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消费金融,就是指个人向金融机构借钱消费。明明是向金融机构借钱,怎么变成了向自己借钱呢?好,我们一一道来。
一个年轻人,钱不够花很正常。找亲戚朋友借又不好开口,只能找专门以借钱来赚钱为生意的金融机构借。但是,金融机构并不是每个人来借钱都会借的,除非他们相信你会还钱。怎么让金融机构相信你会还钱呢?无非两个方面:一是客观方面,你能还钱,就是你有未来的稳定收入作为还款的客观保证。二是主观方面,你不会赖账,就是你的信用,作为还款的主观约束。如果不能还款的话,你的信用就会丧失,就再也不能得到金融机构的信任,再也不能借钱了。这就是俗话说的,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之所以你能借到钱,就是未来的自己会替现在的自己还钱,现在的金融机构才会把钱借给现在的自己。实质上,是未来的自己通过金融机构把钱借给了现在的自己,金融机构只不过是中间的垫钱人(也不是白垫钱,是要收利息的),最终还是未来的自己把钱借给了现在的自己。
所以,这个借钱行为分为两个交易:现在的交易是以自己现在的信用为交易对象,换取金融机构的垫钱;未来的交易,就是归还垫款以及利息换取未来信用的提高。
既然最终是向自己借钱,那干嘛还要借钱呢?这就要看,现在的自己没有钱,但是又想要早点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理性思考要不要向未来的自己借钱提前消费?
对于消费而言,主观上,大家都愿意要多一点消费,又想要早一点消费。但是现实非常残酷,现在的钱不多,要想现在消费就只能少一点。以后可能收入会高一点,就可以多消费一点了。早一点和多一点只能二选一,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要早一点就只能少一点,要想多一点就只能晚一点。在及时消费与延迟消费之间如何选择?这就要看折现率的高低。
什么是折现率呢?就是一个人愿意牺牲多少未来的消费来提前满足现在的消费,就是一个人愿意付出什么代价把消费提前。经济学用效用来衡量消费中得到的满足程度。如果一个人愿意用未来1.5个效用来换现在1个效用,那折现率就是0.5,如果一个人愿意用未来的1.2个效用换现在的1个效用,那折现率就是0.2。一个人的效用折现率越大,越偏向于及时消费。所以,如果你的效用折现率很高,不及时消费很难受,实在等不到有钱之后才消费,就是喜欢早一点消费,哪怕是少一点消费也在所不惜,这就是产生了向未来的自己借钱的需要,即消费金融的需求。
如果一个人折现率越小,越偏向于延后消费,喜欢多一点哪怕是晚一点。这就不需要借钱,反而是想把现在的钱省下来储蓄赚取利息,等钱变多了再消费,这就是通过延迟消费和储蓄可以换取更多一点的消费。在本质上,储蓄是现在的自己把借钱借给未来的自己,就是未来的自己向现在的自己借钱。储蓄也就产生了消费金融的供给,客户把钱存到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作为中介再把这笔钱垫给那些喜欢及时消费的客户。如果没有客户储蓄,金融机构也就没有钱可以垫给那些需要借钱的客户。
因为效用折现率的不同,就有了提前消费和延迟消费的两类消费者,也就有了贷款和存款的两类客户,消费金融就分成了需求和供给,现时交易和未来交易的四种组合。现时交易中,甲属于延迟消费者,把钱存入金融机构,成为消费金融的供给者;乙属于提前消费者,作为消费金融的需求者,从金融机构中借钱消费;在未来交易中,甲从金融机构取回本息,可以增加消费;乙向金融机构还本付息,只得减少消费。
既然是向自己借钱,是不是就可以随便借多少呢?不是,向自己借钱的多少受限于未来的自己有多少钱可以借。
