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骨
斜方肌(上项线内侧1/3、枕骨隆突)、胸锁乳突肌(上项线外侧1/2)、头夹肌(上项线外侧)、头后大直肌(下项线外侧)、头后小直肌(下项线内侧)、头上斜肌(上下项线之间)、棘肌(上下项线之间)
颞骨乳突:
胸锁乳突肌(外侧)、头夹肌、最长肌
棘突
斜方肌(C7-T12)、小菱形肌(C7-T1)、大菱形肌(T2-T5)、
背阔肌(T5-L5)、头夹肌(C7-T3)、颈夹肌(T3-T6)、半棘肌(C2-T4)、头后大直肌(C2)、头后小直肌(C1后弓结节)、头下斜肌(C2)、棘肌(C2-C4、C7-C8、T11-L2)、上后锯肌(C7-T3)、下后锯肌(T11-L3)、多裂肌(C2-L5)、回旋肌(C1-L5)、棘间肌(C2-T3、T12-L5)
横突
肩胛提肌(C1-C4)、斜角肌(C3-C6横突前结节、C2-C7横突后结节、C5-C7横突后结节)、颈夹肌(C2-C3)、半棘肌(C2-T4)、头上斜肌(C1)、头下斜肌(C1横突下结节)、头侧直肌(C1)、髂肋肌(C4-C7)、最长肌(C2-C6、T1-L5)、腰方肌(L1-L4)、多裂肌(C4-L5)、回旋肌(C1-L5)、横突间肌(C1-L5)、腰肌(T12-L5)
肱骨外上髁
肱桡肌(嵴近端2/3)、桡侧腕长伸肌(嵴近端1/3)、桡侧腕短伸肌、尺侧腕伸肌、指伸肌、小指伸肌、旋后肌、肘肌(髁后面)
锁骨
三角肌(外侧)、斜方肌(外侧)、胸大肌(内侧)、胸锁乳突肌(内侧)
肋骨(背部):髂肋肌(1-12)、最长肌(3-12)、腰方肌(12肋下缘)、上后锯肌(2-5)、下后锯肌(9-12)
颈椎关节突:半棘肌(C4-C6)、最长肌(C4-C7)
项韧带:斜方肌、头夹肌、棘肌、上后锯肌
肩峰:三角肌、斜方肌
肩胛冈:三角肌、斜方肌、冈上肌(上窝)、冈下肌(下窝)
肩胛上角:肩胛提肌
肩胛内缘:大菱形肌、小菱形肌
肩胛外缘:大圆肌(下缘)、小圆肌(上缘)
肱骨大结节:胸大肌(嵴)、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
肱骨小结节:背阔肌(嵴)、大圆肌(嵴)、肩胛下肌
喙突:喙肱肌、胸小肌
肱骨粗隆:三角肌
骶骨(后面):髂肋肌、多裂肌、臀大肌
髂嵴:背阔肌、髂肋肌、腰方肌、多裂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
大转子:臀中肌、臀小肌、梨状肌、闭孔内肌、上孖肌、下孖肌
小转子:腰肌、髂肌
胸腰筋膜:最长肌、背阔肌
附着点炎,又称肌腱端炎,是指韧带、肌腱、筋膜、关节囊附着于骨质的部位的炎症。病变初期以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为主,伴少数多核细胞,此时病变以关节囊、肌腱、韧带水肿为主要病理表现。随着病程进展,引起附着点的侵蚀,附近骨髓炎症、水肿,进而肉芽组织形成,受累部位钙化、新骨形成,在此基础上,又有新发生的附着点炎和修复,如此反复多次直至韧带骨化。
斜角肌
斜角肌,位于颈椎侧面,止于第1、2肋骨,关联痛误为心绞痛
1、引起广泛疼痛、麻木、上背部(菱形肌处,误为菱形肌引起),肩膀、臂部(该两处的关联痛,误认为神经根的压迫)和手部异常疼痛,有时会发生于后颈部。
2、触发点常常成为胸部、上背部、肩膀和手部疼痛的根本原因。
3、触发点引起的前臂和手部无力可能与神经损伤有关。无法解释的“幻觉痛”实际上是斜角肌的触发点所引起的一种表现。
4、颈部和肩膀的不安是斜角肌触发点引起的经典症状。
5、急性颈扭伤同时损伤斜角肌和胸锁乳突肌。
6、车祸后持续存在的又难以解释的上背肩部、手臂和手部的一些神经症状可推断病源为斜角肌。
7、上半部身体任何一处的肌筋膜可能均与斜角肌有关。
8、重包袱对斜角肌及斜方肌、胸小肌和胸锁乳突肌尤其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9、管乐器演奏者的斜角肌常会出现问
上背部肌肉
一、菱形肌:颈6、胸4棘突——肩胛骨内侧缘
1、引起沿着肩胛骨内侧缘向的疼痛。
2、引起内侧缘关联痛——菱形肌、上后踞肌、肩胛提肌、中斜方肌、斜角肌、冈下肌、前锯肌、背阔肌、。
注意:斜角肌是引起沿肩胛内侧走向的疼痛的最常见的原因,即原发因素。
3、引起菱形肌问题的一个原因是胸肌紧缩,触发点使得胸肌缩短,肩胛向前,在抵抗胸肌的牵拉时,菱形肌延伸到最大长度。菱形肌同胸肌是拮抗关系。
4、紧缩胸肌的牵拉使肩胛突出于背部,形成削肩,扁平胸的姿势。
二、上后踞肌:附着于脊柱,止于第2-5肋骨角的外侧面
1、引起肩胛下的深部痛,肩背部、肘部、手腕部的桡侧也感到疼痛。
2、引起小指的疼痛。
3、手部的关联痛会感到麻木、超过上臂和前臂的背部,达到胸部。
4、按摩时,将手越过肩部而伸向对侧肩部时能使肩胛移开。
肩部肌肉
