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理财
财富从此刻开始!

信贷规模不足(未来5年信贷走势)

信贷规模不足(未来5年信贷走势)

6月10日,央行发布5月社会金融数据。5月末,社会融资存量329.19万亿元,同比增长10.5%(增速比上月提高0.3个百分点)。5月份,社会福利增加2.79万亿元,同比多增8399亿元。5月末,M2同比增长11.1%,增速环比提高0.6个百分点;M1同比增长4.6%,增速环比下降0.5个百分点。

从表内融资来看,5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82万亿元,同比多增3906亿元,外币贷款减少240亿元。信贷总量增长超预期,但从结构上看,主要是企业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拉动,反映出信贷有效需求仍然较弱,但融资需求较4月份有所改善。

从表外融资来看,5月委托贷款下降132亿元,信托贷款下降619亿元,下降幅度同比下降,主要是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总体来看,对于非标融资的监管政策依然严格,但资管新规的整顿已经结束。预计2022年整体表外融资压降将低于2021年。

社会福利同比增长超过预期。

5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8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900亿元,其中票据融资规模增加5591亿元,反映信贷有效需求不足。

公司贷款增加1.53万亿元,同比多增729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642亿元,同比多增3286亿元,延续了2021年12月以来同比改善的态势。票据融资增加7129亿元,同比多增5591亿元,呈现触底反弹现象。中长期贷款增加5551亿元,同比少增799亿元。表面看,企业实际融资需求依然疲软,但同比降幅较4月明显收窄。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各地加快复工复产,稳增长政策落实力度进一步加大,已出台的政策措施加快落实。企业部门的贷款需求有望逐步恢复。

5月份社会福利增加2.79万亿元,同比多增8399亿元,均高于市场预期。5月末,社会融资存量同比增长10.5%,同比增速比上月提高0.3个百分点。

信贷回暖和国债融资叠加继续发力,对社会融资同比增量贡献最大的是人民币贷款(增加3936亿元)和国债融资(增加3881亿元),占社会融资同比增量的93%。较4月同期分别减少9224亿元和增加173亿元,5月份改善相当明显。

5月中下旬以来,复工复产加快,工业经济企稳迹象明显。5月份企业贷款同比多增7291亿元,比4月份多增905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票据融资和中长期贷款分别增加3286亿元、5591亿元和977亿元。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之和较4月增加6241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976亿元。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增长较多,中长期贷款实现恢复性增长。

5月份居民贷款新增2888亿元,单月同比多增3344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4亿元。这主要得益于5月下旬疫情释放缓慢,线下消费场景逐渐恢复。在叠加年,电子商务促销活动开始,预计消费者的需求

5月份,国债继续发力,单月增加1.06万亿元,同比多增3881亿元。国债发力的背后,是积极财政政策有效性的不断提升。5月份新增专项国债发行6320亿元,较4月份多发行5000多亿元,加速明显。5月底,国务院发文要求2022年新增专项债券6月底前基本发行完毕,8月底前基本使用完毕。预计6月份国债仍将是社会整合的重要力量。

5月社融和信贷表现超预期,反映疫情接近尾声,实体复苏与政策产生共鸣。稳增长、宽信贷政策,银行基本面有望修复。

信贷结构恢复不佳

5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1%,增速环比提高0.1个百分点。5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89万亿元,同比多增3920亿元,反映出积极的货币信贷政策初见成效,疫情好转后信贷需求正在逐步恢复。虽然信贷总量有所改善,但结构性复苏仍然不佳。

居民贷款总额同比增幅不大,短期贷款略有回升,中长期贷款依然疲软。5月份住户贷款增加2888亿元,同比少增3344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840亿元,同比多增34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047亿元,同比少增3379亿元,降幅较4月收窄。5月份疫情影响减弱,消费政策密集出台促进居民消费和短期贷款需求修复。但中长期贷款依然疲软,反映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疫情反复关闸,居民就业和收入不确定性较大,杠杆不足。目前各地房地产宽松政策频出,但居民住房潜在需求深受经济、疫情、收入等因素影响,房地产销售复苏依然缓慢。居民房贷需求的恢复还有待观察。

企业贷款总额同比增加,中长期贷款占比较低,但同比降幅收窄。5月份,企业贷款增加1.53万亿元,同比多增7291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5551亿元,同比少增977亿元,降幅比4月份有所收窄。短期贷款增加2642亿元,同比多增3286亿元;票据融资增加7129亿元,同比多增5591亿元;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增加461亿元,同比少增163亿元。

