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理财
财富从此刻开始!

微流控(Microfluidics)

微流控(Microfluidics)

微流控(Microfluidics) 指的是一种以在微纳米尺度空间中对流体进行操控为主要特征的科学技术,是一门涉及化学、流体物理、微电子、新材料、生物学和生物医学工程的新兴交叉学科。它可以将生物、化学、医学等领域分析样品的过程, 包括制备、反应、分离、检测等基本单元集成到一块微米尺度的芯片上,并且自动完成分析全过程 。因为具有 微型化 、 集成化 等特征,微流控装置通常被称为微流控芯片,也被称为芯片实验室(Lab on a Chip)和微全分析系统(micro-Total Analytical System)。微流控芯片的材料:硅片、玻璃、PDMS、纸等,各有优缺点。微流控芯片制造技术有以下类型:光刻和刻蚀技术、热压法、模塑法、注塑法、LIGA技术、激光烧蚀法和软光刻。

(一)技术优势

微型化   高通量化   样本需求小    试剂消耗量少

(二)应用场景

微流控芯片存在上述明显的优势,使得其在不同领域都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如与微流控芯片结合最为紧密的体外诊断领域,其在生化分析、免疫诊断、分子诊断等IVD细分领域都能够发挥出自身的特点,替代传统IVD检测方法的潜力巨大。此外在细胞分离方面的优势可以大大提高循环肿瘤细胞的检出率和纯度,从而为相关癌症的治疗提供关键支持。在药物筛选领域,比如干细胞芯片,可克服现有的干细胞进行体外研究的局限性,通过实时精确控制干细胞微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尽可能地模拟干细胞生长分化的复杂环境等等。

(三)微流控芯片的流体控制

微流控分为被动式微流控和主动式微流控。被动式微流控(多相流法、浓度梯度、离心法和热毛细管法),不借助外力,通过液体自身的毛细作用等完成各项反应。主动式微流控(介电泳法、气动法、电润湿法、磁力法),则是通过仪器内部精密控制芯片内反应腔结合阀门装置,精确控制液体的流动形式,定量控制反应样本体积,使样本定量参与反应,达到精确控制。

(四)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关键技术应用

1 Microfluidics-based POCT

2 超高通量筛选的主流平台——微流控液滴芯片:在微流控芯片通道上加入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将其中的分散相以微小体积单元的形式和极快的速度(100-10000个/秒)分散于连续相中,即可形成用作微反应器或微量生化样品载体的液滴。微流控芯片液滴已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微反应器,能提供一种在单分子和单细胞层面快速开展超大规模,超低含量反应的平台。液滴操控灵活,形状可变,大小均一,又有优良的传热传质性能,产生频率已达数十到数百KHz,在高通量药物筛选和材料筛选领域显示了巨大的潜力。

3 哺乳动物细胞及其微环境操控平台——微流控芯片仿生实验室:由于微流控芯片的构件尺寸和细胞吻合,并可同时测定物理量、化学量和生物量,它已成为对哺乳动物细胞及其微环境进行操控的最具潜力的平台。目前已可以构建微米量级且相对封闭的三维细胞培养、分选、裂解等操作单元,并把这些单元成功延伸到组织和器官。器官芯片是一种更接近仿生体系的模式,可在一块几平方厘米的芯片中培养各种活体细胞,形成组织器官,乃至由不同器官芯片进一步组成活体芯片,从而模拟一个活体的行为并研究活体中整体和局部的种种关系。在药学领域,器官芯片将被部分替代小白鼠等模型动物,用于验证候选药物,开展毒理和药理作用研究。

微流控芯片的进展

福州瑞芯微、珠海全志、珠海炬力、上海晶晨、上海盈方微。目前来说,中国的IC芯片设计的公司,还不像因特尔、高通、苹果、三星这样有很大的名气。

就拿平板/盒子芯片来说,国内的芯片设计公司中福州瑞芯微、珠海全志、珠海炬力、上海晶晨、上海盈方微在技术上和销售量上国内算是都还不错,在IC芯片业都算是第三梯队的。

芯片设计:国内的十大芯片设计公司如下,按营收规模排序:华为海思/紫光展锐/中兴微电子/华大半导体/智芯微电子/汇顶科技/士兰微电子/大唐半导体/敦泰科技/中星微电子。

国内厂商仅有四家,北方华创、中微半导体、盛美半导体和Mattson。

扩展资料:

