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理财
财富从此刻开始!

中国物价上涨指数(中国近几十年物价上涨指数)

中国物价上涨指数(中国近几十年物价上涨指数)

这是熊猫贝贝的第1343篇原创文章

这篇文章,复盘历史经验,普及经济认知。

基于当下的现实情况来看,中国民众的财商认知里面,可能需要对通胀这个概念,进行一次重新认知和理解颠覆。

这事儿还得从2022年10月1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9月份的CPI和PPI数据以后,各路财经自媒体和所谓的经济学渣群体,第一时间给出的诸如“四季度中国面临通胀压力”的等等论调说起。

西方经济学对于中国民间认知的渗透,不可小觑,但是没有什么作用,一帮学了点皮毛就咋咋呼呼,一惊一乍找存在感的观点和声量,实在是掀不起什么大浪来。

只不过,向民众和市场释放焦虑,误导方向,这就很不合适了。

趋势方向上的判断失误,危害性很大,看到9月经济数据就喊通胀风险的,有一个算一个,都可以直接列为根本不懂中国经济管理的外行忽悠,没有例外。

这篇文章,没有什么复杂的数据分析和具有门槛的所谓技术指标拆解研究,不好意思,绝大多数普通老百姓没有那个功夫和耐心去绕圈子。

文章将直接从底层逻辑出发,通过复盘中国这个国家对于几次通胀的治理经验,挖掘一些深层次的本质东西,让更多的普通中国人,对中国治理通胀,管理经济的逻辑和能力有一个更好的认知。

同时,基于底层逻辑的认知,用全新的角度和眼光,和大家一起对9月份的经济数据,进行讨论和深入分析,抓住关键,看清真正的趋势。

本文已反复自查合规,不碰红线,语言平和公允,不带价值导向。

内容有依有据,分析理性客观。

硬核内容,错过不再。

以微见著,洞察先机,把握趋势,指导决策。

PS:

选择大于努力,思维决定层次,是任何时代任何环境下的重要规则。

放眼全世界,中国应对和解决通胀的能力,毫无疑问是最成功的,而且,对于通胀的管理,在过去几十年里面,中国也积累了足够的经验,有了足够的方式方法和工具的准备。

客观来说,中国这个国家,对于通胀,有种刻在骨子里面的反感和敏感。

将CPI物价指数连续上涨或下跌两个季度以上作为通胀或通缩的衡量,判断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五次通胀和三次通缩,时间都持续长达一年以上,下图中标记的分别是这几次通胀、通缩达到极值的年份。

远的不用去分析,意义不大,直接从改革开放以来这5次通胀,中国是如何应对和结果,就能看出很多本质的东西:

我国历次通胀分析

(一)1980年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为了恢复国内经济,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党的工作重心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随后经济出现了快速的增长,大规模的基建投资建设导致财政支出激增,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财政赤字,央行为了解决财政赤字,大量发行货币,货币供应量M0从1978年的212亿元扩张到1980年的346.2亿元,上涨了63.3%。过量的货币发行必定会引起通货膨胀,CPI物价指数从1978年的0.7%上涨到1980年的7.5%。

快速上行的通货膨胀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抑制通胀,1980年12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严格控制物价、整顿议价的通知》,政府采取了压缩基本建设投资、收缩银根等一系列措施,通货膨胀在1981年得到抑制,历时两年多。

(二)1985年

1984年,中央政府提倡加快改革,建设“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地方政府响应号召,扩大投资规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从1983年的16.2%上涨到1985年的38.8%;而1984年的货币供应量M2 比1983年新增1071.3亿元,过快的社会投资引起社会总需求过旺。同年,国务院决定实行工资改革,使得居民实际收入大幅上扬。社会投资增长以及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通货膨胀再次出现,CPI价格指数从1984年的2.7%上涨到1985年的9.3%。

为了抑制此次通胀,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通过紧银根,减少货币发行,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抑制物价上扬,本次通胀历时三年。1985年通货膨胀刚刚得到控制,我国马上又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通胀。

(三)1988年

中央为了理顺价格机制,1988年上半年放开肉、蛋、菜、糖价格,7月底,又放开名烟、酒价格,名烟酒价格一下上涨5至10倍,社会出现抢购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又规划出台物价工资改革方案。改革需要稳定的经济增长环境,为了使经济保持较高的增速,紧缩的政策开始松动,货币供应M0同比增速从1987年的19.4%上涨至1988年的46.7%,1988年CPI物价指数一下暴涨至18.8%。