5月份,企业生产经营逐步恢复,财政政策

积极发力,带动实体融资需求回升;同时,货币政策配合发力,降低融资成本、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共同推动5月企业信贷总量回升。但企业投资预期仍偏弱,中长期贷款恢复较慢。预计稳增长政策仍待进一步发力,引导银行支持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和企业。企业中长期融资需求回暖尚待观察。

5月M2增速回升、M1增速回落,M2-M1剪刀差走阔,存款定期化趋势延续。5月末M2同比增11%,增速环比提升0.6个百分点;M1同比增4.6%,增速环比下降0.5个百分点。M2-M1剪刀差走阔,或与居民预防性储蓄较高,企业预期偏弱、倾向于将活期存款转为定期和金融投资,以及产销售恢复缓慢有关。5月人民币存款新增3.04万亿元,同比多增4750亿元。其中,住户存款新增7393亿元,同比多增6321亿元;企业存款新增1.1万亿元,同比多增1.24万亿元。财政性存款新增5592亿元,同比少增3665亿元,反映5月财政支出进度加快以及减税降费政策在逐步贯彻落实。

天风证券认为,在国内疫情缓和、复工复产推进,以及各项稳增长政策的共同作用下,5月社融总量如期回升,释放积极信号。但信贷结构恢复欠佳,企业和居民中长贷同比继续收缩(降幅有所收窄),反映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恢复偏慢。预计稳增长政策将继续发力,推动信贷需求逐步回暖。下半年银行有望实现提量稳价、资产质量将延续良好态势,全年盈利增速有望保持稳健。

考虑到区域信贷需求、各行客户基础、存量资产质量的较大差异,预计下半年经济活跃的优质区域信贷需求将率先反弹,对应的区域银行信贷将维持较高景气度,以量补价更加通畅。

政策驱动力明显加大

5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1.89万亿元,同比多增3920亿元,基本符合我们同比多增的判断,但明显高于市场预期。根据Wind一致性预期,5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均值不到1.4万亿元,且大部分机构预期信贷是同比少增的。

为什么在4月份信贷社融出现大幅下挫的情况下,5月份却能够迅速反弹,且实现近4000亿元同比多增,这背后的推动因素是什么?光大证券(港股06178)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5·23”货币信贷形势分析会奠定了后续信贷增长基调。5月23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召集24家主要金融机构召开货币信贷形势分析会,要求金融系统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同时,对政策性银行、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以及城商行信贷应从哪些领域发力,均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是历次货币信贷形势分析会的首次。另一方面,人民银行还召开全系统货币信贷形势分析会,部署落实稳定信贷增长工作举措,要求加大对地方法人银行的指导力度。整体来看,尽管2022年1-4月份央行均强调金融机构需要加大信贷投放,但本次会议的政策驱动力度要明显高于过往,将完成狭义信贷目标的意义予以拔高,进一步传导和压实责任。

第二,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大行再度发挥信贷“头雁效应”。4月份信贷出现大幅下挫,主要是受到上海地区疫情和静态管控的影响,加之前期央行反复窗口指导下已造成银行项目储备出现“寅吃卯粮”现象,国有大行在4月份信贷明显减弱,且出现了同比少增。5月份以来,长三角地区有序恢复正常状态,加之一些重大项目清单加速落地,有助于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大行项目储备的边际恢复。基于此我们判断:1.政策性银行信贷同比多增幅度相对更大,是5月份对公中长期贷款回暖的主要贡献源。2.国有大行总量上同比多增,但结构依然不佳,票据融资占比较高。3.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农商行信贷投放呈现一定冷热不均态势。

第三,为实现稳信贷目标,银行“应投尽投”。“5·23”货币信贷形势分析会召开之后,各家银行高度重视,均召开了信贷专题会议,“总分支”层层传导,设定目标,将实现同比多增作为5月份信贷投放的工作重点,要求“应投尽投”。然而,在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依然疲弱的情况下,银行依然需要通过对公短贷、票据转贴、法人透支、福费廷等方式实现冲量,全月信贷节奏延续了“前低后高”特点,甚至部分银行通过大幅下调贷款利率,延迟贷款早偿等方式稳定信贷数据。可以看到,5月下旬,票据转贴在经历零利率行情之后于月末出现“翘尾”,这一现象的背后,可能是部分银行信贷冲量力度偏大且超出了央行狭义信贷要求,在月末时点通过抛售票据腾挪额度,在零利率时点票据的“高抛低吸”,也存在较大的套利空间。

