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理财
财富从此刻开始!

金融科技为银行转型注入新动力(金融科技赋能银行转型)

金融科技为银行转型注入新动力(金融科技赋能银行转型)

出品|库姐话很多。

近日,中国银行召开业绩发布会,公布2021年战绩。数据显示,过去一年,中国银行加快数字化转型,全年科技投入186.18亿元,同比增长11.44%。

数字化转型是一场国家的自我革命,银行是整个社会效率革命的重要参与者。事实上,为了更好地助力企业成长,银行业的数字化能力建设从未停止,数字化是银行业最重要的基因之一。

在这种自我基因再造的背后,银行也走过弯路,掉过坑。银行一度倒闭,成为资金渠道。这家互联网巨头的应用程序将银行储蓄卡变成了资金中转站。App中的虚拟账户承担了真实商品和交易过程中的支付功能,但不被现有的金融体系统计在内。

如今,在更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和金融系统的推动下,银行重新获得了主动权,正在借助金融科技打造自己的“火箭”。

目前,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开始利用金融科技重塑银行体系,提高环节、数据和决策的效率。2020年,中国银行业继续加大对金融科技的投入。a股上市银行信息技术投资达到2078亿元,同比增长25%,占当年银行业1.94万亿元净利润的10.7%。

以下是本文核心思想的总结:

1.银行数字化一波三折,从信息化的先行者到落伍者,如今正在腾飞;

2.第三方支付是银行数字化最大的变量之一,有起有落;

3.国内政策推动银企直付,金融科技公司赋能银行探索数字化,企业支付重回正轨。

01从线下到线上

你可能不相信,但现在我们似乎是一家“过时”的银行。20多年前是信息化的先行者。

事实上,为了更好地助力企业成长,银行业的数字化能力建设从未停止,数字化是银行业最重要的基因之一。

虽然银行的数字化建设艰难、复杂、曲折。

正如把大象放进冰箱需要3个步骤一样,银行的数字化转型也需要3个步骤:

第一,走线上,把线下的手工业务转移到线上;

二是数字化,利用现代网络技术,通过记录、分析、重组网上业务数据,实现业务指导;

第三,智能化,对在线数据进行分析和提炼,在适当的准确度内识别财务风险,为企业提供主动服务,增加企业价值。智能化是从手动、自动到自主的过程;

早在20世纪初,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电子设备的兴起,具有在线转账、对账单、电子账单支付等功能的电子银行得到了广泛应用。原来的柜台业务逐渐被取代,网上业务处理成为趋势。用户甚至可以直接在网上进行融资、借贷等行为。

线上化趋势明显的另一个见证是,随着国内金融体系的完善和通信信息技术的成熟,近几年网点总数进入下降通道。根据银监会金融许可证信息统计,2021年,有2809家银行网点选择了取款,取款笔数保持在较高水平。2020年,2000多家银行网点退出。

02银企直联初试:增加成本降低效率

同时,数据和智能同步驱动。对国内银行数字化、智能化的认可主要体现在创建标准接口、开立账户余额、实时查询明细、获取电子回单等功能上,以吸引更多的企业用户。

一般来说,原来需要通过企业网银操作的业务,现在可以通过企业内部的资金管理系统进行操作,前提是该系统已经与银行内部系统开通了直接的银企接口。

在其他方面

据悉,当时为工行开发接口的正是周明星的团队。周兴可以算是中国第一代资本制度规划的总设计师。曾创办软通动力资本管理系统产品营销团队,实施项目100个。后来,他与李静一起创建了SaaS企业资金管理公司的资金立方体,并担任该公司的首席技术官。

完善银行端系统后,周明星仍常驻中石油,协助建立中石油的资金管理系统,与工行对接。至此,国内首例银企直联已经完成。

紧随工商银行的脚步,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也纷纷效仿,开始建设自己的标准接口。

企业内部资金管理体系也在不断完善。

从2000年开始,为了更好地与银行对接,中石化、中海油、中化开始了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探索和实践。其中,2003年,中国建设银行承接了国内首个大型资金服务项目;2004年,东风汽车公司实施了国内首个大型企业司库管理建设项目。