关节软骨退行性改变,不会引起疼痛,邻近肌肉的触发点才是疼痛的真正原因。四块肩袖肌群的触发点是引起肩痛、肩关节活动受限以及关节内出现咔嗒音的最常见原因,最有有效发法就是按摩这些肌肉的触发点。
一、冈上肌:起自冈上窝,止于肱骨大结节上方
1、引起肩部外侧的深度疼痛,可传导上臂和前臂外侧,达到手腕深部。常误诊断为滑囊炎。
2、引起肘外侧的疼痛(关联痛——网球肘),常被疏忽。
3、触发点位于肌腹和V字形骨性结构内。
二、冈下肌:位于冈下窝,止于肱骨大结节上方
1、引起前肩疼痛,深感疼痛位于关节深处,传送到肱二头肌。
2、传送到肩部外侧,转送到后颈部肩胛内侧缘,沿整个上臂和前臂向下传送,可达整个手的尺侧。
3、引发肩膀和手臂的无力和僵硬,变得很容易疲劳,无法向后伸手够到后背。
4、冈下肌引起其他肩袖肌群的代偿性收缩,按摩肩袖肌群的触发点就能够成功治愈“冻结肩”,右冈下肌较左冈下肌更易损伤。冈上肌肩胛下肌是拮抗关系。
三、小圆肌
触发点和关联痛区域
1、引起其与肱骨头附着处的背侧非常局限的疼痛。
2、引起无名指和小指麻木或针刺感,肩背部疼痛(注意:胸小肌触发点也能引起类似的表现),只有无名指和小指的麻木而不感到疼痛,提示疼痛可能来自于背阔肌的触发点。
四、肩胛下肌:位于肩胛下方,止于肱骨头,具有手臂内旋的功能。
1、引发后肩部深处严重疼痛,手腕背侧的疼痛。
2、肩关节想活动自如,四块肌肉的牵拉须保持平衡。触发点使肩胛下肌肌力减弱,使冈上肌失去对手,向上提拉肱骨头,与肩峰对抗,当你活动肩部时听到有咔嗒音或爆破声时,说明肩胛下肌或冈上肌内或两者同时存在触发点,它们是主动肌与拮抗肌关系,影响肌肉的伸长而减少肩关节的活动范围。
3、引起的疼痛和僵硬所带来的功能障碍常误诊为滑囊炎、关节炎、肱二头肌腱炎、肩袖损伤和粘连性囊炎。
4、肩胛下肌是引起肩痛的最关键的问题。
五、三角肌群(起自锁骨肩胛冈、肩峰,止于三角肌粗隆)
触发点和关联痛区域
1、活动手臂时疼痛,反之不痛。
2、触发点不会单独存在,常与斜角肌、胸大肌或肩袖旋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的次级触发点,这些肌肉的触发点引起三角肌不同部位的疼痛——肩部的前、后和侧方。
3、臂部有损伤可推测三角肌内会有触发点形成
上臂肌群
一、大圆肌和背阔肌
大圆肌:
1、引起后三角肌的锐痛。
2、引起以肩胛下角为中心的中部后背的疼痛。
背阔肌
1、引起腹部两侧的疼痛,疼痛延伸至手臂内侧并向下至手的尺侧或桡侧和无名指和小指。
2、背阔肌边缘前方的肋骨处触痛的区域,是前锯肌的一个触发点,引起身体侧面产生可怕的疼痛。
二、喙肱肌:位于上臂内侧、肱二、三头肌之间,内收上臂
1、引起三角肌前部、肱三头肌、前臂背侧,手背这些区域的疼痛。
2、引起疼痛转移到达中指末端。
3、引起喙肱肌缩短,挤压养营手臂的神经,进而引起肱三头肌前臂和手的麻木。
三、肱二头肌(肩胛骨喙突——盂上粗隆)
1、触发点位于肩膀前方(误诊为腱鞘炎或活囊炎)和肘关节的皱翼处。
2、两个头的中间区域均可找到触发点。
3、按摩前肩部时,注意肱二头肌也会引起这个区域的关联痛。
四、肱三头肌
1、1号触发点:引起后肩部和外肘部疼痛。
2、2号触发点:引起肘部外侧的疼痛,使“网球肘”的原因之一。
3、3号触发点:引起上臂背侧的局部疼痛,使外侧头紧缩继而压迫桡神经,引起前臂和桡侧的麻木。
4、4号触发点:引起肘部内侧的关联极端的触痛。
5、5号触发点:引起肘部内侧和关联痛,还会累及前臂内侧称作“高尔夫肘”。
6、引起无名指和小指的疼痛(胸小肌也可能引起)
腓深神经:小腿前群肌,足背肌和第1,2趾相对缘的皮肤
身体部位
目录 1 拼音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应用解剖 5 术前准备 6 麻醉 7 方法 8 操作后管理 1 拼音
kāi lú shù
英文参考
craniotomy
3 概述
开颅术应用于各种颅脑部疾病和损伤的治疗。从公元前的环鉆术开始,经过长期不懈的研究改进,现在已达到相当完善的地步,目前几乎已经没有任何部位的颅内结构是神经外科医生所不能达到的。这不仅是由于外科技术操作的提高,而且也是近年来外科手术器械、新的技术设备不断改进,止血方法日益完善,显微外科技术的推广应用,麻醉方法及术中各项生命体征的监测,防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等综合措施进步的结果。
开颅术基本上分为两大类,即骨窗开颅和骨瓣开颅。骨窗开颅是咬除部分颅骨入颅,术后留有骨缺损。颅后窝手术、颞肌下减压、开放性损伤清创术属于此类。骨瓣开颅是做一带肌肉骨膜蒂的骨瓣或游离骨瓣,将骨瓣翻开入颅,手术结束时放回骨瓣缝合固定,术后不留有骨缺损。大多数小脑幕上手术属于此类。
4 应用解剖