1989年,中央召开会议整顿经济秩序,采取减少社会总需求,控制贷款规模紧缩银根,提高利率回笼货币等政策,1990年通胀得到控制,历时三年。

(四)1994年

1993年,中央为了进一步理顺价格,先后放开了粮食、钢铁及部分统配煤炭的价格,调整提高了原木、水泥的出厂价格,并对部分原油价格实行了议价。生产要素价格上升推动企业成本大幅上涨。随后,中央又出台了工资改革制度,进一步添加企业的成本负担,最终造成物价上涨。与此同时,1993-1994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高速增长,1994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25.5%;而货币供给量在1992年已经开始上涨,影响滞后到1994年,加剧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不平衡,拉动市场物价的上涨。1994年,CPI物价指数上涨到了24.1%的极高水平。

在抑制通胀方面,政府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提高银行存贷利率,减少货币供应量,在1996年通胀得到控制,历时三年。

(五)2011年

2011年,因内外因的共同影响,造成了此次的通货膨胀。首先,09年的“四万亿投资计划”以及为了对冲巨额的外汇占款,央行抛出20万亿人民币,导致了当时的流动性过剩。2010年12月份 M2的增长率处于19.72%的较高水平,过多的货币供应形成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其次,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由于我国对原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进口依存度较高,给中国带来输入性通胀的压力。再者,当时房地产泡沫越吹越大,国内总需求过剩,加大了通胀压力。2011年,CPI物价指数上涨至5.4%,是1996年以来的最高值。

稳定物价成为了当时的首要任务,央行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密集上调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2010年-2011年期间,上调5次基准利率12次存款准备金率,到2011年6月20日,存款准备金率高达21.5%。2011年末通胀得到控制,历时一年多。

通过历史的回顾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的通胀多发于市场经济改革的浪潮中,伴随着的是经济的高速上涨,通过大规模发行货币,扩大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建设稳定经济发展,宏观经济上表现为投资增速和货供应量快速上涨,CPI物价指数随之上扬。面对不同时期的通胀,政府采取了多样的应对措施,收缩银根减少货币流通以及控制投资压缩社会总需求是政府采用频率最高且效果最好的两项政策。

复盘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几轮成功应对通胀的经验,其实很明显的结论就是,中国对付货币通胀,是具有明显的举国体制优势的。

不要以为这都是理所应当的,管控通胀的能力,实际上在经济时代就决定了一个国家和经济体的长期命运。

当然,大范围的通胀国家能解决,小范围的市场炒作,比如2010年左右出现的蒜你狠姜你军,在中国国家出手以后,还能蹦跶几下?

有依有据地说,因为资本扩张和人性欲望导致的恶性通胀,实际上在中国是没有长期存在,兴风作浪的土壤的。

请记住这个重要的结论。稳健和安全,岂是用嘴说的?

回到当下来看,10月14日,统计局公布9月物价数据:CPI同比上涨2.8%,预期3%,前值2.5%;PPI同比上涨0.9%,预期1.1%,前值2.3%。

然后一众鼓吹中国通胀的论调就出现了,还说得有依有据的:

未来通胀可能上涨,三个因素:

疫情导致消费偏低,通胀压力暂时藏起来

货币宽松,导致基础货币量大,未来的隐患:(今年M2货币增量相当于:印出了一个英国,二个俄罗斯,三个伊朗,四个沙特….)

三季度人民币贬值幅度创历史纪录,进口涨价压力或在3-6个月后显现

直接说结论,CPI没有超过市场利率,甚至都没有达到政策利率,谈通胀就是耍流氓。

更进一步说,考虑到疫情对商业活动和经济环境的持续影响,基于当前的经济数据走向,中国经济更应该考虑的,是通缩风险!

