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光二百亿,利润暴跌77%的老字号为啥如此作死?
近年来,不作不会死”这句话成为了经典语录,然而这却并不是如今才火起来的,早在千百年前,古人就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告诉过,我们这个至理名言。比如在《史记秦本纪五》中就对此有这样的一段描述:
武王有力好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王与孟说举鼎,绝膑。八月,武王死。”
用现在话来说就是,秦武王嬴荡身材魁梧,力气极大,他是一个喜欢炫耀自己力气的人,因此常常与士兵比谁的力气大。
然而,公元前307年,秦武王率兵攻打洛阳,见到了东周的国宝九鼎重器,这让他十分惊喜,为了向众人展示自己惊人的力气,他非要以此来与手下进行举重比赛。
十分不幸,在这次举重过程中,九鼎重器的重量已经超出了他的承受范围,但为了好面子,他不顾早已两眼出血的预兆,非要逞能再走两步,九鼎重器就这样砸断了他的腿,当晚他便死了。这可真是活生生将自己作死的一位皇帝了。
如今社会中,依然不乏作死”的企业,它曾经是补品市场的稳居前列,也是送礼时面子的象征,堪称是史上最作死”老字号:败光二百亿,利润暴跌77%!那么如今它的地位如何呢?
作天作地作到死,终究作死了自己,它就是曾经辉煌一时的东阿阿胶。
一、百年老字号的下坡路开始
当年,东阿阿胶以补气血,治贫血的滋补理念走进大众视野,并迅速成为老百姓所喜爱的补品。脍炙人口的产品,成为送礼的热门礼物,也成为面子的象征。
然而,人们渐渐发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家百年老字号似乎正在退出大众视野,亦或是成为消费者再也不会买单的产品。
众所周知,上等的阿胶,是用纯正的黑驴皮与新鲜的井水熬制而成的,味道十分甘甜,具有美容养颜,滋阴补气的作用,对于女性而言是上等的补品。
也正是因此,东阿阿胶凭借自己过硬的实力,制造出了人人都推崇的补品,据相关资料显示,东阿阿胶集团的市值曾一路飙升到了200亿。
然而,正如《资治通鉴·唐纪》中所说: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攻城容易,守城难。这就是东阿阿胶的状态,当年进入市场时,它的定价并不高,属于普通人都能消费得起的产品。
其实,之所以当时的销量非常可观的原因还是在于时代造就了他的成功,21世纪初期,中国人普遍不富裕,因此贫血便成为了那个时代威胁人们健康的罪魁祸首。
而阿胶的作用恰好便是治疗贫血,因此市场的巨大需求让东阿阿胶有了发展的机会。
然而,随着中国的经济飞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飞速发展,贫血的问题变成了人们开始降血脂血糖。市场需求的变化让东阿阿胶的发展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颈。
那么,这时的东阿阿胶该如何自救呢?它能自救成功吗?它选择多次提升价格,弥补销售量的不足,实际上简直是自寻死路。
二、天价阿胶
销量减少,成为阿胶少帅秦玉峰开始出昏招的缘由。
为了弥补因为销量减少所带来的损失,秦玉峰总裁决定给自家产品改头换面,从走平民路线变为走宫廷贡品的高贵路线。
他到处宣传,东阿阿胶是清朝曾经专供皇家使用的产品,其滋补功能非常珍贵。
这一切的噱头成为他涨价的支撑,他将涨价称为是价值回归。
甚至他还告诉众人,清朝时期,每斤阿胶的售价相当于如今的6000元左右,为了更高的提升产品的价值,价格成为了直接的评判对象。
由此,曾经几百元一公斤的阿胶变为了几千块钱。
果然是从平民路线走向了宫廷路线。
然而,他的这套理论在很多人眼中却根本站不住脚,清朝时期人们的生产水平十分低下,熬制阿胶的技术更是复杂且落后,相较于如今机械化的生产模式,清朝时期显然是不可能达到。
产量越小,自然也就供不应求,价格高昂也能够理解。然而,如今产量可谓是蹭蹭往上涨,哪里具备涨价的资本呢。
不过,尽管如此,但依然有不少人相信了秦玉峰这套说辞。那么,相信这套说辞的人是否会一如既往的相信呢?