施行开颅手术,外科医生必须熟悉病变的准确定位和进入手术部位的解剖结构。头颅可分为颅顶部(穹隆部)和颅底部。颅顶部:为眉间、眶上缘、颧弓、外耳孔、乳突基部、上项线和枕外粗隆联线以上部分。颅顶软组织平均厚05~06cm,额顶枕区由5层组织构成,即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层和颅骨骨膜。皮下脂肪层被许多腱膜纤维所穿越分隔,这些腱膜纤维隔将皮肤和帽状腱膜紧密的联结起来,头皮的主要动、静脉和神经即穿行于此层。此3层不易分开,术中常同时切开。帽状腱膜前连额肌,后连枕肌,均为皮肤肌,是形成头皮软组织张力的主要组织,缝合创口时必须缝合此层。帽状腱膜下层为疏松组织,术中分离头皮软组织与颅骨时即由此层分开。颅骨骨膜与颅骨外面间除骨缝部分外,连结较松,术中可由颅骨上分离(图411401)。
颅顶两侧颞区,皮下脂肪组织疏松(特别在前部),帽状腱膜在此区变薄,形成颞浅筋膜,其下为颞筋膜,颞筋膜分为两层,上方紧密附丽于颞上线,下方两层分离,分别附于颧弓内外面,两层间有筋膜间脂肪组织。再下层即为颞肌及供应颞肌的血管和神经。颞肌起自颞上线及其以下的颞骨骨面,向下在颧弓深面达下颌骨喙突。颞肌下即为骨膜。
颅顶软组织血管丰富,所有血管均自下而上向顶部呈放射状走行,相互间形成致密的吻合网。头皮神经干也伴随血管走行,手术时直线切口方向应呈放射状,瓣状切口皮瓣基部向下,应包含至少有1支主要供血动脉。
颅顶骨为扁平的膜状骨,各由外板、板障和内板3层组成。各颅骨间形成颅缝,熟悉这些颅缝的表面位置,对于手术切口的选用和开颅有重要意义(图411402A~D)。确定颅缝的大概方法如下:
1眉间 双眉弓内侧之间的中点。
2枕外粗隆 后枕部中线处突出的骨结。
3矢状线 为眉间与枕外粗隆间的连线,是上矢状窦和大脑纵裂的表面标志。成人在此线上距眉间13cm处是矢状缝前端,婴儿即为前囟。
4人字缝尖 成人枕外粗隆上65cm处为矢状缝后端与人字缝的交界点。由前囟点至人字缝尖点间的矢状线即为矢状缝。
5翼点
是额、顶、颞及蝶骨大翼四骨会合处。在颧弓中点垂直线与眶上缘水平线交点处,位于额骨角突后方35cm,颧弓上缘上方4cm处。连前囟与翼点,大致代表一侧冠状缝的位置。
6星点 是枕、顶和颞骨乳突部会合处,相当于人字缝下端,位于外耳道中心的后方35cm与上项线上15cm会合处。其深部即为横窦与乙状窦交接点。
利用上述各点线也可大致标记出大脑的主要沟裂。在矢状线中点后125cm处与翼点连线代表该侧大脑半球中央沟的位置。翼点与顶结节连线的前2/3段即为该侧大脑外侧裂的位置。
颅底部由不规则的软骨化骨组成(图411403,411404)。颅底内面由前向后为阶梯形的颅前窝、颅中窝和颅后窝,前高后低。颅前窝前为额骨垂直部,后以蝶骨小翼和蝶嵴与颅中窝为界。两侧为眶板,中央突起的骨嵴称鸡冠,为大脑镰前端附着处。鸡冠两侧低洼处称嗅窝,容纳两侧嗅球,其下为筛骨筛板,嗅神经由其上的筛孔入颅。颅中窝前界为蝶骨小翼和蝶嵴,后界为蝶鞍背和两侧巖骨嵴,两侧为颞鳞。颅中窝两侧凹洼对称,容纳大脑颞叶,中央为蝶骨体构成的蝶鞍,容纳垂体。颅底的骨孔和骨缝大多位于颅中窝,包括视神经孔、眶上裂、圆孔、卵圆孔、棘孔和破裂孔。颈内动脉、第2~6颅神经、眼动脉和硬脑膜中动脉分别经此处裂孔出入颅腔。颞骨巖尖前上面有三叉神经压迹,为三叉神经半月节所在处,此神经节位于内外两层硬脑膜间形成的Meckel囊内。颅后窝前方为枕骨体形成的斜坡和颞骨巖部后面,后方为枕骨鳞部。枕鳞内面有十字形骨隆起,其水平线相当于外表面的上项线,中央交叉点为枕内粗隆,为窦汇所在区域。颅后窝体积小,容纳脑干和小脑,下方经枕骨大孔与椎管相通,上方藉小脑幕与大脑相隔,前部有卵圆形小脑幕裂孔(小脑幕切迹)与幕上颅腔相通。
颅底外表面以枕骨大孔前缘为界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大部被面部诸骨覆盖;后半部枕外粗隆、上项线以下部分称枕下区,是手术通向颅后窝的途径。
枕下区与颈部无明显界限。皮肤为枕部皮肤的延续,皮下组织层厚而坚实,其下为颈浅筋膜。此筋膜在上端附丽于上项线和乳突,下方移行于项筋膜,深面形成各项部肌肉的筋膜鞘。颈筋膜下为肌肉层,这些肌肉被强固的项韧带分为左右两组。项韧带附着于枕骨中线,上自枕外粗隆,下达枕骨大孔。在颈部附着于颈椎棘突。在枕颈区做正中切口时,在两组肌肉间沿项韧带进入,出血很少,因此处极少血管分布。枕下区肌肉分4层:最表层为斜方肌上部;第2层为头夹肌、颈夹肌和肩胛提肌;第3层由头半棘肌、项半棘肌和头长肌组成;最深层为头短肌群,即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头侧直肌、头上斜肌和头下斜肌。头颅借助由枕骨和寰椎、枢椎间联合所形成的复杂的关节韧带结构而固定在脊柱上。椎动脉由寰椎横突孔穿出后,弯向后、内走行于寰椎后弓上之椎动脉沟内,在寰枕关节内侧向前穿过寰枕筋膜入颅。因此,在咬除寰椎后弓时,自中线向每侧咬除不得超过15cm,以免损伤椎动脉。枕部软组织供血均来自枕动脉。静脉自上向下形成3个静脉丛,分别位于乳突后方,头夹肌下面;枕骨寰椎间和寰椎与枢椎间。