芯片设计公司排名

中国前十强依次为华为海思、清华紫光展锐、中兴微电子、华大半导体、智芯微电子、汇顶科技、士兰微、大唐半导体、敦泰科技和中星微电子。

第一名:海思

海思在长时间内将是中国最大的芯片设计公司,大家用的华为手机里面就有大量的海思处理器和海思基带芯片,另外买的智能电视,安防系统也有海思的芯片,未来将随着华为集团的增长而上升。世界第一名高通,2016年营收154亿美元,是海思的35倍。

第二名:紫光展锐

展讯,锐迪科合并之后成立,目前是三星手机处理器和基带芯片除自家产品之外的最大供应商,你买的三星手机,主要是中低端系列,里面的芯片是紫光展锐的。

第三名:中兴微电子

主要是自家的通信设备用的部分芯片,手机芯片也还是外购。

第四名:华大半导体

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CEC)整合旗下集成电路企业而组建的集团公司。在智能卡及安全芯片、智能卡应用、模拟电路、新型显示等领域占有较大的份额。目前华大半导体旗下已经有三个上市企业,包括A股上海贝岭和港股公司中电控股、晶门科技。

第五名:智芯微电子

智芯微电子是国网信息产业集团全资子公司,涉及芯片传感、通信控制、用电节能三大业务方向,致力于成为以智能芯片为核心的高端产品、技术、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第六名:汇顶科技

汇顶科技是一家上市公司,该公司在指纹识别芯片设计领域已经做到了世界第二,在全球范围内仅次于给苹果提供指纹识别芯片的AuthenTec。

第七名:士兰微电子

LED照明驱动IC是其主要业务收入之一,还给家电企业提供变频电机控制芯片。

第八名:大唐半导体

以智能终端芯片、智能安全芯片、汽车电子芯片为核心的产业布局。

第九名:敦泰科技

于2005年在美国成立,致力于人机界面解决方案的研发,为移动电子设备提供最具竞争力的电容屏触控芯片、TFT LCD显示驱动芯片、触控显示整合单芯片(支持内嵌式面板的IDC)、指纹识别芯片及压力触控芯片等。

第十名:中星微电子

占领全球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60%以上的市场份额。2005年,中星微电子在美国纳斯达克证券市场成功上市, 2016年初,中星微推出了全球首款集成了神经网络处理器(NPU)的SVAC视频编解码SoC,使得智能分析结果可以与视频数据同时编码,形成结构化的视频码流。

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视频监控摄像头,开启了安防监控智能化的新时代。

从事芯片设计业务的重点上市公司有:紫光国芯、汇顶科技、士兰微(IDM)、大唐电信、兆易创新(存储器)、全志科技、中颖电子(家电MCU、锂电等)、北京君正、艾派克、富瀚微等。

以上芯片设计公司中,目前势头最好是的展讯跟RDA,华为海思的布局和前景最好,这三家算是国内技术、前景最好的。

中星微和炬力虽然也是第一批上市的,有些名气,但下滑得比较厉害,前景一般。nufront算是新生势力吧,离一线的技术和知名度还有很大一段距离。国民技术/君正之类布局太窄了。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中国芯

多项黑科技产品集中亮相BOE 2018年度创新成果展

微流控分析芯片最初只是作为纳米技术革命的一个补充,在经历了大肆宣传及冷落的不同时期后,最终却实现了商业化生产。微流控分析芯片最初在美国被称为“芯片实验室”(lab-on-a-chip),在欧洲被称为“微整合分析芯片”(micrototal analytical systems),随着材料科学、微纳米加工技术和微电子学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微流控芯片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但还是远不及“摩尔定律”所预测的半导体发展速度。今天阻碍微流控技术发展的瓶颈仍然是早期限制其发展的制造加工和应用方面的问题。芯片与任何远程的东西交互存在一定问题,更不用说将具有全功能样品前处理、检测和微流控技术都集成在同一基质中。由于微流控技术的微小通道及其所需部件,在设计时所遇到的喷射问题,与大尺度的液相色谱相比,更加困难。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尤其是在研究芯片衬底的材料科学和微通道的流体移动技术得到发展后,微流控技术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为适应时代的需求,现今的研究集中在集成方面,特别是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开发制造具有超强运行能力的多功能芯片。 美国圣母大学(University of Notre Dame)的Hsueh-Chia Chang博士与微生物学家和免疫检测专家合作研究,提高了微流控分析设备检测细胞和生物分子的速度和灵敏性。同时,Chang对交流电动电学进行了改善,因为他认为交流电(AC)可作为选择平台,驱动流体通过用于医学和研究的微流控分析仪。微流控分析仪最初的驱动机制是常规的直流电动电学,但是使用时容易产生气泡并引起物质在电极发生化学反应的缺点限制了直流电的应用,此外,为保证其对流量的精确控制,直流电极必须放置在储液池中,不能直接连接在电路中。