5月份对公中长期贷款新增5551亿元,同比少增977亿元,幅度较4月份明显改善。根据光大证券的预计,5月份对公中长期贷款的回暖,主要源自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大行项目类贷款的发力。特别是对于政策性银行而言,考虑到2021年5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同比少增,2022年为发挥逆周期调节和稳信贷的职能,5月份同比多增概率较大。

在国务院提出的6方面33项措施中,调增了2022年政策性银行信贷额度8000亿元,这些资源将在2022年稳定信贷、优化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

回溯过往几年政策性银行的贷款投放情况,2020年疫情时期信贷增长较快,新增人民币贷款近2万亿元;2021年疫情逐渐平复,全年新增约1.6万亿元。假定2022年央行对政策性银行设定的狭义信贷目标与2021年基本相当,那么新增的8000亿元贷款额度占全年比重约50%,即2022年政策性银行新增人民币贷款有望提升至2.4万亿元以上,明显高于2020年和2021年的水平,且6-12月份信贷投放节奏将有所加快,对于实现全年信贷同比多增以及对公中长期贷款改善将起到重要作用。

在三大政策性银行中,国开行体量相对更大,信贷资金主要投向为棚改、交运、电力和水利等行业,合计占比近60%。对于8000亿元的新增额度,预计将主要投向水利、交运、能源保供等项目,棚改领域大规模“撒网”可能性并不大。

在调增8000亿元信贷额度的情况下,考虑到PSL近年来余额稳步下降,加之债券利率处于低位水平,预计政策性银行将主要通过发债来补充负债资金。2020-2021年,政策性银行贷款与债券的配比均维持在80%的水平,即预计2022年政金债净融资规模约3万亿元,较2021年多增1万亿元,这可能会对利率债供给市场形成一定的扰动。

信贷结构失衡问题值得重视

这种短期与长期、零售与对公贷款配比的失衡,主要反映三方面的问题:

第一,月末冲量力度较大,信贷久期明显缩短。银行为实现稳信贷目标,在临近月末时点大量通过对公短贷和票据转贴等方式进行冲量,造成信贷规模的虚增。这些对公短贷往往是月末投放,跨月到期,使得银行整体对公贷款久期明显缩短,加剧贷款定价下行压力。而对公中长期贷款除政策性银行支持的大基建领域外,商业银行投放力度较为不足。

第二,银行大幅降价刺激消费类贷款投放。5月份零售贷款结构中,中长期贷款景气度依然较弱,新增规模1047亿元,同比少增3379亿元,预计其中个人经营性贷款景气度较高,但按揭贷款增长较弱。尽管在疫情影响下,居民财富和收入增长明显放缓,但短期贷款新增1840亿元,依然实现同比基本持平,一定程度上与银行通过定价端大幅优惠加强对消费类贷款营销力度有关。

第三,信贷供需矛盾依然突出。为实现稳信贷目标,5月份银行要求各分支机构“应投尽投”,在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疲软情况下,信贷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必然会导致定价端承压。

总体来看,尽管5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实现了同比多增,但结构层面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信贷投放短久期化明显,“应投尽投”下通过价格手段的营销力度加大,都会导致贷款利率出现大幅下行。

市场低估新增社融的主要原因,在于对未贴现票据预测过度悲观,6月份社融有望出现更大幅度“同比多增”。

5月份新增社融2.79万亿元,同比多增8399亿元,同样符合我们2.7万亿-2.9万亿元的判断,而Wind的一致性预期为2.37万亿元。

造成市场预期出现偏差的主要原因,在于对未贴现票据过度悲观。市场认为,5月份票据出现了零利率行情,那么票据融资高增一定会对存量票源形成较大消耗,这会造成未贴现票据出现深度负增长,进而拖累社融数据。

