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理财
财富从此刻开始!

银行轻资产经营(轻资本业务)

银行轻资产经营(轻资本业务)

随着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和融资结构调整,银行业传统的利息收入增长面临更多挑战,以规模扩张为主的重资产模式的约束越来越明显。未来如何更好地拓展中间业务,将成为银行构建第二条增长曲线的关键。

中间业务将成为银行构建第二条增长曲线的重要支撑。随着国内外银行业资本监管的收紧,以规模扩张为核心的重资产模式面临的约束越来越明显。根据平安证券对当前ROE水平下银行风险加权资产(RWA)增速上限的静态测算,假设分红率为30%,2021年商业银行9.6%的平均ROE可以支撑6.7%的RWA增速,保持资本充足率稳定。但计算中没有考虑资本监管的要求和ROE的动态变化。从过去几年来看,行业整体资本监管不断收紧,叠加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行业整体ROE水平呈下降趋势。可以预见,以规模扩张为核心的重资产模式所面临的约束在未来会越来越明显。

从单个银行的测算可以看出,大多数商业银行的实际RWA增长率与内生增长率上限偏离较大,表明其内生资本补充能力无法与其RWA扩张速度相匹配,需要更多依赖外部资本进行补充。只有少数银行实现了内生增长。

从prime银行国内中间业务的发展来看,近年来关注度不断提升,但受行业监管、口径调整等因素影响,贡献比例不升反降。截至2021年末,全行业中间业务占营收的比重约为15%,考虑到整体近20%的非利息贡献,与海外银行相比仍有不少差距,外资大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普遍长期保持在40%以上。

加强监管促进中间业务健康发展

事实上,发展中间业务是银行优化资金使用效率,寻求更轻资本发展模式的重要途径。过去十年,银行业非常重视中间业务的拓展。2010-2016年期间,行业中间业务收入占营收的比重持续上升,但仍包含部分占用资本的传统表内业务。随着银行监管的不断收紧,在资管新规、费改、降费让利政策以及会计准则变化的影响下,近年来行业整体中间业务收入增速放缓,占比较之前略有下降。2021年各大上市银行中间收入占比14.7%,但这客观上反映了银行的中间业务性质和轻资本能力,有望促进行业良性发展。

从发展状况来看,大部分银行中间业务收入较2016年有所下降,少数银行表现相对稳定。分机构来看,2021年股份制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最高,为19.1%,其次是国有大行、城商行和农商行,占比分别为13.2%、11.2%和6.8%。平安证券分析认为,区域性银行主要受业务范围和金融牌照限制,而股份制银行和国有银行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更强,因此中间业务收入更好。

纵观近十年来中国银行业中间业务的发展,平安证券认为,以2017年为分界线,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17年之前。随着行业转型发展的加快,银行对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服务模式创新加快,促进了ra

受2018年资管新规影响,本行理财和托管业务出现调整,影响相关收入。资管新规明确提出打破新债,要求银行理财等资产管理产品实行净值化管理,这使得大量此前隐而新换的“保本”产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理财产品规模的萎缩使得银行理财手续费收入因此受到冲击。此外,资管新规通过禁止多层嵌套和期限错配,极大地限制了非标投资,从而冲击了通道业务。可以看出,2017年之前快速增长的各类通道机构规模迅速下降,对银行托管业务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减费让利政策的推动下,结算手续费的增长也有所放缓。2014年政府指导价政策实施后,银行转账、现金汇款等基础金融服务收费受到严格限制,随后行业迎来进一步降费让利。为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陆续出台政策文件,引导商业银行降低刷卡手续费、柜台和ATM机取现手续费、信贷融资、信用卡收费等。疫情以来,“促进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成为重要的政策基调。同时,对于小微企业和重点帮扶领域,监管部门也鼓励商业银行在指导价的基础上进一步实行折扣、减免等优惠。2015年以来,行业结算和清算费用长期负增长,这是实体经济持续盈利的结果。

海外银行收入与资本市场密切相关。

通过对比美国四大银行与国内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情况可以看出,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较高的主要来自与资本市场高度相关的财富管理、资产管理和投资银行业务。一方面得益于美国混业经营的制度环境和活跃的资本市场;另一方面,银行巨大的战略资源倾斜也很重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个板块的业务能力,达到行业顶尖水平,最终实现业务联动共赢。

