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理财
财富从此刻开始!

华为现在属于上市公司吗?

华为现在属于上市公司吗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销售通信设备的民营通信科技公司,于1987年正式注册成立,目前还没有上市,也没有股票代码。并且任正非也承诺华为未来不会上市。

华为没有上市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华为市场表现良好,资金充足。已经完成了资本积累,不需要为了资金和融资需求而上市。

2华为的股权非常分散,股权激励是华为内部激发员工上进心的举措。上市需要转让出一定数量的股权,华为如果要上市,就要对公司架构做出很大的调整,公司管理理念也会受到冲击。

3华为不需要通过上市获得认可。

此回答由康波财经提供,康波财经专注于财经热点事件解读、财经知识科普,奉守专业、追求有趣,做百姓看得懂的财经内容,用生动多样的方式传递财经价值。希望这个回答对您有帮助。

华为在互联网的困局

新京报贝壳 财经 讯 企查查APP显示,近日瀚天天成电子 科技 (厦门)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新增股东哈勃 科技 投资有限公司(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全资持股)。

企查查显示,该公司成立于2011年,法定代表人为JIANHUI ZHAO(赵建辉),实缴资本约183亿元人民币,经营范围包含半导体材料和器材的研发、生产、销售及相关技术咨询与服务;经营各类商品和技术的进出口等。

校对 危卓

华为海底光缆概念股有哪些

1、 在互联网行业,并非主营业务相同才叫竞争关系。 这跟我们说阿里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腾讯是一个道理。没人觉得阿里能做出微信一样的产品(之前做了类似产品也彻头彻尾的失败了,也没人觉得腾讯能打造一个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之前试图打造也失败了,改为投资京东)。但基本公认,阿里国内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腾讯,其次是百度。之所以他们是竞争关系,那就是在产业链维度,双方激烈的抢占下一个产业链风口,比如:移动支付、打车服务、共享服务等。同时在产业链覆盖的维度看,双方的产业链重合度越来越大,只是在各自的产业链环节,各有优劣,也就使得双方的产业链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海外国际市场也是类似,谷歌主业是搜索,但对他威胁最大的竞争对手却是做电商的亚马逊,做SNS的facebook,做手机的苹果。他们也是在进行产业链竞争。谷歌主导的安卓生态在与苹果的竞争,亚马逊通过的智能语音音箱,切入AI终端领域与谷歌竞争。 所以华为优势主营的网络管道业务虽然与互联网公司的当前主营业务不同,并不意味双方不是竞争关系。也正是我们拥有我们优势的管道业务,才有资格跟这些互联网巨头竞争,否则连资格都没有。 我们去和互联网公司竞争,也不是说要做和互联网公司一模一样的产品,我们能做个vmall自娱自乐,但很难再做个电商平台。我们也可以玩玩espace,但连公司自己人都懒得用于社交,指望把espace做成微信规模,基本上也是痴人说梦,我们甚至连这个梦都没做过。 华为和互联网公司竞争与互联网公司之间的竞争类似,是全产业链的竞争,产业链控制权的争夺战。另外,除了产业链的竞争,还有人才维度、融资维度、企业效率维度、经营成本维度、资源维度等方面的竞争。 

、 在为何非要与互联网公司竞争而不是合作的问题上,我的观点是面向未来,与互联网公司,只有通过竞争获取产业链控制点,才有合作的基础,否则连合作的基础都没有。合作的本质是利益的交换或为了共同利益而投入。想跟人家平起平坐,那就拿出你自己的实力来,没有那个资格的话,那就只有听人指示,任人摆布的命了。互联网公司愿意指使或摆布的往往都是些SME小伙伴,对于不太听话的大块头,要么就是把这些大块头切成小块,要么就是把大块头的油水榨干。这种大块头的未来标杆就是富士康。如果华为有能力且有意愿通过跟富士康激烈竞争,在未来能够跟富士康平起平坐,能分得上游产业链扔给下游的一杯羹。那我不得不承认,自己所说的华为与互联网公司是竞争对手的观点,是彻头彻尾错误的。

3、 华为靠无线与网络技术壁垒能否守住江山?难。 华为不去主动攻击(业务扩张)或学习改变,而是依靠运营商牌照壁垒以及自己的无线与网络技术这些管道壁垒是否能守住江山呢?。 快速浏览了能搜到我司内部公开的运营商经营与未来发展的MI洞察材料(如:2017 CSPA关键发现等材料),结合自己的理解,有几个结论或观点:

31、如果电信运营商仅提供网络管道服务的话,即使未来的超宽带时代,运营商的整体收入并不会有太大的增长。 因为带宽增长的同时,价格也在下降(虽然有图表显示带宽会增长跑赢降价,在竞争市场环境下,本人不表赞同能跑赢)。即使有增长,也会非常缓慢。运营商纯网络收入增长缓慢,那么华为在网络领域的收入也会增长缓慢,甚至在经历完运营商建设周期后,会陷入停滞或负增长。

32  “极简网络”的发展让我司无处藏身。 极简网络由SDN衍生,理念和商业运作模式是来自互联网和软件公司。其技术目标是软硬件解耦,硬件成本透明,软件成本可无限摊薄,并且通过开源,让其成本接近于0。成本等于0很多人不认可。但从推动者的商业目的考虑,他们至少希望把网络的市场空间由微软公司的体量做成红帽公司的体量。现在微软市值大约6000亿美金,红帽市值约200亿美金,差了多少倍呢?1/30(这个观点可能很多人不认同,会拿出第三方分析师的种种数据说市场会很大)。而且从产业链的重新整合角度看,在极简网络时代,硬件希望由富士康这样的公司生产,而软件直接由网络运营商开发和维护。中间并不太需要过去的网络设备提供商。我们公司自己是肯定不希望极简网络时代早日实现的,但互联网公司甚至电信运营商都可不是这么想。极简网络时代的实现速度很可能就是华为纯管道业务的塌陷速度。这个速度由不得我们说了算的,我们只能和思科联手成为这个极简网络时代发展的阻力,尽量减缓其实现。我司在SDN上曾经很消极,在极简网络上也会很消极,反对者会找出一万个理由说极简网络时代不会快速到来,我们有多么多么高的技术壁垒,我不反对这些技术壁垒,但通过技术壁垒逆潮流而动也是事实。逆潮流而动,我司最大的顾虑无非是除了管道业务,我司还没有其他的业务收入能支撑这么大的盘子。无论我们是否同意,我们都已经走在被颠覆的路上了,哪怕是自己颠覆自己。

  4、 电信运营商的互联网式的转型,对我司的影响。

41  部分电信运营商正在转型为垂直整合型的互联网厂商,这会逼迫我们转型。 以AT&T为代表的电信运营商,都在尝试像互联网公司那样进行垂直的产业链整合,当然反对者也可以说AT&T学习的不是互联网模式,总之在进行垂直产业链整合是事实,目前与时代华纳的合并交易还在进行中。目前电信运营商的垂直整合主要是向上的整合居多。这种整合的结果,那就是电信运营商面向最终用户的收费模式将发生变化,由按带宽(流量)收费,改为按内容(应用服务)收费或像互联网那种羊毛出在狗身上让猪买单的收费模式。比如阿里声称IaaS未来是免费的。这些新收费模式,给华为这种底层设备供应商带来的一大转折就是,网络建设和供应由直接的价值创造中心变成了成本中心。从内容和应用收到的钱,被底层网络和设备所抵消。既然变成成本中心,那么降低网络建设成本的诉求就会变得越发强烈,这个压力势必传导到华为这样的管道供应商头上。

42  部分运营商选择与互联网公司合作,也会逼迫我们转型 运营商在与互联网厂商抗争失败后往往与转而选择与互联网厂商合作。这貌似与华为无关,但在笔者看来,这比电信运营商垂直整合对华为的威胁更大。因为运营商与互联网厂商的合作从早期的内容合作,一旦成功,势必走向深入,所谓的走向深入,无外乎从上向下走,自然就会触及到华为这些管道供应商在电信运营商的利益。前文所说的极简网络时代,可能因为电信运营商自身的技术能力,很难推进华为、思科、爱立信这种传统管道供应商做出快速改变(他们可能只是磨洋工,口头高声讲,实际能拖尽量拖)。但电信运营商与互联网厂商合作后,就会形势大变。互联网厂商可是拥有技术实力的,特别是软件能力,而且具备强大的向下垂直整合能力(这是本文忌讳使用OTT的原因,用OTT这个名词本身就是对互联网公司的蔑视)。IBM、Oracle、EMC这些公司几十年积累的技术门槛,被互联网公司不到5年就彻底突破和颠覆了,难道咱们电信行业的技术门槛比IOE这三巨头还高么?通过与电信运营商合作,有了电信运营商的牌照、网络运营和市场的巨大利益诱惑,以互联网厂商的实力突破电信技术门槛(甚至直接收购电信设备供应商)应该是难度不大的。有目共睹,现在爱立信、诺基亚等电信设备供应商的股价一路下跌,越来越便宜了。BAT与联通战略合作后,还没注入技术,只是玩玩互联网思维,玩玩大小王卡,用就让联通4G用户在半年时间激增了2000多万户,估计再这么下去中移动都快哭了,华为估计也不会因此太高兴。阿里及互联网公司与中国联通在新业务领域几乎在开展全栈合作。联通也似乎完全放弃了央企那种高高在上的架子,全线拥抱互联网,互联网兄弟说怎么玩,他就怎么玩。