在具体的测算上,市场大体的逻辑可能是:5月份承兑发生额为2.5万亿元,同比多增6167亿元,票据贴现发生额2万亿元,同比多增7800亿元,票据贴现承兑比约80%,较4月份提升1-2个百分点。也就是说,票据贴现发生额的同比多增规模要较承兑发生额提高了将近1700亿元。由于4月份未贴现票据新增-2557亿元,于是市场便在-2557亿元基础上额外扣减了1700亿元,即判断5月份未贴现票据新增规模可能维持在-4000亿元至-5000亿元的水平。而最终的实际值仅为-1068亿元,这样一来便形成了约4000亿元的误差。

上述测算的问题出现在哪呢,主要是没有考虑票据到期量。对于票据资产而言,期限都是1年期以内,且主流期限以1个月和1年为主,即2022年5月份到期的票据,理论上应该是2021年5月-2022年4月所开的票。而2021年4月和5月份票据承兑发生额分别为1.97万亿元和1.88万亿元,相差约1000亿元,尽管我们无法精确地得到票据到期的具体节奏和规模,但由此可以粗略判断,5月份的票据到期规模可能要低于4月份的水平,这对于存量票源形成了一定“保护”。

总结来看,在社融的分项结构中,可预测性最差的科目有两个:一是表内融资,该数据与央行口径贷款的区别在于不含非银和境外人民币贷款。二是未贴现票据,仅仅依靠承兑和贴现发生额数据,是无法精确预测存量票源消耗的。

预期稳定性有待观察

5月份社融增速为10.5%,M2增速为11.1%,即M2-社融增速差为0.6%,较4月份提升0.3个百分点,且2022年4-5月份M2-社融增速差水平已创2016年以来新高。社融反映的是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而M2反映的是货币增长情况,两者的增速差衡量了资金供需的匹配度。若增速差出现倒挂,则意味着货币供给过剩,而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相对偏软。

可以看到,2022年4-5月份社融与M2增速差的倒挂,主要在于受疫情和静态管控等因素影响,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低迷,银行信贷投放普遍面临“资产荒”压力,微观经济主体的贮藏性货币需求提升,使得资金淤积在银行体系形成“堰塞湖”。

从6月份情况来看,近期短端资金利率和NCD利率有小幅抬升之势,特别是国有大行对于NCD的量价诉求相对较高,但考虑到3-5月份银行NSFR安全边际已有所提升,存贷款增长的匹配性依然均衡,预计NCD净融资规模不会显著放量,利率或小幅上行但空间有限。但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稳增长预期的再度确认与强化,结构性流动性短缺框架将进一步恢复,三季度信用利差、期限利差将相继进入慢修复进程,届时杠杆策略空间将有所压缩,6月可能是过渡期。

5月份M2同比增速为11.1%,较4月末提升0.6个百分点。M2增速的环比回暖,主要与信贷投放发力、非标融资压降节奏持续放缓以及缴税力度减弱造成财政存款少增有关。5月份M1同比增长4.6%,增速较4月末下滑0.5个百分点,M2与M1增速差扩大至6.5%,较4月份提升1.1个百分点。

更为重要的是,5月份准货币增量(M2-M1)为1.83万亿元,同比多增约1.63万亿元,1-5月份准货币增量为14.6万亿元,同比多增约4.9万亿元,较2020年1-5月份多增约3.8万亿元。这反映出在疫情的影响下,人员、物流、交通运输受阻,货币流通速度放缓,货币贮藏性需求提升,交易性需求下降,导致银行负债定期化现象较为严重,且5月份以来,货币流通速度有进一步下降之势。

信贷供需矛盾加大情况下,新发放各项贷款利率已出现大幅下行,特别是对于对公短贷而言,在“应投尽投”原则下,银行为稳定信贷增长,通过大幅降价营销贷款。在此过程中,不排除部分优质企业将获得的廉价低利率贷款资金用于购买银行结构性存款和人民币理财,导致资金出现空转和套利。

居民存款增加约7400亿元,1-5月增7.8万亿元,比年同期多增2.6万亿元,其中新增部分主要是居民定期。对应贷款数据看,居民加杠杆意愿不足,除去个人经营贷外,预估以住房按揭为代表的居民中长期贷款5月仍然在“0增长”附近,零售短期贷款消费类信贷略有增加。定期存款增加、中长期贷款增长乏力,反映出居民的保守行为还没有扭转,对未来预期的不稳定性还需要改变。

本文源自证券市场周刊

相关问答:表外融资是什么意思? 资产负债表外融资(Off-Balance-Sheet Financing),简称表外融资,是指不需列入资产负债表的融资方式,即该项融资既不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表现为某项资产的增加,也不在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方表现为负债的增加。