平安证券将美国四大银行摩根大通、美国银行、花旗集团和郭芙的非利息部门业绩与国内商业银行进行了对比分析。从收入结构来看,美国四大行的非息率在过去十年基本保持稳定,长期高于中国20%左右。2021年,国内主要上市银行的非息平均为28%,而美国四大行的非息分别达到57%、52%、54%和41%,明显好于国内平均水平。

此外,国内外银行其他非利率对营收的贡献也差不多,占10%-20%,但结构不同。值得注意的是,其他非利率也是推动海外银行非利息收入的重要因素,连续多年保持较高增速。

于非息整体增速,海外银行的其他非息主要包括做市交易收入和投资收益。投资结构方面,海外银行投资交易与权益市场的关系更为密切,以美国银行为例,2021年美银的交易投资类非息收入有52%来自股票市场。

从外部环境来看,美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体制下,银行拥有多牌照的优势带来了多元发展空间,成为中间业务统筹发展的重要前提。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政府逐步放松金融管制,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放松管制和货币控制法》,取消利率上限,允许各类金融机构业务交叉;同期金融创新浪潮翻涌,新的金融工具、产品不断推出,衍生品交易规模迅速扩大。1999年, 随着《金融服务业现代化法案》的颁布,美国全面进入混业经营时代,商业银行开始将财富管理与证券、信托、基金等业务结合起来,这为美国商业银行资管、投行各项中间业务统筹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投行业务方面,全球前五顶级投行均来自美国,从银行属性的机构来看,摩根大通、美国银行、花旗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都处于全球领先,2021年投行营收占全球市场份额分别达到9.6%、6.4%、4.9%。根据IBISWorld的调查,美国投行营收结构中,做市交易收入占比近60%,该业务对银行的定价能力、风险控制等专业性要求极高,侧面体现了海外银行对投行队伍建设和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视。

财管、资管、投行三轮驱动

对国内银行而言,虽然当前制度环境的约束仍在,但从长期来看直融占比提升以及资本市场发展趋势明确,这就要求国内银行适时提前布局,提升子板块专业能力,把握变革中的机遇。具体来看,财富管理、资产管理与投资银行将会成为未来提升的关键。

中国居民资产配置正在逐渐转向金融资产,伴随资管新规和资本市场改革的持续推进,权益投资迎来良好氛围,在监管的引导下,公募、私募在财富管理市场的份额快速提升。银行是财富管理市场存量规模最大的机构类型,且在渠道侧份额保持领先,基金保有量占比接近50%,近年来代理及理财手续费增速逐渐回升至较高水平,从个体来看,招行等大中型银行仍为财富管理的领先者。

随着居民资产配置逐步从房地产等实物资产转向金融资产,权益类产品发展仍有巨大空间。中国居民金融资产占比不断提升,占居民总资产的比重从2000年的43%上升至2019 年的57%。根据央行《2019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情况调查》,中国城镇居民金融资产配置结构中仍以现金和存款为主,股票与基金等金融资产的占比在10%左右,美国目前权益类资产在居民总资产占比中约为40%,可见中国权益类资产的发展空间依然巨大。

资本市场改革持续推进,权益投资迎来良好氛围。除了资管新规带来的变革外,政策的引导下资本市场的改革也在深化,监管从2018年以来大力支持直接融资发展,并持续引导长期资金入市。近年来,社保、养老金、险资等持股比例限制不断提高,鼓励居民通过基金等方式积极参与资本市场建设。同时,机构投资者占比的提升,有利于股市的平稳健康发展,也为居民打造了一个更好的权益类资产投资氛围。

公募、私募的份额快速提升,后资管新规时代下,财富管理市场前景广阔。在政策的持续引导下,居民配置权益资产的热情也被点燃,公募基金、私募基金抓住了时代发展的机遇,凭借领先的主动管理能力实现快速发展。截至2021年年末,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管理规模分别达到25.6万亿元、20.3万亿元,比2017年分别提升14万亿元、9.2万亿元。值得注意的是,权益类产品发展最为迅猛,股票和混合基金在内的权益型产品3年内增长6.3万亿元,证券类私募规模增长2.2万亿元,分别占到整个资产管理行业增量的36%、22%。