43  华为如果至今还回避互联网转型,那么在电信运营商转型中的新业务合作中的定位和角色就非常尴尬了。 在与运营商在新业务领域的合作中,华为似乎有三种角色可以选择:选择一、视而不见;选择二、做新业务的软硬件提供商;选择三、与电信运营商做新业务的联合运营。 “视而不见”肯定不是华为的风格。 华为首选选择了第二个,做新业务的软硬件提供商,这一定位本身就是把自己直接被定位成了成本中心,然后其劣势凸显。互联网类的新业务的本质是运营,而且向用户提供接近免费的服务,所有软件和底层设备都要为免费服务,竭尽所能压低成本,但还要保持高效的运营。无论华为产品与人力的成本,还是敏捷度跟提供互联网业务的友商比起来估计都不敢恭维,最直接的表现似乎就是业软产品线的一败涂地。 第三个选择,即华为与运营商联合运营,类似CLOUD BU在公有云领域与运营商的联合运营,与互联网厂商直接竞争,那就是要把自己打造成互联网公司,这基本上无需分析了。只是说,对于电信运营商而言,云计算只是其众多新业务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大量其他的互联网业务需要拓展,华为还在犹豫不决。

44  关于我们看好的大视频业务 笔者的观点是,无论未来视频有多大,电信运营商都需要从视频内容入手进行运营。视频业务目前是半传统与半互联网化的。半传统的意思是,在有线网络视频方面,电信运营商首先抢夺的传统广电运营商的饭碗(欺负不了互联网,那就先欺负传统行业的小弟),获得新增长。在移动视频部分则是主要与互联网公司展开争夺或合作。与互联网公司在视频领域的争斗用带宽流量做补贴,自然有其优势,但和前文分析的一样,这让带宽流量成为成本中心(这跟电信运营商补贴卖手机似乎有点异曲同工之处)。当前,互联网厂商在积极的介入视频内容的制作,视频终端(含VR/AR)的普及。互联网厂商的介入让视频内容产业互联网化会不断加速,电信运营商在视频内容争夺上与互联网公司激烈竞争或深度合作是已经发生并不断深化的。华为目前积极布局的是视频底层相关处理技术,对视频内容制作和互联网化的运营,是不是还是主要体现在给客户讲的主打胶片里?在电信运营商大视频内容业务运营与发展上,华为是不是还是想一直站在幕后,默默的看着电信运营商暴露在互联网厂商的炮火里或者被窝里? 

45  我们再看一下物联网。这个让电信运营商每次一提,眼睛就放光的未来业务,而且所能看到运营商相关的文章,每每写到物联网,就像整个物联网产业链早已被电信运营商收在囊中的感觉。但至今电信运营商只是物联网产业链中负责网络联通的一个小环节(5-15%的价值空间),也似乎是不争的事实。肉没有吃到嘴里的时候,永远不要相信那肉是属于你的。几乎所有互联网公司以及传统企业都在布局物联网业务。互联网公司应该心知肚明,要想控制物联网的产业链,就要摆脱电信运营商的掣肘。在物联网领域,互联网公司和电信运营商的激烈竞合(不仅仅是竞争还有合作)在所难免。华为又希望把电信运营商推到前台当炮灰么?因为自己不是互联网公司? 