表外融资的主要方式

1.长期租赁。租赁是一种传统的、现在仍然流行的表外融资方法。根据所体现的经济实质不同,租赁分为经营性租赁与融资性租赁两类。现行会计准则只要求资产负债表对融资性租赁的资产与负债予以反映,对于承租人而言,如果一项租赁业务满足以下四项条件,即为融资性租赁,否则即为经营性租赁:(1)出租人在租赁期满时将资产所有权转移给承租人;(2)承租人享有廉价购买选择权;(3)租赁期为资产使用年限的大部分(如75%以上);(4)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偿付款的现值不小于资产公允市价的绝大部分(如90%以上)。然而在事实上,基于前述的种种原因,承租人往往会想方设法地(有时以放弃一些利益为代价)和出租人缔结租赁协议,例如:会将租赁期规定得稍短于准则限定的年限,使得尽管从经济实质上考虑,与租赁资产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利益已基本转让给承租人,但是承租人仍可作为经营性租赁处理。

2.合资经营。近十几年来在美国出现了不少为满足大型建设及经营项目的资金需要而进行的表外融资方法,其中常见的是合资经营。具体而言,若某企业持有其他企业相当数量、但未达到控股程度的所有者权益,后者被称为未合并企业(Unconsolidated Entities),由于该企业并不控制未合并企业,因此只须将长期投资作为一项资产予以确认,而不必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未合并企业的债务。有些企业在未合并企业中安排投资结构、从事表外业务,是为了尽可能地获得完全控股的好处,又不至于涉及合并问题。例如:合资经营企业有一种流行的形式,称之为特殊目的主体(special-purpose entity,SPE),《投资者:小心“表外融资”的陷阱》一文中提到的为安然公司服务的马林基金即是此类公司。这种利用法律漏洞的做法引起广泛的争议。

3.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项目融资方式,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初,首先在美国被用于推广住宅按揭融资。到了80年代,这种融资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实行证券化的资产通常包括:住宅按揭、信用卡、汽车贷款、应收帐款、租赁应收款等。其操作方式通常是融资方将某项资产的所有权转让给金融机构,该金融机构再以此项资产的未来收益为保证,在债券市场上以发行债券的方式向投资者进行融资。虽然资产证券化在经济实质上属于一种融资活动,但从法律角度来看,它只是某项资产的转让,所以也不被要求在资产负债表上进行反映。当然,资产证券化的过程非常繁琐,并涉及大量的法律、外汇管理、会计处理等各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在我国实施起来难度较大。

4.创新金融工具,或称衍生金融工具。近几年是创新金融工具大爆炸的时期,这些金融工具主要包括:掉期、掉期化、嵌入期权、复合期权、上限期权、下限期权、上下限期权等。由于环境的变化、竞争的加剧和对于风险进行控制的需要,使得金融工具创新的势头不减,并将持续下去。然而,会计准则的制定并未赶上金融工具创新的步伐,在目前阶段按现行会计准则,运用创新金融工具所产生的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在财务报表中大都不能得到体现,而只是在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因此,运用创新金融工具在某种程度上也能达到表外融资的目的。相关问答:什么是表外融资?

感谢邀请。“表外融资”一词常见于金融数据的统计报告,而事实上,表外融资并不只是金融机构专属。如《财富》杂志所言:“世界500强企业中不使用表外融资的公司是极为少见的”。表外融资是一种隐蔽性极强、投融资信息不对称的融资方式,鉴于目前监管制度的不完善和现行会计准则的漏洞,表外融资给融资需求旺盛的企业提供了一个打“擦边球”的机会,填补了企业表内融资所填不满的资金缺口,成为融资方趋之若鹜的“聚宝盆”。

何谓表外融资?

表外融资中的“表”指的就是资产负债表,那么表外融资实际上就是在资产负债表记录之外的融资。即该项融资行为既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引起资产方的增加,也不会引起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方的增加。从广义上来说,对企业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产生重大影响的一切不纳入资产负债表的融资行为,都属于表外融资。

为什么企业会选择表外融资?

