立原创研究的精华之作,希望对于读者理解和判断美联储缩表问题有所帮助。

本期首先推出第一篇,即《美联储缩表最终规模测算和进程展望》,正文内容如下所示。

美联储缩表规模的测算

测算美联储缩表的规模本质上是测算美联储未来需要一个多大的资产负债表。

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资产端的主要部分为SOMA组合,缩表主要指的就是如何减持SOMA组合。

负债端主要是准备金、通货以及隔夜逆回购(ON RRP),资本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因此,对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的预测就转换为对其负债端规模的预测,即美联储究竟需要多少负债。

也就是说,美联储最终需要多少准备金、通货以及ON RRP。

本文研究的主要思路就是从负债端出发来测算美联储的缩表规模。

美国加息首先会提高美债收益率,尤其是10年期美债收益率,从而带动美元升值。美元升值后,会导致中国资本外流。此时,短期内a股会相应下跌。a股的走势更多取决于国内政策和国内经济发展。因为理论上,美联储加息和a股没有直接关系,没有直接影响。主要影响是间接的。美国加息将增加全球风险资产的波动性,进而影响国内市场情绪。a股的表现更多取决于国内基本面和政策。因此,美联储加息对a股的影响是间接的、短暂的。美国加息只是收缩资本流动,主要目的是抑制国内通胀。因此,本轮加息的周期、力度和实质影响都会比上一轮小。因此,当无法大规模限制资金流动时,就会有大量资金流出美国市场,去其他国家寻找更高收益的投资。 展开数据 1加息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中央银行提高利率的行为,它增加了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贷成本,进而迫使市场利率上升。加息的目的包括减少货币供应量,抑制消费,抑制通货膨胀,鼓励存款,减缓市场投机。提高利率也可以作为一种间接手段来提高当地或区域货币对其他货币的价值(汇率)。1992年9月16日,英格兰银行一天两次提高英镑利率,这是现代金融史上加息的典型例子。在中国,加息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辅助手段之一。为了应对高通胀,央行在2011年已经三次加息。 2通货膨胀是一个国家的货币贬值导致价格上涨。通货膨胀与一般物价上涨的本质区别:一般物价上涨是指一种商品因供求失衡而出现的暂时的、局部的、可逆的价格上涨,不会导致货币贬值;通货膨胀是国内主要商品价格持续、普遍、不可逆的上涨,可能导致一国货币贬值。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一个国家流通中的货币量大于其有效经济总量。一个国家流通中的货币大于其有效经济总量的直接原因是一个国家的基础货币发行增速高于其有效经济总量增速。一国基础货币发行量增速高于其有效经济总量的原因包括货币政策和非货币政策。

以上就是关于近代美国的五次危机及措施全部的内容,包括:近代美国的五次危机及措施、全球有几次金融危机、如何根据“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期货价格”计算美联储加息概率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赞(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理财,财富从此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