46 笔者观点:实际上在大视频和物联网这两大电信运营商未来的黄金板块上,华为的角色选择并不多,要么作为成本中心的技术和产品供应商,被逐步排挤出局,或挤压成富士康;要么转型为互联网企业跟电信运营,在IPD变革的时候,我们提出了削足适履,向当时会跳舞的大象学习,穿美国鞋走中国路,如今我们再一次削足适履,向代表先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互联网公司学习,又何尝不可呢?

46  笔者观点,实际上在大视频和物联网这两大电信运营商未来的黄金板块上,华为的角色选择并不多,要么作为成本中心的技术和产品供应商,被逐步排挤出局,或挤压成富士康;要么转型为互联网企业跟电信运营商联合运营,抢得这两大板块更大的蛋糕。当然,也可以选择自己直接成为视频和物联网运营商与互联网企业相抗衡。    5、 从互联网公司的维度看与华为的竞争。 51 互联网公司一直在试图进入通信领域应该是个不争的事实。 从facebook和谷歌建设各种稀奇古怪的通信网,到亚马逊直接铺设通信光缆,自研芯片。微软的SKYPE和微信蚕食的则是语音、短信以及视频通信的业务。阿里实际上也很激进,我看MI的调研数据,2014年就成立阿里通信,之后与亚信战略合作,收购中兴软创,入股中国联通,布局物联网软硬件和生态平台等等。在整合完运营商之后,以阿里等互联网公司的资金实力,入股或控股中兴乃至收购之,都不是没有可能。 互联网公司为何非要进入通信领域?因为电信运营商的宽带接入包括对互联网公司的收费,以及对个人用户的收费,以及未来对物联网终端的收费,都是互联网公司业务增长的拦路虎,恨不得早点除之而后快(把成本压到最低,最好免费)。面向5G超宽带时代,互联网公司在通信领域的投入只会不断增强,不会减弱。我们天天喊大视频和物联网,难道互联网公司不是天天盯着这两块蛋糕么,难道他们不知道在大视频和物联网时代,网络成本将成为其互联网运营的最大成本么。

52 华为看不上互联网公司与自己能够形成威胁的地方也正是因为看到互联网公司进军通信业务所遭遇的挫折,比如谷歌光纤业务的终止。至今也没看到互联网公司染指5G的标准和专利。但这不等于互联网厂商放弃了通信市场,放弃了与华为以及电信运营商这些电信企业的竞争。

53实际上互联网公司才不会傻到现在就跟华为这样的通信设备供应商硬碰硬了(只有我们自己总觉得,只要人家没跟我们硬碰硬,那就不叫竞争关系),真到硬碰硬的时候,那肯定是人家以绝对优势兵力碾压我司的时候。