198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弗兰科·莫迪利亚尼(Franco Mordiglianl)提出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LCH)认为:一个人青年时期收入低但消欲望高,往往需要借钱消费;中年时期收入提高的速度超过了欲望提高的速度,出现收入剩余,一方面要偿还青年时期的消费负债,另一方面还要为将来养老进行储蓄和保险;老年时期收入下降而且因为健康原因消费增加,只能动用中年时期的储蓄和养老保险来维持。总之,在人生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收入和消费总是错位,需要消费金融来平衡收入与消费的关系,即削峰填谷,平滑收入曲线,使得收入曲线与欲望曲线重合成为消费曲线,既满足不同时期的消费欲望,又刚好花完一生的钱,这就是消费金融规划。
向未来的自己借钱,最多只能从未来可以储蓄的那部分来钱里面来借。如果全部借来,那就是把养老的钱全部借走了,那就老无所依了。合理的消费借贷,应该是从中年时期的收入中扣除当时的消费和养老储蓄或养老保险之后剩余收入,才是可以借给青年时期的钱数。
总之,一个人一生的收入是一定的,它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消费总量,青年时期多消费,那中老年时期就只能少消费了。反过来,青年时期少消费,中老年时期就可以多消费,最终还是早一点少一点与晚一点多一点的权衡与选择。
如果根据量入为出的原则,年轻的时候抑制消费,中年时期扩大消费,老年时期也抑制消费,不借钱也不储蓄,即一生都是月光族,让欲望曲线向收入曲线重合成为消费曲线。虽然也可以刚好花完一生的钱,但是青年和老年时期要抑制消费欲望,中年时期又放纵欲望乱花钱,一生之中的消费大起大落,不是理性的消费规划方案,并不能实现一生的效用最大化。根据收入与消费的之间错位关系,合理地进行借贷和储蓄的金融规划,可以平滑消费曲线,提高一生的消费效用水平,是理性的金融行为。
既然是借自己的钱,那需要还吗?要还,当然要还,而且还要还的更多,不仅要还本金,还要还利息。
所以,找自己借钱也是要付代价的,不是想借就借的。代价就是消费金融的借贷利率(利率是利息占本金的百分比,一般以年计算)。其实,利率在本质上就是货币的折现率,就是你未来收入借给你现在用需要打折,如果利率是每年10%的话,就相当于每年打9折。如果年利率是20%的话,就相当于每年打8折。如果年利率是50%的话,那相当于每年打5折。即使未来的你很有钱,如果利率很高的话,你未来的钱折到现在也折不到多少钱,比如货币折现率效用折现率,即借钱的代价高于提前消费的好处了,就不合算了。反之,即使你未来的钱不是很多,如果利率比较低的话,你未来的钱折到现在就比较多,比如货币折现率<效用折现率,借钱的代价小于提高消费的好处,就比较合算。那利率的高低由什么决定呢?这与两个方面有关:
一方面是取决于整个市场的资金供求关系。如果借钱的人越来越多,存钱的人越来越少,那利率就会越来越高,借钱就越来越不合算。反之,如果借钱的人越来越少,存钱的人越来越多,利率才会逐渐降下来,借钱才更合算。另外,政府也会根据宏观经济发展的需要,主动调整市场基本利率的高低。如果市场上的东西卖不出去了,即经济衰退,就会鼓励人们多花钱多借钱少存钱,就会降低利率;反之,如果现在买东西的人多,东西都在涨价,即通货膨胀,政府就会想办法减少人们花钱和借钱,即提高利率。这样,如果市场利率低的话,借钱就合算;反之,市场利率高的话,借钱就不合算了,储蓄就更合算了。
另一方面,利率的高低还与个人的信用有关系。如果一个人的信用好,金融机构不担心你不会还钱,很想把把钱垫给你,往往会降低利率来吸引你。反之,如果你的信用不好,金融机构很担心你还不了钱,要不是根本不给你垫钱,要不是提高利率才敢给你垫钱。所以获得良好的信用至关重要。如果借钱之后真的不能还款,就会降低自己的信用,再借就难了。而且,有些单位招聘员工也会查询征信,如果有了不良征信记录,就很难找好的工作了。更严重的是,如果一直赖着不还可能会列入失信人员黑名单,连坐高铁飞机以及其他一些消费行为都不允许了。信用一旦受损,就很难弥补,就想覆水一样难收。所以,千万要珍惜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