脑膜:脑组织外有3层脑膜覆盖,即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
硬脑膜有两层,中间为一层薄的网状组织,血管和神经走行在此层。需要时可将此两层分开。硬脑膜与颅顶骨间易于分离,其间有一潜在的硬脑膜外间隙。在颅底与骨粘连紧密,特别在骨嵴、骨孔处。硬脑膜内层在颅腔某些部位向颅腔内突起,形成硬脑膜结构,有大脑镰、小脑幕、鞍隔和小脑镰。小脑幕为幕状突起,将颅腔分为幕上和幕下两部分。小脑幕弯曲的前缘是游离的,与蝶鞍背围成小脑幕切迹成小脑幕裂孔(Pacchioni孔),有脑干通过。
在硬脑膜内层反折处形成静脉窦,内衬以内皮细胞,收集来自脑、眼球、中耳和脑膜的静脉血,尚经导静脉和板障静脉与颅骨和头皮的静脉系统相联系。静脉窦壁薄,缺乏弹性,且受周围组织牵拉,破裂时管腔不易回缩塌陷,止血困难。静脉窦的血液基本上均回流入颈内静脉。主要静脉窦有:上矢状窦、下矢状窦、横窦、乙状窦、直窦、窦汇、海绵窦、巖上窦、巖下窦、枕窦和环窦(图411405)。
蛛网膜:位于硬脑膜下,二者间为硬脑膜下腔。蛛网膜薄而透明,缺乏血管和神经,覆盖于脑表面,不进入脑沟,但进入脑裂。蛛网膜与其下的软脑膜在脑的凸出部和脑回上互相密接,而在凹陷处(如脑沟)则两膜分离。两膜之间即蛛网膜下腔,有大量细梁贯穿其间,内充以脑脊液。在大的脑裂和底面脑凹陷处,蛛网膜下腔扩大成为脑池。诸脑池间有蛛网膜分隔,呈分孔形或小梁形相互交通。
软脑膜:紧贴脑表面,并深入脑的所有凹陷和沟裂,并在一定部位形成皱襞,与室管膜合并形成脉络膜组织,进入脑室形成脉络丛。
Krnlein颅脑结构定位:此法是用简单的几何学结构途径,将大脑的主要沟回和硬脑膜动脉投影到头颅表面。方法如下:
在头皮上连结眉间与枕外粗隆画出矢状线,经眼眶下缘与外耳孔上缘划一下水平线(AB线),与此线平行经眶上缘画一上水平线(CD)。与上述两水平线相垂直做3条垂直线:通过颧弓中点的为前垂直线(EF线),经下颌关节中点的为中垂直线(GH线);经乳突基部最后一点的为后垂直线(IK线)。
后垂直线与矢状线相交点(K)相当于大脑中央沟上端。连接K点与前垂直线(EF)和上水平线(CD)相交点M,即为中央沟在头皮上的投影线(MK)。将MK线与上水平线(CD)交叉形成的锐角(KMD)等分,则其等分线(MN)即为大脑外侧裂的投影,长度是在后垂直线之间(MS)。依此即可定出位于中央沟前和外侧裂上的额叶、侧裂下的颞叶和中央沟后的顶叶,枕叶在大脑外侧面后方所占区域很小,可以不计。
前后垂直线与上水平线交点M和O,分别为脑膜中动脉的前支和后支的投影点。脑膜中动脉主干的投影点为前垂直线与下水平线的交点部,即颧弓中点上缘(图411406)。
5 术前准备
1.向患者作解释,使其消除对手术的顾虑,坚定治疗信心。手术的危险性、可能发生的问题和预后,应向家属和患者单位说明,并取得同意和签字。
2.术前讨论。术者应将手术适应证、麻醉、手术入路、主要手术步骤、可能发生的问题及其处理对策等加以说明,通过讨论,使手术计划更加完善。必要时报请领导批准。
3.术前皮肤准备。术前1d剃光头发(包括前额、两鬓和颈后毛发),彻底洗头,病情许可时洗澡,否则可擦澡。术晨再剃发1次,洗净后以皮肤消毒剂消毒,然后用无菌敷料包好。急症患者剃发后,洗净头皮,再以消毒剂消毒。
4.交叉配血,根据病变的部位和性质准备用血量。
5.第三脑室和颅后窝占位性病变,可于手术前作脑室持续引流。
6.防止便秘。颅内压增高者,术前12d可给缓泻剂,术前亦可用肥皂水半量低压 ,排便时护理人员应在旁照顾,并嘱患者勿过分用力,以免颅内压骤升,发生脑疝。严重颅内压增高者忌用大量肥皂水 ,可用甘油或开塞露帮助排便。
7.术前6—8h禁食,4h禁饮。
8.需用全麻、低温麻醉或控制性低血压麻醉以及老年患者,术前除检查电解质,肝、肾功能外,还应作心电图检查。麻醉前用药见有关麻醉常规。
9.垂体及鞍区肿瘤术前23d应给适量泼尼松或地塞米松;经鼻蝶窦入路手术者,术前2d给予合适抗感染药物控制感染。
6 麻醉
1.局麻 适用于颅骨肿瘤、脑立体定向术和顽固性疼痛手术。对于躁动不安、不合作、小儿患者和术中可能发生呼吸紊乱者不宜使用。
2.全身麻醉 多采用气管内插管,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颅脑手术,术中和术后可能发生呼吸紊乱,以及精神紧张、不易合作的患者。
3.低温麻醉和控制性低血压麻醉 适用于血管丰富或巨大脑膜瘤、脑动静脉畸形和颅内动脉瘤等手术。但严重高血压,心、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7 方法