从使用的客户类型来看,主要是大型银行和大型国企。这背后的原因不难猜测。单个银行接口开发周期近2个月,成本高达27万。一个企业要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至少需要开设五个银行账户,成本高达百万。

这还不包括企业端技术平台的开发成本。周星曾表示,要完成系统开发的工作量,预算计划至少要1000万元起步,而这还只是2004年的价格。

掌柜魔方CEO李晶曾在微博中写道,“当时国内市场开出3000万的高价,没有人敢接手企业端资金管理系统的建设。”“受限于去IOE的政策,也为了更好的适应中国企业,大家会更倾向于国产软件。但国内替代性较弱,供应有限。”

不是每个银行都能突破复杂的组织,把科技放在金融业务主业之外的重要位置。

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负担得起高昂的成本。此外,技术不成熟导致的过多人工干预也降低了效率,市场供需严重失衡。

因此,探索银企直连的初步尝试并没有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反而使银行和企业

成本上升、效率下降。

于是,双方都陷入艰难的选择。银企直付是未来,但谁也无法判断未来有多远,抵达未来的复杂程度是什么样的;坚持现在,第一增长曲线已经走向末尾,式微只是时间问题。

03 第三方支付填补市场空白

国内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缩短了犹豫不决的时间。

此时,电商呈现喷涌之势。电商客单价不高,但是交易笔数大。如果还按照以往的惯例——用户在网上选品下单付款,商家把详细信息发送到收单银行(负责处理他们付款的机构),收单银行将这些信用卡网络必须与客户的银行联系,以批准这笔交易。假设银行批准了该交易,它将通过信用卡网络将授权代码发送回收单银行。然后,收单银行将该信息发送给商户,商户最终将为你提供产品或服务。

但这并不是整个过程的终点。用户可能获得服务或产品,但商户将不得不等待一个漫长的批处理、清算和融资过程完成,这可能需要一个多星期,之后你的资金才存入他们的银行帐户。

1)眼见第三方支付起高楼

为了应对迅猛增长的电商交易数据,一种新的银企连接模式诞生。国内创业者塑造了一个既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又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新商业模式——第三方支付。

第三方支付的操作逻辑为:第三方支付公司去银行开户,跟银行直连,为企业端赋能。企业在第三方支付公司拥有虚拟账户,可转入资金,进行收付款、查账等功能。这个过程相当于,支付宝直接与银行对接,开通银行账户,个人用户将资金存入支付宝虚拟账户,进行交易。

凭借着更灵活的体制、更强的产品创新能力、更优的服务体验,第三方支付机构纷纷切入商业银行传统的支付、贷款、存款、理财等核心业务,再加上让支付机构“躺赚”的备付金利息,以及见不得光的黑灰产,第三方支付机构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巨大收益。

除了第三方支付,还有聚合多个第三方组成四方支付等,皆是那个特定时代下的产物。

2)眼见第三方支付宴宾客

当时,第三方支付牌照地位高。如果把各家银行称为人民银行的“大儿子,第三方支付则是人民银行的“二儿子”。

这看起来是一个双赢的局面。第三方支付组织的出现,延伸和补充了银行支付服务功能,与银行呈现合作关系。第三方支付的一站式接入服务使银行与商家都避免了一对一接入的高额成本,一些组织还为卖家和买家提供了信用担保机构和其他增值服务,既约束了交易行为,也提供了更好的服务创新。

但最后,互联网巨头的App让银行储蓄卡变成资金中转站。

长期依靠头部客户忽视长尾客户,现在长尾客户又被第三方支付夺走,商业银行彻底沦为了支付机构的资金通道,资金大幅流出。

第三方支付成长为了与银行支付系统相当的系统,大部分的交易和资金都涌向了第三方支付的虚拟账户。

这些虚拟账户在真实的商品和交易过程中承担着支付功能,但却不被现有的金融体系所统计。

支付脱媒(支付脱媒是指非现金支付中,在市场化的支付服务领域,非银机构开展支付业务,并逐渐侵蚀银行支付业务的过程)给银行上了生动的一课,即使是全国性的大型银行,面对互联网公司的“降维”竞争也是无能为力。

3)眼见第三方支付楼塌了

当银行无法查看每一笔交易数据时,监管的力度会降低。

中国人民银行的清算中心可以查看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流水信息,但对若干虚拟账户,其无法一一查看,而这些虚拟账户的交易量构筑了中国互联网经济的一方江山。