三个因素美国Caliper Life Sciences公司Andrea Chow博士认为,微流控技术的成功取决于联合、技术和应用,这三个因素是相关的。他说:“为形成联合,我们尝试了所有可能达到一定复杂性水平的应用。从长远且严密的角度来对其进行改进,我们发现了很多无需经过复杂的集成却有较高使用价值的应用,如机械阀和微电动机械系统(MEMS)。”改进的微流控技术,一般用于蛋白或基因电泳,常常可取代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一步开发的芯片可用于酶和细胞的检测,在开发新药方面很有用。更进一步的产品是可集成样品前处理的基因鉴定,例如基于芯片的链式聚合反应(PCR)。由于具有高度重复和低消耗样品或试剂的特性,这种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的微流控芯片在早期的药物研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Caliper的商业模式是将芯片看作是与昂贵的电子学和光学仪器相连接的一个消费品,目前,已被许多公司独立的采用。每个芯片完成一天的实验运作的成本费用大概是5美元,而高通量的应用成本是几百到几千美元,但预计可以重复循环使用几百或几千次,以一次分析包括时间和试剂的成本计算在内,芯片的成本与一般实验室分析成本相当。此外,特定设计芯片的批量生产也大大降低了其成本。Caliper的旗舰产品是LabChip 3000新药研发系统,其微流体成分分析可以达到10万个样品,还有用于高通量基因和蛋白分析的LabChip 90 电泳系统。据Caliper宣称,75 %的主要制药和生物技术公司都在使用LabChip 3000系统。美国加州的安捷伦科技公司曾与Caliper科技公司签署正式合作协议,该项合作于1998年开始,去年结束。安捷伦作为一个仪器生产商的实力,结合其在喷墨墨盒的经验,在微流控技术尚未成熟时,就对微流体市场做出了独特的预见,喷墨打印是目前为止微流控技术应用最多的产品,每年的使用价值100亿美元。安捷伦已有一些仪器使用趋向于具有更多可用性方面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应用到了微流体技术开发上。微流体和生物传感器的项目经理Kevin Killeen博士在接受采访时说,安捷伦的目标是为终端使用者解除负担,“由适宜的仪器产品组装成的系统可以让非专业人士操纵专业设备”。微流体技术也需要适时表现出其自身的实用性和可靠性,例如,纳米级电喷雾质谱分析(nano-electrospray MS)不必考虑其顶端的闭合及边带的加宽,Killeen补充道:“对于生物学家来说,微流控技术的价值就在于此。” 安捷伦在微流控技术平台上的三个主要产品是Agilent 2100 Bioanalyzer/5100 Automated Lab-on-a-Chip (已于2004年11月推出)和HPLC-Chip(已于2005年3月推出)。鉴定蛋白的HPLC-Chip集成了样品富集和分离,同时还将设备装置减少至LC/MS系统的一半。安捷伦的资料显示,这些特征减少了泄漏和死体积,这种芯片在实验控制时采用了无线电频率标识技术。 推动力目前,一直都未能解决的仍然是驱动力问题,以及如何控制流体通过微毛细管。研究者认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微致动器(micro-actuators)可以为微流控技术提供动力和调节,但是这一设想并没有成功。Chia Chang博士认为,现在还不可能实现利用微电动机械系统(MEMS)作为微流体驱动力,因为“还没有设计出这样的微电动机械系统”。至少到目前为止,一直都在应用非机械的流体驱动设备。刚刚兴起的技术有斯坦福大学Stephen Quake研究小组开发的微流体控制因素大规模地综合应用和瑞士Spinx Technologies开发的激光控制阀门。澳大利亚墨尔本蒙纳士大学的研究者正在开发可在微通道内吸取、混合和浓缩分析样品的等离子体偏振方法。等离子体不接触工作流体便可产生“推力”,具有维持流体稳定流动,对电解质溶液不敏感也不受其污染的优点。瑞士苏黎士联邦工业大学的David Juncker认为,流体的驱动没有必要采用这类高新技术,利用简单的毛细管效应就可以驱动流体通过微通道。Juncker博士说,以毛细管作用力驱动流体具有独特优势:自包含、可升级、没有死体积、可预先设计、易更换溶液。可应用的范围包括开发药物的免疫检测和定点照护诊断检测。最近,Juncker博士及其同事已经开发出可以梯度检测大分子蛋白和检测单个细胞的微流控探测器,Juncker说“这种探测器结合了扫描和微流控技术,定义了一类新的实验空间”, 同时他还设想将这种探测器应用于细胞生物学和新药开发上。另外一个与微流控技术相关却一直未能克服的障碍,是“设备尺寸缩小而存在的效益递减临界点问题”系统缩小到微米甚至纳米级的尺度范围,与之结合的设备成为一个主要问题。对于微流控芯片,必须将材料从微通道中放入和取出,还要从纳升级流量的流体中获得可靠信号。一些研究者建议将微流控技术与“中等流体”结合,——以小型化的方式附加到中等尺寸的设备中,可以浓缩样品,易于检测。生物学家还受他们所使用微孔板的几何限制。Caliper和其他的一些公司正在开发可以将样品直接从微孔板装载至芯片的系统,但这种操作很具挑战性。美国Corning公司Po Ki Yuen博士认为,要说服生产商将生产技术转移到一个还未证明可以缩减成本的完全不同的平台,是极其困难的。Yuen博士所领导的研究小组的研究领域包括微电动机械系统、光学和微流体学,目前致力于研发新药的非标定检测系统方面的研究。