1.手术时一般用平卧位,头稍抬高。前额部手术取仰卧位,其他取侧卧位或仰卧头侧位,三叉神经痛颞部入路手术采取坐位,颅后窝手术采取坐位、俯卧位或侧卧位。松果体区肿瘤采取坐位、或侧俯卧位。头颅在摆正位置后,用头架固定。
2.头皮用乙醚涂擦脱脂,继用甲紫画出正中矢状线和切口线。用碘酊、乙醇或碘尔康等消毒剂消毒;婴幼儿头皮可用05%洗必泰乙醇溶液消毒。
3.用无菌单覆盖手术区周围,并用丝线缝合或粘胶纸固定于头皮上。
4.局麻时神经干处可用1%~2%普鲁卡因阻滞,其他处用05%普鲁卡因200250ml在头皮下行浸润注入。为了减少切皮时失血,在普鲁卡因内可加入01%肾上腺素05ml,全麻时亦可用生理盐水加肾上腺素行切口处和皮瓣的浸润。头皮切开时,助手用手指紧压切口两侧,切开后电凝明显出血点后,用止血钳夹住帽状腱膜翻转法或用头皮止血夹止血;较大的血管和肌肉内出血,需行结扎或电凝止血。
5.幕上手术一般采用骨瓣方法,皮瓣基底不小于5cm,应包含有主要供应动脉和神经。幕下手术采用骨切除(骨窗)或骨瓣的方法。
6.骨瓣设计应够大,位置要准确,骨瓣翻开后板障出血用骨蜡止血。
7.颅底手术使用高速磨鉆磨除骨质时,要先将操作区内的脑棉取出。
8.硬脑膜血管的处理可用电凝、银夹或缝扎等方法。
颅内压增高脑张力大者,在切开硬脑膜前可采取降低颅内压措施:①20%甘露醇250ml,快速静滴;②有脑室持续引流者可开放引流管放液;③穿刺脑室排液;④囊性肿瘤,可放出囊液;⑤采用临时性过度通气等。
在切开硬脑膜前应重新整理手术区,加盖无菌单,骨窗与硬脑膜切口周围覆盖盐水棉片,术者和助手更换手套或用盐水冲洗干净手套。
9.注意保护脑组织。进入颅腔后,所用的盐水棉片均需带黑线,以防止遗留在颅腔内。显露的脑皮层,需以生理盐水棉片覆盖,并经常保持湿润。脑的切口应避开运动区、语言区和其他重要功能区及重要血管。切口用盐水棉片保护,牵开时必须轻柔。脑的小血管出血应用双极电凝止血,较大的血管用银夹或动脉瘤夹,小的渗血用盐水棉片或3%过氧化氢棉片暂时覆盖,也可用明胶海绵覆盖止血。脑室壁或脑室内出血应以盐水棉片或(和)暂时用明胶海绵覆盖,出血停止后取下。脑干附近止血应耐心,可使用双极电凝,忌用单极电凝,防止损伤脑干。不宜电凝处的出血可用明胶海绵覆盖或用涂有止血生物胶的明胶海绵覆盖。
10.手术近结束时,应仔细检查脑切口止血是否彻底,有无积存血块,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清点棉片。根据病变的性质、切除的范围、脑水肿的程度,来决定是否缝合硬脑膜和保留骨瓣。颅压不高者应缝合硬脑膜,硬脑膜四周可悬吊于骨膜上。硬脑膜外置以软橡皮管闭式引流24~48h。
11.术中液体输入量尤其是生理盐水不可过多,根据失血情况给予输血。创口包扎敷料用胶布固定以防滑脱,敷料表面标出骨瓣的大小和位置,防止受压。
8 操作后管理
1.卧位。麻醉未清醒前取平卧位,头偏向健侧;清醒后血压正常者改头高位(15°30°);术后有休克表现者头放平;昏迷或颅后窝手术者可取半俯卧位或侧卧位。幕上和幕下一侧大型肿瘤切除后,术后24h内保持手术侧在卧位上方,以防止发生脑干突然移位的危险。意识朦胧或躁动患者,要加置床栏。
2.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分泌物,有缺氧征象者给予吸氧。
3.根据需要,每1/2h或1h测血压、脉搏、呼吸1次(垂体区手术和高热患者应同时测体温),观察意识、瞳孔和肢体活动等变化并记录之。随病情稳定,将测定的间隔时间延长。
4.观察切口和处理。手术后切口渗血渗液较多,枕上可置无菌巾或纱布垫,湿透的敷料应及时更换。术后2448h拔除引流管,将预置缝线结扎,皮下积血轻轻加压排除之。切口漏液时可加缝数针,并行腰椎穿刺减压,促其顺利愈合。57d拆线,颅后窝切口可延至9d拆线。
5.术后并发颅内血肿时,可出现①麻醉不醒或清醒后又转入昏迷。②幕上血肿患侧瞳孔散大、对侧偏瘫、血压偏高、脉搏和呼吸过缓等。③幕下血肿呼吸减慢,血压偏高。④引流管有较多鲜血流出。⑤ICP监护示脑压升高。⑥术前瞳孔已经散大,术后仍未恢复等。则应及时作CT检查明确诊断,紧急时可打开切口探查,清除血肿。
6.术后脑水肿,如术后表现嗜睡、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表现,说明有术后脑水肿 处理方法如下:
(1)限制液体入量,术后35d内限制入量于2000ml/d左右,输入滴数要均匀,防止速度过快。
(2)脱水疗法:①20%甘露醇250ml,快速静滴;②呋喃苯胺酸(速尿)2040mg 肌注或静注;③20%人血白蛋白510g,静滴。以上几种药物视病情决定每日用量,可交替使用。在应用脱水药物时,应注意保持尿路通畅,记录尿量。
(3)皮质激素:①氢化可的松100200mg加于10%葡萄糖液250500ml内,静滴,3/d;②地塞米松1020mg加于10%葡萄糖液250500ml内,静滴2/d。