54互联网公司的一般做法有两种,一种是蚕食策略,一种是绕道策略。 所谓的蚕食策略是建立在内部自产自消基础上,这和华为当初的自研服务器发展策略类似。互联网公司对消费者提供的服务几乎都是免费的,他们必须想方设法压低服务的成本,当有了互联网厂商自身的规模优势,他们对互联网服务下层的任何产品的自研,都会大幅削减运营成本。这也是他们自研的内在动力,首先自研的就是软件,之后是所有数据中心硬件和终端。在网络设备方面,互联网公司首先关注的自身数据中心内网络设备的自研,在2014年前后,百度就研发成功了数据中心交换机,使其数据中心网络成本下降了80%。如今互联网公司的数据中心内部自研化改造基本完成,开始随着全球业务的扩张,开始改造其自己数据中心之间的互联网络,为此他们跨过运营商自己铺设光纤网络甚至海底光缆(Amazon)。全球跨数据中心网络铺设完成后,互联网公司下一步要做的,自然就是消除数据中心到终端之间的网络成本了。实际谷歌的光纤(+Wifi)计划就是为这条路走的。只是最终遇到了障碍,我没有看到终止的原因,但可以想象在西方国家土地私有化,铺设光纤是很困难的。在中国只要有牌照反而很容易,国内的互联网厂商BAT现在都不需要自己铺设光纤了,因为已经入股联通,他们所需做的,就是大幅降低联通的运营成本,来降低他们给联通的转移支付成本,电信运营商基础网络的最后一公里基本上就可以打通了。至于发展用户,那正是互联网厂商的拿手好戏,然后用用户数量增长反哺联通。 在海外,facebook甚至不惜代价要发射通信卫星,美其名曰社会责任,让边远地区人口接入互联网,笔者不懂技术,在笔者看来这实际应该是探索新型无线网络覆盖技术,这实际上是互联网厂商的第二个策略,绕道策略,一旦成功,则可以在全球规模覆盖。除了facebook这种可能绕道策略,互联网公司的在其他绕道方式的创新能力和失败容错能力是绝对不能低估的。而华为往往认为,互联网公司某次尝试失败就会彻底失败了,按我司习惯思维,失败后,项目负责人连同那个业务部门就都被干掉了。实际上我们要看到互联网公司要进入通信领域的决心。只要他们认准这个方向,一个项目的失败又算什么呢,他们还会继续想其他办法。笔者在这里开个脑洞,举个例子(实际不一定如此)。比如,我们在5G时代,传统电信设备供应商所设计的无线网络应该是(骨干网+5G网络基站)的星状结构覆盖模式。而互联网厂商很可能会利用物联网终端高密布局的特点,利用类似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和安全性思想,利用P2P的模式,由智能移动终端和物联网终端直接通过无线或有线相互联接起来,构成一个去中心无状态全网状网络,而且此网络通过类区块链技术保障通信安全。这种布局在人口高密的城市最容易被实施,从而把运营商从城市宽带业务里挤出去,把需要昂贵部署成本的边远地区的网络覆盖留给电信运营商建设和运营(或直接通过卫星来覆盖边远地区)。这个P2P网络哪怕只是互联网公司用于对超宽带时代网络接入的补充,都够电信运营商受的。我司如果有此类的想法,估计首选要做的是赶紧进行专利布局然后束之高阁了(因为不会通过设备销售给自己带来销售收入)。实际此类网络的价值关键是在网络所承载互联网或物联网业务的运营环节,通过运营实现收入,以及软硬件系统的设计完善与不断优化,光技术布局形成不了啥太大的壁垒和价值。 还有个大家已知的绕道方式。当互联网公司无法解决针对当前芯片厂商(如Intel)和网络通信厂商的短期技术垄断时,互联网公司还在积极准备下个更远布局的绕道措施,我们能看到的就是投资布局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技术,这个在我司看来(赚钱)还遥不可及的技术。互联网公司并不缺融资渠道,而且其融资主要依靠的就是愿景融资,一个公司的市值往往反应的是投资者对该公司的远期愿景的投票,所以对这种愿景性投资,并没有太大的资金困难。所以从这个角度看,阿里、谷歌等厂商投资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就不是个市场宣传的嘘头了,而是通过更远的一跳来解决现在无法实现的产业链整合问题。反正失败了也不会损失他们自己个人的钱。

  6、 与互联网公司正面竞争对华为的价值和风险

61 价值部分:通过积极参与产业链价值再分配,给自己争取更大的一块蛋糕,更多的是未来自己的长期生存;通过垂直的产业链整合(或反整合),获取相对稳定、长期的收入来源,通过向互联网公司学习,进行内部优化,让组织继续保持活力,让公司持续保持竞争力;

62 风险部分:商业模式复杂化,让经营风险更加不可测;与互联网公司竞争之路并不平坦,互联网公司对高风险的追利特性及与风险资本的结合,会让华为暴露在更多风险与不确定之中。需要华为配合与互联网的竞争模式,在局部乃至全部进行一场类似当初IPD变革一样进行大的内部组织、流程、企业文化、业务领域乃至分配制度等变革。既然是变革,变革自然就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垂直的产业链整合,势必引起反垄断机构的关注,也会涉及一些灰色地带,垂直的产业链整合,让华为与客户(运营商及企业客户)、消费者、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更加的复杂和微妙,关系处理难度增加。

  7、 结语:总之,不管我们自己是否愿意,互联网公司与华为公司的全面竞争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已经在进行当中,这是由不得我们的。我们积极的去应对这个竞争,总比我们被动的响应效果会更好

现在正是公司的业务的稳健期和上升期,是转型的好机会。如果在业务收入下滑的时候进行转型,那阻力会更大,顾忌会更多。 ·        在IPD变革的时候,我们提出了削足适履,向当时会跳舞的大象学习,穿美国鞋走中国路,如今我们再一次削足适履,向代表先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互联网公司学习,又何尝不可呢?