从数据出发,有依有据给大家分析一下:

9月CPI上行主要是食品带来,非食品CPI、核心CPI两个口径都在放缓。食品之中,猪肉和蔬菜是两个主要带动项。9月菜价环比略超季节性,部分与前期高温少雨天气有关。

9月非食品CPI同比为1.5%,低于前值的1.7%;核心CPI同比为0.6%,低于前值的0.8%。

CPI的上涨主要由食品价格带来,9月CPI食品项同比为8.8%,高于前值的6.1%。

如果再进一步拆分食品,则猪肉和蔬菜是主要带动。9月鲜菜价格环比上涨6.8%,带动同比由前值的6.0%扩大至12.1%;猪肉价格环比上涨5.4%,带动同比由前值的22.4%扩大至36.0%。

9月租赁房房租环比为-0.2%,低于8月的零增长,亦低于正常的季节性。

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也在偏弱区间,2022年2月以来环比均为负增长。

要看懂这个数据,就要先理解中国国家的经济红线管理逻辑

中国不具备恶性通胀的可能,主要是国家在基础民生消费上,长期以来都严格管控。

什么是基础民生消费?很简单,衣食住行。

分项解释一下,一目了然:

衣,这个没问题,生产过剩的中国工业制造,服装价格在中国没有任何炒作空间,生产者卷得要死,这个问题实际上中国改开以后就不存在了;

食,基础粮食价格,国家管控红线,再大的资本和利益集团都不敢碰的绝对红线,保障粮食粮价,是国策级别的国家战略,城里的朋友不知道,就给大家说最低生活保障,五保户最低标准,其实就是根据粮食价格进行制定的。在中国,想要饿死都是奢望。

住,不是商品房房价,而是房租,以政府公租房,廉租房为标准,基本上只要有劳动收入都能达到;

行,这个就不用多说了,中国出行价格,全球最低,基础公路和高铁建设全球第一。

只要民生消费基础这四条红线能守住,中国经济就不会出乱子,毕竟14亿人口的大国。

但是其他非基础的消费,有周期性的上涨和波动,就不能苛求国家都要按照理想管控好了。

国家能托底保障14亿人吃饱穿暖,但是不能保证所有人都能买上商品房,天天大鱼大肉。

回到9月份数据来看,实际上就是猪肉周期涨价拉动了CPI,没有猪肉涨价,就没有CPI表现。

拿掉猪肉,再来聊聊通胀?简直是误人子弟。

不就是想用通胀概念向市场和民众贩卖焦虑,忽悠在疫情冲击压力之下艰难求生的更多群体,去加杠杆买房,或者把储蓄拿出来投资?

赚钱嘛,可以理解,但是变着花样忽悠,那就是没良心了。

直击本质,理性研判:

通胀还是通缩,这是方向问题,很重要,方向看不准的危害,比什么都不做更大。

接下来的四季度,中国经济的走向,受到外围和内部两个维度的综合影响,这里简单谈几点个人的趋势研判观点:

1,美联储加息继续,全球流动性紧缩,抑制需求,不利于中国外贸出口,对中国外汇创收有遏制效应,对应到国内会挤压货币政策和利率的调整空间。

这样的趋势,在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以前,会持续得到加强,总的来说,中国国内经济实际上目前不具备全面放开的空间。

2,战争天然带有通胀性质,对于中国而言,俄乌冲突最大的影响其实是输入性通胀影响,客观来说,国家已经将这样的压力充分缓解解决。但是俄乌冲突的走向,依然会在全球范围造成通胀影响。

4,“房住不炒”大基调已经成为现实,房产不会成为货币现象集中的对象。

5,考虑到强美元周期影响,中国金融市场需要谨慎,不要有稳定持续行情这样的期待。

更多的应该是伴随大国经济博弈的波动调整。

言简意赅,不说废话,直击关键。

文章最后,谈几点个人观点:

1,2022年的年内,特别是四季度,不确定性依然很大,股市、房市继续观望,等待时机。

2,国内货币政策趋松是必然趋势,继续看好长期国债的安全资产价值。

3,宽货币,紧信用是必然,这是国家经济管控的必然逻辑。

4,利率继续下行值得期待,但是空间有限。

5,国家经济保障以外短期可能出现一些过热现象,要用理性的态度去看待,而不要被所谓通胀风险论调影响。

6,年内CPI峰值可能已经出现,后续中国经济现实情况是要缓解通缩压力,而不是去解决什么不存在的通胀风险。

以上,就是对9月份经济数据进行的专题分析和讨论内容,和各位读者朋友们,进行一个分享。

时值大会召开之际,衷心祝福自己的祖国,国运昌隆,期待中国国家,接下来能够带领所有中国人,走向更加美好和有盼头的明天!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交个敢说真话,会说实话,善于观察的年轻人朋友,可好?

赞(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理财,财富从此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