对于企业而言,表外融资的动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企业财务状况

企业通过表外融资,甚至将表内融资转移到表外,将优化企业的财务状况,使资产负债表的质量得到明显改观,使其对潜在投资者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2.扩大企业经营成果

表外融资筹措的资金以及形成的资产并不在资产负债表内直接反映,而其所形成的费用及所取得的经营成果却在损益表中反映出来,扩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果。

3.规避借款限制

企业的债权人为了保护自身权益,往往通过对企业添加债务规定了种种限制,如规定不得突破某一负债权益比率。企业为在上述限制范围内扩大财务杠杆,便会寻求在资产负债表之外的融资方式,在满足自身资金需求的同时,规避了借款限制。

4.避免账面价值的损失

公司购进的资产被记在资产负债表下并按期提取折旧,一般而言,使用过的资产的市场价值下降速度要比账面价值下降速度快得多。如果一家公司在资产完全提取折旧之前更新设备,那么该设备账面价值超出再销售价格的部分都必须在交易的当期的财政年度被记为收入的减少,绝大多数财务主管都不愿意这种情况影响当年的收入。这时表外融资就能够起作用,因为资产不会被列在资产负债表上,它们被当作费用处理。特别对于那些贬值速度很快的、价值比较高的资产来说,使用表外融资的经营性租赁是个很好的解决办法。

实现表外融资的具体方式有哪些?

1、直接融资

以不转移资产所有权的特殊借款形式融资。如经营租赁、代销商品、来料加工等经营活动不涉及到资产所有权的转移与流动,会计上无需在财务报表中反映,但资产的使用权的确已转移到融资企业,可以满足企业扩大经营规模、缓解资金不足的需要。

其中经营租赁是一种经典的直接表外融资方法。根据所体现的经济实质不同,租赁分为经营性租赁与融资性租赁两类。现行会计准则只要求资产负债表对融资性租赁的资产与负债予以反映,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第六条的规定,符合下列一项或数项标准的,应当认定为融资租赁,否则即为经营性租赁:

(一)在租赁期届满时,租赁资产的所有权转移给承租人。

(二)承租人有购买租赁资产的选择权,所订立的购买价款预计将远低于行使选择权时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因而在租赁开始日就可以合理确定承租人将会行使这种选择权。

(三)即使资产的所有权不转移,但租赁期占租赁资产使用寿命的大部分。

(四)承租人在租赁开始日的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出租人在租赁开始日的最低租赁收款额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

(五)租赁资产性质特殊,如果不作较大改造,只有承租人才能使用。

在现实中,承租人往往会想方设法地(有时以放弃一些利益为代价)和出租人缔结特殊租赁条款以规避上述会计准则中关于融资租赁的门槛,例如:会将租赁期规定得稍短于准则限定的年限,使得尽管从经济实质上考虑,与租赁资产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利益已基本转让给承租人,即实际上是融资租赁的协议,但是承租人仍可将其作为经营性租赁处理,从而达到表外融资的目的。

2、间接融资

这是由另一企业代替本企业的负债的融资方式。最常见的是建立附属公司或子公司,并投资于附属公司或子公司,或由附属公司、子公司的负债代替母公司负债。

合资经营的方式也很常见。具体而言,若某企业持有其他企业相当数量、但未达到控股程度的所有者权益,后者被称为未合并企业,由于该企业并不控制未合并企业,因此只须将长期投资作为一项资产予以确认,而不必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未合并企业的债务。企业在未合并企业中安排投资结构、从事表外业务,规避了报表合并的问题,从而实现表外融资。

还有一种流行的形式叫特殊目的实体(SPV),即一个企业作为发起人成立一个新企业,后者被称为特殊目的实体,其经营活动基本上是为了服务于发起人的利益而进行的。一般而言,如果一个公司能够控制另一个实体财务利益(通常指持有对方50%以上有投票权的股权),那么该实体就应该列入公司的合并范围,而对于SPV,相关的会计规定比较特殊,只要独立于发起人的第三方拥有SPV3%以上的权益资本,就成为SPV名义上的所有者,而发起公司即使投入剩余97%的权益资本,对SPV仍然可以适用表外处理。公司与SPV虽然并不合并报表,但之间一般存在协议控制或其他特殊安排。通常,SPV的负债相当高,所有者权益尽可能的低,发起人尽管在其中只拥有很小甚至没有所有者权益,但承担着所有的风险。