(4)发生脑疝时,除给予脱水药物外,应尽快查明原因采取措施,如行脑室穿刺,或再次手术清除血肿,如为严重水肿应去骨瓣减压。
7.术后体温逐渐上升,白细胞计数升高,出现脑膜 征象,脑脊液白细胞计数数百或数千,即为颅内感染的表现。除全身应用大量抗生素外,亦可鞘内使用抗生素(一次量:多粘菌素B5mg,庆大霉素05万~2万U,头孢噻啶或头孢唑啉2550mg,杆菌肽500010000U,菌必治100200mg);严重者可行脑室抗生素稀释液冲洗。
8.饮食与营养应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索和易消化的饮食。—般先予流食或半流食,颅后窝手术需待无下咽困难时方可进食。昏迷和下咽困难者,术后35d开始鼻饲。暂不能进食或进食不多者,由静脉补充10%葡萄糖液、水解蛋白、复方氨基酸、脂肪乳剂、白蛋白等,或行深静脉高营养治疗等。
9.水、电解质紊乱和酸堿失衡应及时纠正。
10.术后早期使用神经代谢药物,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常用药物有ATP、辅酶A、细胞色素C、胞二磷胆堿、乙酰谷酰胺等。
11.术后可用青霉素预防感染,一般在体温正常3d后停药。如有颅内或呼吸道感染时,选用对致病菌敏感的药物。
12.术后高热,应查明原因,体温在385℃以上者应行物理降温,必要时行冬眠低温疗法。
13.术后出现癫痫:应及时用抗癫痫药物控制,如苯妥英钠、苯巴比妥钠、安定、水合氯醛、副醛、硫喷妥钠、异戊巴比妥钠等。
14.术后拔除切口引流管或脑室引流管后进行腰椎穿刺。
15.术后头痛、创口痛可给予镇痛剂和复方乙酰水杨酸、颅痛定、百服宁等。注意有无创口感染或皮下积血。
16.术后病情危重,特别是深昏迷和呼吸困难者,床旁应备有急救用品,如脑室穿刺针、气管插管和人工呼吸器等。
17.术后有三义神经或面神经损伤,致角膜感觉丧失和眼睑不能闭合者,容易引起角膜溃疡导致视力障碍,应注意保护眼部(见护理常规)。
18.鞍区和第三脑室前部肿瘤手术后常有尿崩症,其处理见内科尿崩症治疗有关常规。
19.鞍区、第三脑室前部、第四脑室和脑干附近手术或损伤,常反射性引起消化道粘膜糜烂、溃疡甚至穿孔,出现消化道出血处理参见内科消化性溃疡治疗有关常规。
20.顽固同性呃逆常见于丘脑下部和脑干附近的手水后,处理①针刺人中、素髎,采用强 。②氯丙嗪125mg,异丙嗪125mg,静滴。③哌醋甲酯(利他林)1020mg,静脉缓注;④1%普鲁卡因1015ml,口服。
颅的外面简介
颜、又称庭、天庭,即额部中央。一说指左右眉目之间,一说指面部前中央。
阙、(quē缺)义名印堂,俗称眉心。两眉之间称阙中;两眉之间微上方称阙上。
眉本、与眉梢对举,俗称眉头。即眉毛之内侧端。
目窠、(kē科)眼眶内凹陷如窝状的巢穴,又称眼窝。
目胞、俗称眼胞,现称眼睑。又名目裹,上面称上眼睑,下面称下眼睑。
目纲、纲,或作网,又称眼弦,现称睑缘。即眼睑边缘生长睫毛处。上面称目上纲(网),或上弦,即上睑缘;下面称目下纲(网),或下弦,即下睑缘。
目内眦、又称大眦,即内眼角。
目锐眦、又称小眦、目外眦,即外眼角。
〓、(è扼)俗称鼻梁、山根,现称鼻根。即两目之间,鼻柱之上凹陷处。
王宫、 又称明堂骨,俗称鼻柱,即鼻根之下,鼻尖之上。一说指鼻根部。
明堂即鼻。一说指鼻尖。
鼻准又称面王。指鼻尖、鼻头、准头。
〓、(zhuō拙)指眼眶下缘的骨。相当于现代解剖学上的上颌骨和颧骨构成眼眶的部分。
〓、(qiú求)亦称颧,即颧骨,为眼眶外下侧之高骨,或指〓内鼻旁间的部位。
颃颡、(hángsǎng杭嗓)指上腭与鼻相通的部位,相当于鼻咽部。
颏、(kē科)又称地阁,俗称下巴,现称下颌骨体。
吻、 口四周之口唇称吻。一说指两口角。
颐、(yí宜)口角外下方,腮部前方。
颞颥、[nièrú聂如] 俗称太阳,现称翼点。眉弓外侧,颧骨弓上方。
曲隅、又名曲角、曲周,俗称鬓角。位于额角外下两旁,耳前上方的发际呈弯曲下垂的部分。
耳蔽、耳前小珠,俗称耳门,现称耳屏。
耳缺、耳屏上切迹。
引垂、即耳垂。
颌、又称辅车。即下颌骨支,为下颌骨的耳下部分。
齿本、即牙齿的根部。
牙车、即牙床。
曲牙、即下牙床。因其弯曲向前,故名。
曲颊、指下颌角部。
颊车、指下颌骨。
舌、本即舌根。
嗌、指食管上口(咽腔),又指喉咙。咽喉部的总称。
颔、(hàn汉)颏结喉上,两侧肉之空软处。即下颌底与甲状软骨之间。
玉枕骨、枕外隆凸两旁高起之骨,现称枕骨上项线。
完骨、又称寿台骨。指耳后之高骨,现称乳突。
柱骨、为颈椎的统称。又称天柱骨。
缺盆、指锁骨上窝。
〓、(kuò括)骨之端称〓。如胸骨之端。
巨骨、又称缺盆骨,现称锁骨。
两叉骨、指肩胛骨与锁骨相接之处,相当于肩锁关节部。古书称的巨骨穴,在两叉骨间。
髃、(yú于)骨简称髃。又名肩髃、肩端骨,俗称肩头。相当于肩胛冈之肩峰突。
肩解、指肩端之骨节解处,现称肩关节。
