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对于低调的微众银行,尤其是B端低调的微贷来说,是不同寻常的。有意思的是,在微众银行刚刚发布的年报《行长致辞》中,小微产业贷款被重点提及,享受了“高光时刻”。
这是什么产品?为什么更擅长C端运营的微众银行要给一款B端产品打广告?这是否意味着微众银行的经营策略和架构有所调整?
利率真的像宣称的那么低吗?
微贷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产品?微众银行总裁李南青表示,微众银行在消费信贷领域积累了一定资源和经验的基础上,于2017年底正式推出了国内首个面向小微企业的线上、纯信用流动资金贷款产品“微众产业贷”。
“微业贷”的招牌是低利率,最低日利率0.01%;门槛低,无抵押质押均可申请;额度高、周期长,最高可达300万元,最长还款期可达36期。它的贷款利息是按照实际贷款天数计算的,而在业内,这种产品形式与电商银行推出的“电商贷”如出一辙,但这个利率真的有那么低吗?
事实上,根据年报,微众银行已经实施了降价。去年新增贷款平均利率下降近1个百分点,其中小微企业下降超过2个百分点。但这也使该行的资产回报率从2017年的2.17%降至2018年的1.64%。
还是邀请申请?连业界都很困惑。
既然小微企业法务人才是微业贷的主要客户群体,那么微业贷如何获客呢?是否与其前身“微贷”一样采用“白名单邀请制”?
既然无法从微众银行了解使用申请系统的原因,那么其他民营银行在做小微贷款时又是采用什么样的获客方式呢?在民营银行中,阿里的电商银行是发展小微金融业务的“代表”,经典的微贷产品就是电商贷。那么,互相竞争的网商是用邀请制还是申请制呢?
有意思的是,从官方介绍到客服解释,电商贷款的模式似乎是邀请制,但电商银行坚称是申请制。
联合贷款还是非联合贷款?关键看尺度
从进一步分析,现有规模可能是微众银行决定采用非联贷模式的根本原因。薛洪言指出,联合贷款要求两家持牌机构出资,分担风险和利益。规模小的时候,引入合作机构会增加业务的复杂程度,摊薄利润,意义不大。
观察
微业贷能否迎来“高光时刻”?
“微业贷”上线一年半,但业绩尚未在财报中展现。不过,微众银行董事长顾敏在2018年财报中提到,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取得重大突破,客户满意度、管理贷款规模、信贷业绩远超预期,业务模式基本建立。
一组微银行官方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微贷款服务的微企业只有34万家,户均授信额是传统银行微贷款的10%。从单个数据来看,目前微众银行和电商银行在小微金融业务上存在较大差距:截至2018年末,电商银行服务小微企业和经营者1227万人,同比增长114.89%。
微众银行公司金融负责人Public在谈到2019年小微产业贷款的发展目标时曾表示,最大的目标是在巩固现有业务的前提下,大规模拓展服务的对象、数量和范围。同时提高服务效率,优化客户体验。
那么随着规模的增大,微业贷有没有可能向联贷的模式转变呢?在这方面,根据薛洪言的分析,不排除这种可能性。银行的资本要求在规模升级时会提高,负债端能否跟上是关键。
2018年财报显示,微众银行存款余额猛增28倍,负债总额猛增183.62%,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也由2017年的净流出36.79亿元变为2018年的净流入462.61亿元。无独有偶,网商银行吸收存款的负债也增长了70.77%,从251.68亿元增长到429.79亿元,但相比之下非常有限。
但市场仍然担心,得益于吸储神器的智能存款产品,私人银行的存款流入已经达到顶峰。监管曾经约谈相关银行和第三方平台,民营银行已经进行了相关产品的额度销售甚至线下处理。如今微众银行智能存款产品再次上线,但利率大幅降低,质疑微众银行2019年负债端增长,小微企业贷款能否维持非联贷模式,保持低利率。
无论如何,在“最赚钱的民营银行”的光环下,小额信贷的发展不能不让人充满期待。微贷走在前列,微众银行也可能在小微金融有一个亮眼的时刻?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