我们看到的好消息是CLOUD BU和消费者BG的部分业务与组织已经在向互联网经营模式转型,这说明公司至少在变革转型方面是开放的。不知道最需要向互联网转型的软件产品线为啥不转向为互联网运营商或与电信运营商联合运营。虽然这种产品线\BU级的转型跟笔者期望的集团转型相差甚远。但至少是个开始吧,希望CLOUD BU和消费者BG的互联网业务部门能早日成功,以便于在全集团复制和推广

格局已定?从四巨头财报看“大疫”之下通信设备市场

华为海底光缆概念股有:

1、亨通光电定增控股华为海洋,交易完成后,在原有海缆研发制造、海底通信网络运营、海洋电力工程施工的基础上,上市公司新增全球海缆通信网络的建设业务,进一步完善公司海洋产业布局。

2、汉缆股份作为国内首家研发生产交联海底电缆的国内海缆制造商,在推动国内海缆产品发展的关键节点中起到了举足轻重得作用。

在历经了三年无线市场的“寒冬”后,5G商用让设备商迎来了期盼已久的“春天”,但四大设备商之路,已俨然‘分道扬镳’。全球蔓延的新冠疫情,又会为设备市场蒙上怎样的阴影?

文 | 通信产业报(网) 党博文

在历经了三年无线市场的“寒冬”后,5G的正式商用与规模建设无疑让设备商迎来了期盼已久的“春天”。

3月31日,随着华为公布2019年年报后,以华为、中兴、爱立信、诺基亚为首的四大通信设备商2019年“成绩单”都已相继发布,从财报看来,四大设备商的营收与利润与去年相比均实现了增长,其中, 华为在美国“实体清单”重压下的首份年报依然实现了逆势上扬,爱立信实现“V”字反弹,诺基亚利润转正,中兴业绩也逐渐回复到了2017年制裁前水平,5G之下,设备商的春天似乎来了。

5G催生“ V ”字反转 马太效应初显

2019年对于设备商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5G正式商用,全球有60多家运营商部署了5G网络,其中有超过50家正式推出了5G商用服务,虽无线市场依然呈现四足鼎立竞争格局, 但作为设备商龙头的华为却在不断拉大与诺基亚、爱立信和中兴之间的身位。

2019年,华为全球营收达到858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1%,净利润62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6%,在运营商业务方面,华为2019年实现营收约2967亿元,占总收入达345%,同比增幅38%。

从四年的业绩来看,华为营收与利润均持续走高,其中营收每年以超过15%的势头增长,与四年前相比,华为的营收规模也接近翻了一番,在利润上,除2019年利润同比增长56%之外,华为也连续三年实现了利润超过15%的增长。特别是在2019年 华为 处于美国“实体清单”的压力下, 实现了收入与利润的双增长,同时在生态布局上也走出了“不得已”的坚实步伐。

诺基亚2019年全年净销售额为23315亿欧元(折合181311亿元),去年同期为22563亿欧元(折合169924亿元),同比增长333%,净利润1100万欧元(折合约为8424万元),同比增长10328%。

爱立信2019年全年净销售额达到至2272亿瑞典克朗(折合161078亿元),同比增长8%;实现净利润18亿瑞典克朗(折合1276亿元),同比增长12932%。

爱立信在2019年实现了“V”字反转,收入走高。与此同时,在2018年爱立信净利润实现了“V”字反弹后,2019年爱立信利润也正式“转正”, 据了解,爱立信已经连续六个季度实现了有机销售额增长,并且,中东和东北亚市场营收的同比增长也是爱立信此次营收与利润上涨的主要原因。

而“涅槃重生”的中兴通讯营收逐渐接近了“制裁”前的水平,利润实现大幅增长,迎来了“转正”。 2019年中兴通讯实现营收90737亿元,同比增长611%;净利润5148亿元,同比增长17371%,其中运营商网络实现营业收入66585亿元,同比增长1666%,是2019年业绩增长的主要贡献点。

分析四大设备商财报,无论是营收还是利润,华为正在更大的增长拉开与其他三家设备商的距离。 华为2019营收总额接近诺基亚、爱立信、中兴三家收入之和的2倍,净利润总额更是接近其他三家净利之和的10倍,马太效应初显。