膺、(yīng英)胸前两旁肌肉隆起处。相当于胸大肌处。
膻中、两乳之间的部位。
髑骭、(héyū合迂)又称鸠尾、前蔽骨。胸骨下端蔽心之骨。现称胸骨剑突。
胠、(qū区)腋下胁上,是胁肋的总称。
季胁、又称季肋、软肋、橛(jué决)肋。即胁下软肋的部分。
曲甲、肩胛骨上1/3弯曲突出之处。现称肩胛冈。
肩膊、指两肩及肩之偏后部分。一说为肩胛骨的别称。
眇、(miǎo秒)季胁下无肋骨之空软处。相当于腹部九分法之腰部。
丹田、指脐直下3寸左右的部位,内与男子精室、女子胞宫所对应。
横骨、指两股之间的横起之骨。相当于现代解剖学上的耻骨。
曲骨、位于横骨的中央部,现称耻骨联合。
鼠蹊、(xī夕)即腹股沟部。
气街、指腹股沟股动脉处。
廷孔、又作庭孔,指阴道口。
篡、(cuàn窜)又名下极、屏翳,指前后二阴之间,即会阴部。
下极、指两阴之间,即会阴部。亦有指鼻根、肛门者。
脊骨、指脊椎骨(脊柱)。又名膂骨,俗名脊梁骨。中医指的脊多从第1胸椎棘突开始,向下数至第4骶椎棘突,共21节。
膂、(lǜ旅)
又称膂筋。指脊柱两旁的肌肉,约当骶棘肌分布处。腰以下称胂(sēn申)。膂骨指脊骨,一指脊柱之统称,一指第1胸椎棘突。
胂、(shēn申)泛指脊柱两侧的肌群。或指髂嵴以下的肌肉部分。
腰髁、(kē科)指腰部两旁凸起之骨,与今之髂后上棘似。
尻、尾骶骨部分统称。
骶端、又称骶、尾骶、尾间(1ǚ吕)、穷骨、撅骨。指尻骨的末节,即尾骨。
膊、又称胳膊。指肩以下手腕以上的部分。一说指上臂外侧面。
臑、(nào闹)指肩至肘内侧靠近腋部隆起的肌肉,即肱二头肌部。一说为上臂统称。其屈侧称臑内,伸侧称臑外。
分肉、泛指肌肉。
辅骨、在上肢,指桡骨。亦称上骨。在下肢指膝两侧之骨:内侧的名内辅,即股骨下端的内侧髁与胫骨上端的内侧髁组成的骨突;外侧的名外辅,即股骨外侧髁与胫骨外侧髁组成的骨突。或指腓骨,又称外辅骨。
兑骨、又称锐骨。小指侧臂骨下端之高骨。相当于尺骨茎突。一说指豆骨。
高骨、体表高突之骨的通称。或指大指侧臂骨下端的高起骨,相当于桡骨茎突。
寸口、两手桡侧掌横纹下,桡动脉搏动处。
鱼、大指后侧隆起之肉。其外方赤白肉分界处叫鱼际。亦有称拇指侧为大鱼,小指侧为小鱼。
将指、即第3指。俗称中指(趾)。
髀、(bì闭)指股骨之上端。一说为下肢膝上部分的通称。
髀骨、指膝上之大骨,今称股骨。
髀枢、指髋关节部。又名髀厌、机。或指股部外侧最上方,股骨向外上方显著隆起的股骨大转子。
髀关、大腿前上端,即股四头肌之上端。
髀阳、指大腿外侧部。
股阴、指大腿内侧部。
股、膝以上通称股。俗称大腿。
鱼腹股、大腿内侧,其形如鱼腹处。即股内收肌群处。
伏兔、大腿前隆起的股四头肌,形如兔伏,故名。
腘、膝部后面,腿部弯曲时形成凹窝,并呈现横缝(纹),分别称腘窝和腘窝横纹。
膝解、膝骨分解处,今膝关节。
膑、膝前的圆形骨,亦称膝盖骨。今称髌骨。
犊鼻、即膝眼。状若牛鼻之两孔故名。
〓、(hāng夯、)即胫骨。一说指胫骨之下端。
腨、(zhuān专)又称腓肠,俗称小腿肚。今称腓肠肌。
踠、胫下尽处之曲节,今称踝关节。
然骨、内踝下前方隆起之大骨,今称舟骨。
绝骨、外踝之上3寸许,腓骨凹陷的部位。悬钟穴所在。
跗、又称趺或足趺,即足背。
覈(hé合)骨、又写作核骨。足第1跖趾关节内侧的圆形突起。
京骨、足小趾本节后外侧突起的半圆骨。即第5跖趾关节外侧的圆形突起。
三毛、足大趾爪甲后方有毛处。又称丛毛、聚毛。
聚毛、足大趾爪甲后方有毛聚集处。又称丛毛。
踵、即足跟部。
赤白肉际、 指手(足)的掌(跖)面与背面肤色明显差别的分界处。掌侧皮色较浅,称白肉;背侧肤色较深,称赤肉;两者交接之处称赤白肉际。
歧骨、泛指两骨连接成角之处。如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肩峰之连接处;第1、2掌骨连接处;胸骨下端与左右肋软骨结合处等。
本节、即指掌指关节或跖趾关节的圆形突起。手足指(趾)最上一节,即掌指关节与跖趾关节处。其前方称本节前;后方称本节后。
目录 1 拼音 简介 3 顶面观 4 后面观 5 侧面观 51 颞窝 52 颧弓 53 颞下窝 54 翼腭窝 55 外耳门 56 乳突 6 前面观 61 额部 7 底面观 71 前区 72 中间区 73 后区1 拼音
lú de wài miàn
简介
整颅犹如六面立方体,可分别从各面观察。
3 顶面观
颅盖由前方的额鳞、后方的枕鳞、两侧顶骨和颞鳞的上方组成,略呈卵圆形,颅盖后部较前部为宽。
额、顶骨之间有近于横位的冠状缝;枕、顶骨之间为人字缝; 左右顶骨之间以矢状缝相连。矢状缝前端与冠状缝交点,称为前囟点,出生时未闭合,称为前囟;其后端连接人字缝处,称为人字点,后囟位于此处。顶骨后部最隆凸点,为顶结节,结节间距为颅盖最宽处。在此平面上可见位于矢状缝两侧的顶孔。骨缝随着年龄增大,依次融合,有一定时间规律,尤以冠状缝最明晰,可作年龄估计的参考。缝之间常出现缝间骨,如顶间骨(中国人的出现率为22%)。额鳞左右两分未融合则形成额缝,中国人的出现率约为8%。