与芯片之间的比较美国Cascade Microtech公司的Cali Sartor认为,当今生命科学领域的微流体与20年前工业领域的半导体具有相似之处。计算机芯片的开发者最终解决了集成、设计和增加复杂性等问题,而微流体技术的开发者也正在从各方面克服微流控技术所遇到的此类问题。Cascade的市场在于开发半导体制造业的最初检验和分析系统,现在希望通过具微流控特征和建模平台的L-Series实现市场转型。L-Series包括严格的机械平台,集成了显微镜技术、微定位和计量学等方法。可应用于芯片电场的微型电位计(Microport)也作为其开发的副产品。L-Series致力于真正的解决微流控设备开发者所遇到的难题:必须独立构造芯片系统和提供实用程序,Sartor说:“若是将衬质和芯片粘合在一起,需要经过长期的多次测试,”设计者若想改变流体通道,必须从头开始。L-Series检测组使内联测试和假设分析实验变得更简单,测试一个新设计只要交换芯片即可。当前,L-Series设备只能在手动模式下运行,一次一个芯片,但是Cascade 正在考虑开发可平行操作多个芯片的设备。Cascade 有两个测试用户:马里兰大学Don DeVoe教授的微流体实验室和加州大学Carl Meinhart教授的微流体实验室。德国thinXXS公司开发了另一套微流控分析设备(图4)。该设备提供了一个由微反应板装配平台、模块载片以及连接器和管道所组成的结构工具包。可单独购买模块载片。 ThinXXS还制造专用芯片,生产微流体和微光学设备和部件并提供相应的服务。将微流控技术应用于光学检测已经计划很多年了,thinXXS一直都在进行这方面的综合研究,但未提供详细资料。ThinXXS公司Thomas Stange博士认为,虽然原型设计价格高且有风险,微制造技术已不再是微流控产品商业化生产的主要障碍。对于他们公司所操纵的高价药品测试和诊断市场,校准和工艺惯性才是最主要的障碍。ThinXXS于6月推出了一款新的微芯片产品QPlate,同时宣称该产品首次结合了硅微处理、微铸技术以及印制电路板技术。QPlate是与丹麦Sophion Bioscience公司合作开发的,是QPatch-16 system的组成部分,QPatch-16 system可平行的测量16个细胞离子通道。

汽车芯片公司排名是什么?

