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理财
财富从此刻开始!

什么是滞胀

什么是滞胀

什么是滞胀?

造成滞胀的两个主因是经济产能被负面的供给震荡而减少。例如石油危机造成石油价格上涨,生产成本上升及利润减少,引致商品价格上升同时经济放缓;不当的经济政策影响。例如中央银行容许货币供应过度增长,在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作出过度管制。

针对滞胀问题,中央银行很难依靠单一的货币政策来消除滞胀。应该扩大公共财政支出,同时减税,加上适度提高利率来压抑通涨,随着时间过去则可逐步消除滞胀,但此方法可能增加国债负担。

扩展资料:

滞胀对经济的影响

1、短期来看

滞胀的物价持续上涨现象会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产量下降会导致企业提供的劳务和物品减少,从而导致失业率上升,企业甚至会面临破产倒闭,整个经济呈现衰退的趋势。高通胀率影响财富分配并扭曲价格,高失业率使国民收入下降。

2、长期来看

在长期中,物品与劳务的产量在一段时期内仍处于较低的水平,但是,随着工资、价格和感觉根据较高的生产成本进行调整,最终衰退会自行消失。随着时间的推移,当短期总供给曲线移回到原来的位置时,物价水平下降,经济回到总需求曲线与长期总供给曲线相交的位置。

参考资料来源:

经济学中的“滞胀”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呢?

滞胀指的是经济增长缓慢,失业率相对较高或经济处于停滞状态,与此同时伴随着物价上涨(即通货膨胀)。滞胀也可以定义为发生通货膨胀,且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下降相结合的特殊时期。

“滞胀”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英国正处于经济紧张时期,政治家伊恩·麦克劳德(Iain Macleod)在下议院发表演讲时使用。在谈到一边是通货膨胀,另一边是经济增长停滞时,他称之为“滞胀”。后来这一词汇又用它来形容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后的美国,当时的美国正在经历一场衰退,GDP出现了连续五个季度的负增长。1973年通货膨胀率翻了一倍,1974年更是达到了两位数,再到1975年5月失业率达到9%。

滞胀导致了“痛苦指数”的出现。简单来说,这一指数是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的总和,它可以作为一种工具来显示当滞胀冲击经济时人们的感受有多糟糕。长期以来,滞胀被认为是不可能的,因为其不在经济理论所能构建出的模型之内。特别是,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菲利普斯曲线理论将宏观经济政策描述为失业和通胀之间的权衡。由于大萧条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20世纪的崛起,经济学家们开始关注通货紧缩的危险,并认为大多数旨在降低通胀的政策往往会使失业者的处境更加艰难,而旨在缓解失业的政策则会推高通货膨胀率。

滞胀的特点是经济增长缓慢,失业率相对较高或经济停滞,同时伴随着通货膨胀的发生。关于滞胀的理论共识是,当货币政策宽松而供给受到限制时,就会发生滞胀。例如,如果一个印刷货币,这将增加货币供应量并造成通货膨胀,而提高税收则会减缓经济增长,最终结果将是滞胀。

从概念上讲,滞胀是一种矛盾,因为经济增长缓慢可能导致失业率上升,但不应导致物价上涨,这也说明为什么这种现象如此危险。失业率的上升导致消费能力的下降。如果你把失控的通货膨胀加在一起,那就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者所拥有的钱正在失去价值,可花的钱越来越少,所有的钱也越来越不值钱了。

目前经济学家的共识是,生产率必须提高到在不增加通胀的情况下满足更高增长的需求。这样一来,央行就可以收紧货币政策,控制滞胀中最为猖獗的通胀现象。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此,防止滞胀的发生尤为关键。

赞(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理财,财富从此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