判断SPV手段是否构成表外融资,关键在于企业将资产通过协议转让给SPV后是否仍然继续涉入资产。会计上将继续保持与资产相关的风险与收益的权利叫做“继续涉入”。如果企业将资产通过协议转让给SPV,但却继续涉入资产,那这种SPV手段就属于表外融资。譬如安然公司将一些垃圾资产出售给了SPV公司,融到一笔资金,又继续涉入该资产。安然公司在SPV中不占有控制权益,于是不合并报表,利用SPV获得的融资不反映在安然的报表中。但是由于继续涉入的问题,垃圾资产的风险其实仍然保留在安然公司。安然大量利用这样的方法隐藏自己的垃圾资产,让看上去好看的报表实质上很脆弱。结果垃圾资产一爆发,就对安然自己的报表产生了影响,随之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这一事件直接导致了美国会计准则的变更。

3、转移负债

转移负债就是企业将负债从表内转移到表外。这种转移可以通过应收票据贴现、出售有追索权应收账款、签订售后回购协议和资产证券化等实现。

(1)应收票据体现是指企业以未到期应收票据向银行融通资金,银行按票据的应收金额扣除一定期间的贴现利息后,将余额付给企业的筹资行为应收账款抵押借款性质,实质上以应收票据作为抵押的借款。

(2)出售有追索权的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将应收账款出售给第三方(如金融机构、投资公司)以筹集资金,同时赋予购买者在收不回账款时对出售者的追索权,因此从本质上来讲,出售有追索权的应收账款实际上是以应收账款为抵押的借款,与应收账款贴现性质类似,并不是真正的出售。

(3)售后回购是指卖方在销售商品的同时,与买方签订合同,规定日后按照合同条款购回商品,售后回购在本质上属于一种抵押贷款,出售方以出售产品的形式使得购买方以拥有所有权的形式获得出售方资产的质押权。也就是说售后回购是假销售、真融资,但却不在资产负债表中披露,从而实现表外融资。

(4)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进而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出售和流通的证券的过程。其操作方式通常是融资方将某项资产的所有权转让给金融机构,该金融机构再以此项资产的未来收益为保证,在债券市场上以发行债券的方式向投资者进行融资。虽然资产证券化在经济实质上属于一种融资活动,但从法律角度来看,它只是某项资产的转让,所以也不被要求在资产负债表上进行反映。当然,资产证券化的过程非常繁琐,并涉及大量的法律、外汇管理、会计处理等各方面的问题。实行证券化的资产通常包括:住宅按揭、信用卡、汽车贷款、应收帐款、租赁应收款等。

4、创新金融工具

或称衍生金融工具。近几年是创新金融工具大爆炸的时期,这些金融工具主要包括:期货合约、期权合约、远期合同、互换合同等。由于环境的变化、竞争的加剧和对于风险进行控制的需要,使得金融工具创新的势头不减,并将持续下去。然而,会计准则的制定并未赶上金融工具创新的步伐,按现行会计准则,运用创新金融工具所产生的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在财务报表中大都不能得到体现,而只是在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

表外融资应适当、合理运用

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企业进行表外融资是可行的,表外融资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活动的推进都有一定的影响,企业如果懂得合理地运用表外融资技巧,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带来好处。但是,作为一种积极、灵活的融资渠道,表外融资也可能存在欺骗公众、威胁企业所有者及债权人利益的风险,美国“安然事件”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因此,监管机构很可能会出于对维护国家市场经济的公平性和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的考虑,认为表外融资行为掩盖了企业的重要财务信息,很可能误导信息使用者,从而要求会计准则制订机构修改会计准则,确认必须基于经济实质重于法律形式这一会计原则,按其经济实质处理一项交易,减少表外融资项目,尽可能地将其纳入资产负债表。另外,表外融资所引起的资产和负债不在资产资产负债表中列示,可能严重影响相关利益者的决策,导致不必要的损失,因此根据充分揭示原则,这些融资活动所引起的约定义务和或有负债应该在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严格的财务报表揭示,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表外融资对报表信息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影响,有利于企业不同利益主体对报表的使用。

企业本身要积极并且谨慎地探索表外融资的利弊,通过科学的分析方法与合理的决策程序,适当的运用表外融资,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同时,要重视法律法规的作用,合理规范表外融资的会计处理,坚持谨慎性原则,尽量通过表内化来提高企业信息披露的透明度,维护市场的稳健发展。

希望能帮助到你。

赞(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理财,财富从此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