BOE(京东方)是一家为信息交互和人类 健康 提供智慧端口产品和专业服务的物联网公司,已形成端口器件(D)、智慧物联(S)、智慧医工(H)三大事业板块。

2018年,BOE(京东方)新增专利申请量9585件,其中发明专利超90%,累计可使用专利超7万件,覆盖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美国商业专利数据显示,2018年BOE(京东方)美国专利授权量全球排名第17位,成为美国IFI Claims TOP20中增速最快的企业。

近期,BOE(京东方)在北京举办BOE(京东方)2018年度创新成果展,展出系列柔性AMOLED显示产品、超高清显示系统解决方案、传感器及解决方案、BOE 画屏、物联网解决方案、移动 健康 管理、智慧 健康 服务等DSH三大事业板块的创新技术、应用和产品。

一、前瞻技术展区

BOE(京东方)秉持“技术领先、全球首发、价值共创”的理念,坚持自主创新,搭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该体系设置分级架构,开展短、中、长远的协同创新,确保技术和产品的前瞻性和领先性。

亮点产品:

1波导透明显示:

波导透明显示是一种透过率很高的显示技术(>80%),与传统液晶显示相比,该技术基于波导全反射实现导光,通过散射的方式实现显示,不需要导光板、偏光片与彩膜,从而实现高透过率。聚合物稳定液晶材料体系响应时间小于2毫秒,支持180Hz高频刷新,结合场序式彩色技术实现全彩显示。与现有透明显示技术相比,波导透明显示在透过率、成本方面有相当优势,该技术潜在应用场景包括智能家居、移动终端、车载显示、橱窗展示等。

2dPCR(数字聚合酶链式反应)分子诊断系统:

dPCR分子诊断系统主要通过对DNA分子进行检测,主要用于癌症早诊、产前诊断、食品安全检测等。BOE(京东方)的dPCR分子诊断系统采用集成化数字微流控芯片,集进样、封闭、控温扩增于一体,控温精度达到025 ℃,且更加小型化、便携化;产品采用玻璃基阵列腔室方案,在小片玻璃基芯片上拥有超过100000个反应单元,实现DNA检测的绝对定量,解决了参照物难以寻找及检测不准确等问题;采用自主知识产权的填装技术及驱动单元,完成检测所需的30个循环仅需35分钟。产品具有集成化,自动化,高效率、高精度等优点。

二、显示与传感器件展区

在半导体显示领域,BOE(京东方)TFT-LCD、OLED、柔性显示、微显示等新型显示器件及传感器件,可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显示器、电视、车载、医疗、拼接(DID)、VR/AR、穿戴等创新应用领域提供优质高效的产品和服务。BOE(京东方)拥有14条半导体显示生产线(其中3条在建),其中包括全球首条第105代TFT-LCD生产线以及全球领先的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是中国唯一能够自主研发、生产和制造最大至150英寸的全系列半导体显示产品的企业。

根据群智咨询(Sigmaintell)数据显示,BOE(京东方)2018年全球液晶电视面板出货量排名第一,出货量同比增长24%,出货面积同比增长45%,在全球前五大面板厂中增幅均领先。2018年,BOE(京东方)投建的全球首条第105代TFT-LCD生产线顺利量产爬坡,电视面板产能同比增长40%以上。预计2018年BOE(京东方)液晶显示屏总出货量仍将位居全球第一。

亮点产品:

1、27英寸超高清Mini-LED HDR

BOE(京东方)拥有业内领先的Mini-LED HDR解决方案,可实现1000000:1对比度。该产品搭配京东方业界领先的高色域膜片解决方案,色域可达到NTSC 100%。

2、64英寸全面屏 Camera Hole

据市场调研机构IHS预计,打孔屏将是2019年智能手机屏幕形态最重要的发展趋势。BOE(京东方)64英寸全面屏 Camera Hole屏占比高达94%,采用盲孔屏解决方案,盲孔屏下集成摄像头模组方案设计,不需要在屏幕上完全钻出物理孔,只需在背光层和偏光片层打孔。这种结构可以跳过面板钻孔工艺,使良率较通孔方案大大提升,可有效降低成本,提升产品信赖性。

3、123英寸FHD 驾驶员监视器

产品采用AI算法,使用单个镜头感测驾驶员的多项参数,包括计算头部位置和方向、瞳孔扩张、开眼幅度、眼睛注视方向等,并通过准确计算,正确掌握驾驶员的状态,减少交通意外发生,提高驾驶安全度。

三、传感器及解决方案展区

BOE(京东方)经过在半导体显示领域的多年耕耘,积累了丰富的半导体产业经验,多个核心技术可应用于传感产业。传感器及解决方案可为医院检测、家用检测、通讯与交通、智慧家居等应用场景,提供X-Ray平板探测器、微流控芯片、智慧视窗、分子天线、家居安防等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