4 后面观
下缘基线接近水平,上界呈弓形,可见人字缝全貌,其两侧下端与顶骨后下角和颞骨乳突部相接点,为星点,出生时为乳突囟。基线中点上方明显突出,为枕外隆凸,向两侧延伸为上项线,是头与项的分界线。枕外隆凸突出程度因人而异,由斜方肌及项韧带等的牵张力的强度而定。基线两端可见乳突,是胸锁乳突肌附着处。
5 侧面观
上界为上颞线,起自额骨颧突,延向上后至乳突切迹以上转而向下,续于颧弓后根。颞线区分为上颞线和下颞线,分别为颞筋膜及颞肌所附着。此面可见颞窝、颧弓、颞下窝、外耳门和乳突等。
51 颞窝
是介于上颞线与颧弓之间的宽广骨窝,容纳颞肌。窝底前分的翼点是额、顶、蝶、颞四骨的连接区,形式多样,缝间出现翼上骨的亦常见(中国人出现率为1875%)。翼点位于额颧缝后35cm,颧弓以上4cm处,为临床应用重要标志,骨的深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52 颧弓
成自颧骨颞突和颞骨颧突,以前后两根附着于颞鳞,前根连至下颌窝前的关节结节,后根延接颞线后段。
53 颞下窝
居颞窝前分的下方,是向后、下开敞的不规则的间隙。它位于上颌骨之后,颧弓及下颌支的内侧,蝶骨大翼及部分颞鳞之下,蝶骨翼突的外侧,容纳咀嚼肌及上颌动脉等。颞下窝经眶下裂向前上通至眶; 经翼上颌裂向内侧通入翼腭窝;经卵圆孔和棘孔向上通至颅中窝;经下颌孔进入下颌管。
54 翼腭窝
是眶尖后下方小的楔形空间,容纳上颌动脉末段、上颌神经及蝶腭神经节等。此窝连通口、鼻、眶、颅底、颅中窝及颞下窝等处。其交通为:经翼上颌裂向外达颞下窝;经圆孔向后至颅中窝;经眶下裂向上通眶; 经蝶腭孔向内侧进入鼻腔;经腭大管向下连口顶;经翼管向后到达破裂孔。
55 外耳门
位于下颌头后方,在颞骨,由鼓部的鼓环在前、下、后三方面围住。外耳门向内通骨性外耳道,其后上方的道上棘深面为乳突窦。
56 乳突
自外耳门的后下方向下突出,内含发育程度不同的气房。
茎突位于乳突前分的深面,细而长,指向前下内,为肌及韧带所附着。
6 前面观
近似卵圆形,上宽下窄,以鼻前孔为中心,向上为鼻部和额部,两侧为眶和颧弓,向下为上下牙槽弓及上下列牙。
61 额部
由额鳞组成,下分偏两侧有明显的额结节,再下为眉弓,两眉弓间的隆起即眉间。鼻部成自左右鼻骨,形成鼻根和鼻背。
鼻前孔亦称梨状孔,上窄下宽呈梨形;其周缘由鼻骨下缘和上颌骨的额突构成,下缘正中有鼻前棘突向前。
眶缘略呈方形,其平面朝向前下外。上缘成自额骨眶上缘,内侧1/3圆钝,外侧2/3锐利,圆钝与锐利部交接处有眶上孔或眶上切迹;外侧缘由额骨颧突和颧骨额突连结而成,额颧缝处稍缩细,皮下易触知;颧骨上颌突和上颌骨颧突合成眶下缘,骨缘锐利,女性更甚。内侧缘不如上述三缘清晰,上颌骨额突的泪前嵴向下续于眶下缘,其稍后泪骨的泪后嵴向上连于眶上缘,前、后嵴之间为泪沟。
颧骨及上颌骨颧突组成面颊的大部,后续颧弓。眶下缘近中点处下方有眶下孔。上颌牙槽突容纳上列牙,相当于尖牙根部处向前隆起,使其两侧骨面凹陷,成为内侧的切牙窝和外侧的尖牙窝。
下颌骨,除牙槽突之外,其正中下分有明显的颏隆凸。颏孔与眶上孔及眶下孔基本处于同一直线上。中国人颏孔正对第2前磨牙者,占648%。下颌支前缘及下颌角皆能从前面见到。
7 底面观
自切牙向后至上项线,结构复杂,高低不一,形态不规则;可人为地用两条横线分成三区。前横线置于两侧下颌窝之前界。该线通过翼突外侧板根部及其后外侧的卵圆孔、内侧板根部后方的破裂孔及蝶枕软骨结合(25岁后成为骨性结合)。后横线置于两侧乳突的前缘,它经过枕骨大孔前分、茎乳孔、颈静脉孔的后缘、舌下神经管及枕髁前1/3和后2/3的相交处。
71 前区
主要为骨腭。由上颌骨腭突和腭骨水平板合成,前外侧为牙槽弓及牙列。全腭正中有腭正中缝,其前端有切牙孔,后端连鼻后棘。第3磨牙内侧有腭大孔,其后方尚有1~3个腭小孔。上颌骨颞下面后下部游离,称为上颌结节,该面上有多个牙槽孔,通牙槽管,神经血管由此进入,到达牙根尖孔。腭缝间可出现缝间骨;缝的后分亦可形成腭嵴或腭圆枕。容纳切牙的牙槽突可独立存在,名为切牙骨。鼻后孔呈长方形,被犁骨分成左右两半,分别以犁骨、腭骨、翼突内侧板及颅底为界。前区的后外侧分为颞下窝的顶面,蝶骨翼突分为内侧板与外侧板,两者之间有翼突窝,其上分的翼管通翼腭窝。
72 中间区
正中部分为枕骨基底部; 两侧部以蝶棘为中心,可以定位其它结构。蝶棘之前为棘孔;后为颈动脉管的外口;内侧经水平位的肌咽鼓管可达鼓室;外侧为下颌窝。中间区的后外侧部,还有颈静脉孔及茎突。
73 后区
以上就是关于全身各肌肉群对应的痛点全部的内容,包括:全身各肌肉群对应的痛点、开颅术简介、身体部位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小白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