对于人民银行和监管机构而言,每一笔交易都需要保证溯源实时可查,这样才能保障经济安全。

人民银行也不会由着这批企业自由发展,没过多久,躺赚的好日子到头了。

图片源于甲子光年智库《中国企业司库管理SAAS行业研究报告》

2017年开始,监管重拳出击。央行209、238、281、296、248等文响彻行业,要求第三方支付断直连,必须接入网联平台,再转发到银行处理,监管范围从上到下涵盖了清算组织、金融机构、支付机构、收单及聚合支付机构。

第三方支付牌照从被视为特许经营、外人难进的香饽饽,变成了烫手山芋。

04 商业银行借助金融科技公司腾飞

治“乱”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

2021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加强清算机构支付清算业务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文件指出,无交易背景的贷记业务(保险理赔(分红)、政府服务、工资发放和信贷发放等)由人民银行清算中心负责;银联、网联、农信及城信业务范围都被缩减。

监管新规界定清算机构业务边界,中国B2B支付回到正轨,与国外达到同一水平线。国内政策推动银企直付,国内企业寻找合规解决方案。

在这样的环境下,商业银行必须要做出深刻的转变,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空前绝后。

不同银行对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认知不同。部分银行愿意斥巨资自建研发团队,开启自主创新之路;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愿意通过跟外部科技公司合作自建系统进行转型。

不管选择哪种模式,一个更开放的银行展现在大众面前,成为市场新宠,数字化、智能化进程大幅提高。

“开放银行”的本质是一种全新的银行商业模式,商业银行将根据客户需求,通过与其他合作伙伴共享数据、流程以及其他业务功能,为客户提供全流程的、高效的金融服务。

通俗意义上理解,开放银行像是电脑的USB接口,定义了统一的形状、内核、传输协议等,让所有的电子设备厂家能够实现无缝对接。开放银行虽然冠以“开放”二字,但对API和SDK等接口进行严格管制,在最大程度提供普适性的同时又严守用户信息安全关。

开放银行的逻辑是深入到场景中,去寻找用户,服务用户。

伴随着开放银行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开始利用金融科技重塑银行体系。2020年,中国银行业持续加大金融科技投入,A股中上市银行信息科技方面的投入达2078亿元,同比增长25%,占当年银行业1.94万亿元净利润的10.7%。

1)为什么企业需要接入开放银行,建设银企直联?

开放银行将会升华银企直付。这对企业来说,是一种成本更低、更便捷的支付方式。企业无需登陆网上银行,就可以利用自身财务系统自主完成余额明细查询、转账等功能。

同时一些银行也逐渐在开放电子票据、票据池接口,这也为企业财资管理带来了更多的便利。而传统模式下,由于企业客户存在信息不对称、不确定性风险等特征,商业银行不敢为小企业提供服务。

2)为什么商业银行需要金融科技公司?

传统商业银行具备客户和数据基础,但是受限于金融系统稳定性要求、金融科技应用的技术开发与改造的高昂成本,使得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速度较慢、成效有限,借助“外力”已成为越来越多金融机构的现实选择。银行联手金融科技公司,已成变革下的风潮。

银行不是没有能力构建支付产品的人才,而是因为一家致力于支付的公司,可以专注于所有本地集成和边缘案例,从而带来更快的体验、更高的接受率和更少的欺诈。

金融科技公司也依靠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技术,助力银行数字化转型,并成为其核心力量之一。

一个更大的齿轮正在缓缓推动,金融科技公司成为智慧银行隐形引擎,为银行数字化保驾护航,银行数字化又吸引更多企业借助金融科技公司加速建立资金管理体系,更好对接银行。

-END-

李静介绍:

连续创业者,拥有15年行业经验,曾在多家千亿上市集团担任财务及投资高管,创立过企业集团内部银行管理体系,曾帮助在职企业管理金融规模超700亿,主导过旗下企业上市、并购、二级市场投资和金融产品打造。

2017年,李静创办司库立方。司库立方是司库SaaS领航者,重塑银企直付根基,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全生命周期资金交易管理解决方案。

相关问答:

赞(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理财,财富从此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