亮点产品:

1、4317全尺寸脊椎平板探测器件

全球首发最大尺寸平板探测器,长43英寸,宽17英寸,采用BOE(京东方)特有的拼接曝光工艺制程,支持全身扫描,只需一次性拍摄,就可获取完整人体脊柱图像,避免病者接触X射线剂量累加,大幅降低人体辐射伤害。

2、有源数字微流控芯片

BOE(京东方)首款有源数字微流控产品,通过扫描信号控制有源TFT阵列电极,实现对万级液滴量的产生、运输、混合、分离等操控;采用业界领先的TFT加工工艺,形成有源微电极阵列;集成PIN Sensor,可实时检测液滴位置及透光度等特性。可应用于生物、化学、医疗等领域中对样品的处理、分析、培养等。

四、IoT解决方案展区

BOE(京东方)以终端智能、系统集成、云计算为支撑技术,为智慧零售、智慧金融、商务办公、智慧教育、数字医院、智慧能源、智慧交通和智慧家居等八大细分领域提供全球领先的系统集成解决方案。

亮点产品:

1云屏信发系统

该系统由BOE(京东方)自主研发,可轻松部署并支持一键接入多个终端、多种媒体格式及小应用扩展,交互内容丰富;同时能快速在线编辑,为客户提供运营数据支持及各行业广告模版,播放内容经过审核,用户可自主管理内容,设备可远程监控安全信息,实现了大数据推送及设备监控一体化以及大数据可视化。

2AI数字标牌

该产品由BOE(京东方)自主研发,具有独特的ID设计,可兼容Windows及Android平台,采用人脸识别边缘算法,对人脸属性进行提取,并配备3D摄像头实现刷脸支付,可以配合云屏信发系统进行广告信息推送,是一台集自助服务、广告推广双重身份的机器。

五、数字艺术展区

BOE(京东方)推出数字艺术物联网产品——BOE画屏,将绘画与影像等艺术品数字化,集艺术展示、欣赏和交易于一体,配以强大的APP应用和云端数据库,让消费者足不出户就可尽赏世界艺术佳作,实现了 科技 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亮点产品:

目前,BOE画屏已发布其第二代产品S2,S2在对画框、内衬、电源线材等外观进行升级的同时,也采用AI语音功能,让BOE画屏具备艺术、音乐、影讯、故事、天气和百科六大功能,实现使用者与BOE画屏之间更自由的交互。

六、移动 健康 管理展区

BOE(京东方)已推出移动 健康 管理平台,通过智能终端进行 健康 数据检测,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算法,为用户提供生命体征数据监测解读、AI疾病风险预测、专家 健康 课程以及在线问诊、体检挂号等就医服务,让用户足不出户即可享受个性化的家庭 健康 管理服务。

亮点产品:

1、动态心电记录仪

在心血管慢病领域,BOE(京东方)推出一款医疗级产品——动态心电记录仪,可用于采集心电波形。轻巧便携,蓝牙传输,在线即可远程获得医生判读结果,及时发现心电异常。赋能基层,助力早日迎来心脏事件下降拐点。

经过简单培训,可实现1分钟非医疗人士轻松佩戴,2分钟心电图的判读响应,24小时全天候服务,危急状况主动联络。可满足社区、诊所、家庭医生等不同类别诊疗需求,是胸痛中心全国心电一张网指定可穿戴心电设备,国家 科技 部重点研发项目入选设备。

此外,在睡眠、母婴、运动等 健康 管理领域,BOE(京东方)强化生态链整合,严选智能睡眠仪、智能体脂秤等多款产品,为个人和家庭用户提供 健康 生活一站式解决方案。

2、移动 健康 APP30

除检测类硬件之外,BOE(京东方)还推出一款个人和家庭客户使用的软件BOE移动 健康 APP。通过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连接多款家庭检测终端设备,实时监测和智能解读各项生命体征数据,并提供 健康 服务包、在线问诊和转诊服务,用智慧 科技 守护家庭 健康 ,真正实现 科技 让 健康 触手可及。

七、智慧 健康 服务展区

BOE(京东方)以 健康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平台和医工融合转化平台为依托,重点打造数字人体、细胞膜片、AI全科医生系统、骨科手术机器人等系列产品,支撑数字人体、数字医院、再生医学、解决方案四大板块,未来主要服务于数字医院、智能诊所两大应用场景。