《通信产业报》全媒体总编辑辛鹏骏认为, 从最新财报看,主要设备商在2019年集体跳了一个“V”字舞,实现了收入、利润的上扬,但从更长区间看,主要设备商有的“逆风”爬上坡,有的“顺风”滑下坡。在发展过程中,技术并没有与政治隔离,黑天鹅还是时常飞起,发展路上主要设备商既创新澎湃,也“命运多舛”。

“师出同门” 却已“分道扬镳”

毫无疑问, 除市场格局与企业规模外,四大设备商的业务板块也已经分道扬镳,业务模式与业务结构已尽然不同。

2019年华为收入主分三大板块,受5G换机红利的推动,2019年华为消费者业务实现销售收入4673亿元, 同比增长34%,占总收入的544%,已经超过运营商业务,成为华为主要营收来源,企业业务收入也以达到897亿元,占总收入的104%。

中兴通讯则在运营商业务外也将消费者业务放在首位,包括手机、移动数据终端、家庭信息终端、融合创新终端等产品,以及相关的软件应用与增值服务。 2019年中兴通讯消费者业务营收为14997亿元,同比下滑2193%,占总营收的1653%,此外,中兴通讯2019年政企业务收入达9154亿元,占总营收的1009%。

而反观爱立信与诺基亚则的收入结构则是显得更加“纯粹”, 其中诺基亚单一网络服务占比接近营收总额的80%,并且,从收入结构来看,软件与技术侧的营收从总体归结看,也尽属运营商业务范畴。

总体而言,华为和中兴无疑是端到端的信息通信全生态的业务布局,而诺基亚、爱立信,似乎正不断的收缩与回归电信网络本身。

通信产业本质是技术产业,四大设备商竞争能力的背后是技术和研发的“较量”。在这其中,华为一直是投入研发的大户,每年将营业收入的10%用于研发, 近十年投入研发费用总计超过6000亿元,2019年研发费用更是达到1317亿元,占全年销售收入153%。

同样保持高额研发投入的还有中兴通讯,2019年, 中兴通讯研发投入达到12548亿元,同比增长1506%,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达1383%。

辛鹏骏指出,经过近几年转型、变革、定局,通信产业四巨头发展路径已经基本“分道扬镳”, 华为已经成为具备一定基础研究和生态能力的通信全产业链端到端主导厂商,中兴通讯则试图做一个缩小型的华为“翻版”,爱立信、诺基亚似乎聚焦回归到“纯”通信设备商。

2020:大“ 疫 ”之下如何走?

新冠疫情的突发和在全球蔓延,已为通信产业带来了影响。3GPP暂缓了Release 16与Release 17的标准冻结进度,有分析认为 ,2020年全球5G建设势必也将与计划相比有所放缓,对于设备商而言,2020年在积极“跑马圈地”的同时,更要“养精蓄锐”。

爱立信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鲍毅康(Borje Ekholm)则指出,爱立信对业务流程数字化的投资将在2020年增加成本, 并将在2021年及以后提高生产率,从而提高利润率。

华为的挑战也不会小。华为公司董事长梁华则指出,2020年,华为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困难,既要克服长期“实体清单”限制的挑战,也要应对疫情带来的影响。

但需要指出的是,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5G市场之一,受“新基建”影响,整体5G发展脚步不会放缓,在网络建设与应用层面正迎来新一轮加速。

日前,中国移动公布了2020年5G二期无线网主设备集采中标候选人名单,其中, 华为赢得了总合同份额的573%,中兴通讯获得287%,爱立信占比115%,中国信科26%,诺基亚则遗憾“滑”出榜单。

作为老牌设备商之一的诺基亚在设备集采中遗憾落榜,给通信设备格局的变化以想象空间。而针对日前网络流传的“致联通函”事件,上海诺基亚贝尔CEO马博策在公开信中称,作为在中国通信市场服务了近40年的通信“老兵”, 5G对任何厂家都是极其重要的,我们的战略将全力配合和支持所有运营商的5G部署,同时与其共同推动行业市场的数字化应用,确保中国5G网络的建设和发展成功。

网络流传的“致联通函”

值得一提的是,4月7日晚间,中国移动公布了2020年5G SA核心网新建设备集中采购中标候选人名单, 华为、中兴通讯、爱立信再次入列,诺基亚再次出局。

事实上,在失去中国移动这一市场的背后,电信与联通的集采将对后续诺基亚在中国5G市场的“生存”至关重要。

在全球疫情背景下,“新基建”的推动让中国通信产业似乎是一枝独秀。赛迪顾问总裁孙会峰分析认为,预计2020年中国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收入合计可达4500亿元,电信运营商在5G网络设备上的投资将超过2200亿元, 围绕2020年新基建中5G上下游采购可达5000亿元。