中国财富管理行业经历了较长时间的“野蛮生长”,2015年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增速筑顶达56.5%,推动行业代理及理财手续费收入增速达到43.0%。2016年后财富管理行业监管逐渐加强,2016年私募新规出台规范私募市场,2018年资管新规推动保本产品退出市场,财富管理行业迎来调整,银行业代理与理财手续费收入于2017-2018年出现负增长,2019年增速开始回升,伴随居民财富管理需求的日益高涨,2021年恢复13.3%的增速水平。

一方面,银行为存量规模最大的机构类型,银行理财投资者近两年保持高增长。银行理财虽然过去几年规模扩张放缓,但随着净值化转型的不断推进,规模重回正增长,借助在大类资产配置和母行稳固的渠道优势,在资产管理行业中仍然保持份额领先,2021年底存量规模达到29万亿元,连续三年居各类资管产品首位。同时,银行理财投资人数保持迅速增长,2021年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达到了8130万,同比增长95.3%。

另一方面,借助居民主账户和线下渠道的优势,银行在渠道侧份额仍然保持领先。中国间接融资体系下,商业银行在居民财富管理行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首先体现在渠道侧,银行线下经营网点多、渠道下沉充分,早期借助众多网点和居民主账户 的优势实现客户触达,在大众市场占据先发优势,虽然近两年以蚂蚁、天天基金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借助流量优势实现异军突起,但从基金保有量来看,根据2022年一季度末前百名公募基金渠道保有量进行估算,目前银行占比接近50%,第三方平台为35%,券商为16%,同时考虑到相比于其他两大渠道机构,银行能够代销信托、保险、理财,且在份额上大幅领先,综合来看,银行在渠道侧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在高净值客群方面,银行更是独占鳌头,根据招行《202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 数据显示,银行占比超过80%。

从个体来看,招行等大中型银行仍为财富管理的领先者。上市银行财富管理类中收方面,规模上仍以国有大行、招行等大中型银行引领,增速上着力于财富管理转型的兴业、光大、宁波表现亮眼。代销业务是财富管理的重要服务内容,以基金代销为例,招行凭借渠道优势稳居同业基金保有量规模第一,排名接下来为工行、中行、建行、交行、农行。同时,工行、建行、 招行等银行凭借其在财富管理上的渠道优势,有效发挥对托管业务的引流作用,托管业务收入和资产规模均居行业前列。

在财富管理赛道,我们看好渠道力领先的银行,依托自身在持续服务、精细化服务方面的优势,能够在增量市场下收获更 多份额。增量市场下,由于财富管理市场的客群和需求都在不断增长,因此对银行而言,打造渠道竞争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财富管理客群的需求随着资产配置结构的变化逐步升级,长期来看,居民金融资产结构中以权益基金为代表的复杂产品占比 提升的趋势仍将持续,而复杂产品对财富管理机构的持续服务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净值化转型进程显著,银行理财规模恢复增长,市场份额仍具引领优势。在资管新规确立的主动化、净值化的监管导向下,2021年年末银行保本理财产品规模已由资管新规发布时的4万亿元压降至零,市场上的刚兑预期逐步被打破。同时,随着老产品的持续压降和新产品的不断发行,净值型产品的比例不断增加,截至2021年年末,净值型理财产品余额27万亿元,占比实现大幅提升至93%。从市场份额来看,截至2021年年末,与公募基金、信托、保险资管等其他类型资管产品相比,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已连续三年居各类资管产品首位,市场份额达到 36%。

运营主体转为理财子公司,大中型银行表现突出。理财子公司已成为银行理财市场的运营主体。为了实现风险隔离,资管新规及配套细则明确由独立子公司开展理财业务,因此 各 银行纷纷将理财业务从母行中独立出来,银行理财子公司相继成立,成为银行理财业务的运营主体。

目前银行理财子公司共获批筹建29家,其中25家已正式开业,运营机制的改善为未来银行理财业务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2022年一季度,浦银理财、施罗德交银理财、上银理财相继开业,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统计,一季度末,银行理财子公司的产品整体存续规模达到17.3万亿元,同比增长127%。从设立情况来看,6家国有大行均已在2019年率先设立理财子公司,注册资本均在80亿元以上;作为发起设立者,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在数量上占主导地位,分别为11家和7家;中外合资理财子公司有汇华理财、贝莱德建信理财、施罗德交银理财和高盛工银理财,且4家均为外资控股;目前农村金融机构中仅有一家理财子公司即渝农商理财获批设立。

相关问答:

赞(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理财,财富从此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