答案是显然易见的,多次涨价,一再挑战大家的底线,最终只能丢失整个市场。
三、广告宣传与产品不匹配
为了更加深入人心的宣传这个理念,他开始在广告上投入巨多,不仅在包装上印上了贡品二字,还在相当热门的宫廷剧中植入了大量广告,给众人营造一种这确确实实是古代贵族女子才能享用的物品。
不仅如此,他还在各类专访上大谈,在古代诗词中关于东阿阿胶的描述,以此来证明产品深厚的文化底蕴。
不少人对此深信不疑,然而随着阿胶的多次提价,终究还是戳破了他努力营造的谎言。
据相关资料显示,东阿阿胶的主要原料,仅仅只是驴皮、黄酒、冰糖、豆油,与其他牌子的阿胶所选材料一模一样。
且东阿阿胶仅仅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价格就翻了好几倍。渐渐地,曾经相信他的客户开始回归理智,转而选择其他平民价格的阿胶。
客户的转头对东阿来说,简直是猝不及防,客户不买单,销量自然也就上不去。为此产品的价格只能一再降价销售。
为此,东阿还面临着另外一个困难,由于他的肆意抬价,让养驴的养殖户看到了希望,也开始涨价,从原来的25块钱一张驴皮,上涨到3000一张,原料成本就翻了120倍。东阿彻底搞坏了市场。
他也注定会受到惩罚,他曾经定位的高端市场,人们已经不买他的帐了,而靠着平民市场而发家的产品,更是在秦玉峰退出高端产品概念的时候,就已经消失不见了。由此,平民市场也被他人占领。
在此情况下,东阿的利润不仅暴跌77.62%,市值更是蒸发了接近一半。从原来的400亿,变为了206亿,败光了近200亿。只能说领导的决策能力有多么的重要。
结语:
想来秦玉峰也没有料到自己的一次决策,会迎来如此大的影响吧,犹如蝴蝶效应一般环环相扣,直接锁死了东阿的发展之路。
先是原材料供应商跟风涨价,再到高端市场抛弃他,老百姓不认可的购物理念,最后再是回过头来想做平民市场路线,却发现市场已经被竞争对手占领。
这样的决策能力,着实让人为东阿的前途感到担忧。扰乱市场的结果,必定是得到市场的惩罚,秦玉峰自己作死,拉着东阿百年企业的老字号名称下水,让人不得不唏嘘市场的瞬息万变和决策者的能力。
驴肉卖6千,驴皮卖2千,可为什么农村没人养驴?
我认为现在农村养驴的人越来越少,是因为他们认为养驴的投入与回报不成比例。驴确实全身上下都是宝,驴肉可以吃,驴皮可以做成阿胶,驴骨也是药材,但是现在农村的人养驴的越来越少,也与现在的行情有关。
现在驴的价格已经越来越便宜了。驴肉卖6000,驴皮卖2000,这已经是曾经的价钱了,根据一位农村养驴人的介绍,前几年驴肉的价格将近25元一斤,而现在15元都很难卖出去,还有驴皮,10斤驴一斤皮,意思是说10斤的驴能出一斤的皮,在早先的时候,一斤驴皮得将近85元,但是现在的价钱已经不是这样了,驴皮事实上就是阿胶,它本可以在人群中有非常好的收益效应,但是由于现在的人们更愿意买进口的,因此国产的驴就很难卖出高的价位。
再有就是驴的生长周期比牛羊猪都要长一些。人们认为养它费的精力很多,因此不愿意再养。一般驴在1~2年之内性成熟,怀孕也需10个月,也就是说三年才可以生两个驴崽,还有驴一胎只有一个,这对于养驴的人来说,生长周期实在是太长了,这意味着投入的精力会更多,可能在当时驴的价格非常高,但当你真正要卖驴的时候,它已经不再是这个价格了。再者市场的风险也是非常高的,有的鸭肉在加入食品添加剂后,可以伪装成羊肉去卖出,驴肉当然也可以是别的食品伪装来的,因此市场的风险提高,养驴的人也就更少了。
再有就是农村老人思想的转变。在原来的农村,驴的价值真的非常高,因为驴可以用来拉货物,当它老了之后可以拿出去卖钱,价值真的非常高,但对于现在的农村来说,驴已经不再是拉货物的重要工具了,再有就是现在大部分人都到城里去工作了,乡里留下的一般都是老人,而老人已经是想要享清福的年纪了,更不会去费心费力养驴。
以上是我的看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驴肉卖6千,驴皮卖2千,可为什么农村没人养驴?
首先,为什么驴养殖可以受益,却没有人养殖?只有一个事实,那就是养驴不赚钱!虽然驴肉价格昂贵,市场空白,但需求量不大。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更愿意选择性价比高的猪肉和牛肉。因此,尽管农民们努力饲养了许多驴子,但市场并不理想。目前驴肉消费主要集中在一些高档酒店、餐馆等地方,消费市场不够广阔。这也吓退了许多农民。虽然他们可以高价出售,但在早期阶段他们需要很多钱来购买小驴。买一两头驴不值得,他们也买不起更多。
其次,驴的繁殖周期长。雌驴产下小驴需要一年多的时间。小驴还需要一年半的时间才能发育成驴,也就是说,从雌驴怀孕到小驴至少发育成两半。借这么多钱需要一两年时间。农民认为这不值得。因此,对农民的朋友来说,饲养驴子不像猪和鸡。繁殖周期短,钱来得快。
此外,市场风险无法控制。由于驴没有自己的市场,它们只能依靠公司来经营。这样,公司的价格和质量是唯一的,而且他们毫不妥协。另外还有很多关于种植和育种的知识,这是普通人无法控制的。优质驴有许多技术要点,如妊娠期、繁殖期、繁殖期、哺乳期等。农村农民很难充分把握每个时期的要点。这些技术要点和细节掌握得不好,钱更难赚到。
因此,即使驴肉现在在市场上广泛销售,如果饲养的驴肉不好,肯定会赔钱,所以如果你想进行大规模养殖,你必须有很强的资本作为后盾支持。然而,大多数农民不具备这种条件,所以很自然地驴很少。
简而言之,对于这种牲畜,只有资金充足的人才能进行大规模养殖,从而降低成本。在农村地区筹集资金仍然不划算。做高收入的项目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