温晓君认为,通信产业链应以5G数字“新基建”为牵引,加快5G网络部署和商用步伐,推动5G+超高清、5G+工业互联网、5G+自动驾驶、5G+远程医疗等应用普及, 对于引燃后疫情时代产业动力新引擎,保障经济稳增长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每一个通信企业,具有现实意义。

疫情之下的全球通信产业,2020或充满变数。最接近四大设备商的 中国信科 ,也正“磨刀霍霍”。 高通、思科 则在各自领域继续占据主角。而在一些领域, 英特尔、三星、新华三 正跻身入局。一些 “隐形冠军” 也正在专业化与多元化间延展。

“ 期望2020年主要设备商安好,适当的竞争格局,有利于产业生态整体 健康 。 ”辛鹏骏表示,今年大疫之下,不可避免对全球通信设备市场蒙上阴影,像中国“加快新基建”的“作业”,不一定是很多市场能抄得了。加之美国对特定企业的持续打压,会加速格局调整。 有的企业或被“逼上梁山”,成为通信产业新技术格局的生态盟主,有的企业或归位到专业公司,当然,更有企业或“滑”出赛道,也会有企业“挤”道入局。

通产读财报系列:

中国铁塔年报发布:净利增长97%

中移动年报发布:2020年5G投资1000亿

中联通“交卷”:2019净利增111%,今年5G投资350亿

中国电信2019业绩“交卷”:新基建项目亮眼

深读三大运营商2019财报:5G投资占比增至五成,能否扮演“白衣骑士”

谁是“优等生”:一张图看三大运营商2019成绩单

“加快新基建”系列报道:

总编评论:携手激发5G稳增长澎湃动力

“新基建”九人谈:数据中心如何加速跑?怎样才能赢?

加快新基建,数据中心如何加速跑?

八专家谈5G“新基建”:如何加速跑?怎样才能赢?

把2160亿元电费降下来:地方硬核政策该如何助力5G快跑

加速5G新基建,60万站“小目标”该如何炼成?

经受住新冠疫情冲击:高技术产品、通信服务表现抢眼

又来了!电信联通25万站5G招标上路

来了!最大5G“新基建”集采发布

王晓初:五点建议加快5G发展

迎接新基建,光通信产业加速跑

工信部召开加快5G发展专题会:充分认识紧迫性,务实推动快发展 来了!

加快新基建,互联网巨头不旁观

加快新基建:单波200G骨干网呼之欲出,400G还有多远?

加快5G新基建,5G专网的“私家花园”该如何垒起?

复工复产抗击疫情系列报道:

对冲疫情影响:一大波通信采购正在路上

工信部: 加快5G建设进度

疫情之下的电信流量激增: 能否助力运营商走出低位?

运营商开年平淡: 首月两大支柱业务用户增长乏力

疫情之下的5G建设:短期收紧,长期如何?

分批复工,总部在武汉的全球最大光纤商保障供货不中断

一边抗疫一边复工,总部在武汉的中国信科很稳健

下沉网格化管理,中天 科技 有序复工

防疫生产两手抓,亨通集团确保产品如期交付

三大运营商全力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五到位”“九注意”,俊知集团全力稳生产保供应

中国广电抗“疫”中的亮点与遗憾

总编辑展望:2020,这个行业会更好吗?

总编评论:携手激发5G稳增长澎湃动力

中移动年报发布:2020年5G投资1000亿

重磅:6G概念及愿景白皮书

中国铁塔年报发布:净利增长97%

赶“晚集”:FCC百亿美金重耕Sub-6G

敲黑板:如何快速切入Wi-Fi 6市场?

停发非5G终端入网许可,能否助推5G快跑?

王晓初:五点建议加快5G发展

美对我高密度光纤设备及其组件发起337调查

编辑 / 党博文

以上就是关于华为现在属于上市公司吗全部的内容,包括:华为现在属于上市公司吗、华为哈勃入股半导体材料研发商瀚天天成、华为在互联网的困局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赞(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理财,财富从此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