亮点产品:

1、智能诊所

BOE(京东方)智能诊所包含AI全科医生系统、智能诊所信息化系统等。AI全科医生系统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与知识图谱技术打造智能辅助诊断系统,以对话的方式同患者或医生进行交互,依据患者或医生提供的信息和知识图谱中的知识进行推理,从而实现智能诊断。

智能诊所信息化系统以AI医生为信息系统核心,辅助医生诊疗,将体征检测设备、数据与系统无缝衔接,并使用BOE显示屏进行诊疗及检测数据的展示,全方位医患交互。采用互联网技术将支付、转诊、审方等环节在线上完成,并接入智能药柜以便患者快速取药,相比传统医疗机构,节约患者大量时间。通过移动端平台,使患者远程挂号、咨询,并可随时查看 健康 档案。

BOE(京东方)智能诊所致力于打造“医疗+AI+互联网+金融”四位一体创新模式,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解决中国初级诊疗体系能力不足问题。

2、骨科手术机器人

BOE(京东方)骨科手术机器人是全球首款多功能骨科手术机器人,利用光学导航、人工智能、医学影像、智能交互及语音操控等关键技术,可完成骨折复位、脊柱定位、关节置换手术,同时可胜任医生助手的工作。专用C型臂采用独特设计其性能远超传统C,在同等效果的情况下有效地减少了射线剂量,显著降低射线给医生和患者带来的伤害。可实现手术的可视化、数字化、远程及语音控制,医生免辐射、精准度高、稳定性好。

微流控芯片的前景如何?

1、比亚迪半导体

比亚迪半导体是国内自主可控的车规级IGBT领导厂商,该企业主要业务覆盖功率半导体、智能控制 IC、智能传感器及光电半导体的研发、生产及销售,拥有包含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和下游应用在内的一体化经营全产业链,目前比亚迪半导体已经拥有多年的研发积累、充足的技术储备以及丰富的产品类型。

2、紫光国微

北京紫光智能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目前该企业旗下的超稳定晶体石英晶振、DRAM、FPGA/CPLD,车载控制器MCU和智能安全芯片均达到车规级水平。其中自主研发的THD89系列产品2019年成功通过AEC-Q100车规认证,成为国内最高水平的车载芯片之一。

3、黑芝麻智能科技

这是一家专注于自主研发自动驾驶人工智能芯片和视觉感知算法核心技术与应用开发的高科技企业,目前该企业推出的车规级智能驾驶芯片“华山二号A1000”是唯一可以支持L3自动驾驶的国产芯片。

4、芯驰科技

芯驰半导体致力于研发智能汽车的核心芯片,是成功突破全球汽车工业核心芯片的中国创新芯片企业,目前该公司针对智能座舱、自动驾驶、中央网关应用场景发布9系列高性能SoC系统级芯片,并同期架构完成了更高功能安全级别的车辆底层域控制芯片。

微流控芯片是当今社会发展的热点,但是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依赖性太强。微流领域微流体分析芯片最初只是对纳米技术革命的补充,它发展了20年,产生了大量新设计,新工艺,新材料,和知识产权。它就像一个工具箱,现在装着一整盒子的工具。可工具本身是不值钱的,工具要能解决实际的问题时,才会变得值钱。微流控没法作为一个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多数情况下微流控只是提供一个工程技术解决方案。

无法形成有效的生态链。无论是企业的大小都没有自发形成一个有效的生态系统。当前的研发模式还是处于混乱的,该行业还远未成熟。当行业有一个生态系统时,行业可以集中资源解决其子领域的关键问题,从而避免重复同样问题的循环。

脱离现实,想法天真。没加公司希望能做出一台最厉害的仪器,这样家里只需要有这样一台仪器就可以不用去医院了,这样向也太天真了吧。在医疗领域,新仪器的使用,新医疗模式的推行,是有很多因素决定的,其中最不重要因素就是仪器本身。

一个新型行业的诞生,都不是无端的,要向实现商业化幕后还需要有很多推手的努力,微流控领域的发展前景还是不错的,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需求的特殊性和独特性的不断扩大,微流控最终要实现商业化也是必然的。

以上就是关于微流控(Microfluidics)全部的内容,包括:微流控(Microfluidics)、国内做芯片设计的公司有哪些、微流控芯片的进展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赞(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理财,财富从此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