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惠保上线后仅仅两个多月,理赔就已经破了亿,意料之中,但也是意料之外。
先解释一下沪惠保是什么?
跟北京京惠保,广州穗岁康,湖北城惠保一样,属于仅当地参保居民才可购买的政策性惠民保。但在普及程度上,沪惠保更是所有惠民保里面的佼佼者,仅上线两个月,参保人数就创下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首年参保人数新纪录,参保率高达37.4%。相当于近3个上海基本医保参保人中,就有1人投保了沪惠保。
如此低的门槛,如此辉煌的成绩,带来的理赔数据也是相当的惊人。
承保仅两个月,就有2.78万人理赔了1.35亿
分析了一下上海沪惠保公布的过去两个月的理赔数据,给大家分享一下我认为比较出乎意料的几点:
1)承保739万人,两个月内理赔人数2.78万人,也就意味着每266个参保的人里面,就有一个人产生理赔。
2)承保金额近8.5亿(739万人每人每年115),两个月内理赔了1.35亿,如果把这个理赔率作为平均发展速度算,那么一年之后赔付将达到8.1亿,接近保费,这就意味着,赔穿的概率非常大。
3)18-65岁,理赔占比55%,出险概率比66岁以上的人,还要高出差不多30%,而作为家庭责任最重的年龄段,30-59岁的理赔概率也去到33%,按照沪惠保不限年龄,不限职业,不限身体健康均可投保,但高免赔的属性,年轻那批还有这样大的一个赔付概率,这就意味着,疾病风险离我们其实并不远。
4)平均每100个理赔的人里面,就有17个人是属于既往症理赔人群,而既往症基本上是免责于普通的商业医疗险的,并且大概率在投保的时候就已经过不了核保,买不进去,从17%这个概率上看,趁身体健康的时候投保医疗险,其实是非常实用的。
5)2.78万人一共理赔了1.35亿,人均理赔金额只有4856.1块钱,按照沪惠保2万免赔,并且高报销限制的特点,这个金额对患者的帮助始终比较有限。
从这几个数据,我们能看到沪惠保背后的政策性惠民保的属性,但是也能看到它明显的局限性。
沪惠保为什么会受欢迎?
除了它能赔付既往症,能报销特药,质子重离子等特点,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普惠。
投保门槛超低,不限年龄,不限职业,甚至不限身体健康,癌症患者也可投,理赔上还没有既往症和等待期的限制,以前有的疾病,投保后发生了也可以获得一定赔付,每人每年保费只要115元,80岁的人买也一样的价格。
对于已有大病,或者大病风险比较高的群体来说,惠民保明摆着就是送钱送温暖了。
但既然已经这么普惠了,再怎么送钱送温暖,也总不能太亏钱吧,所以惠民保在产品设计上的属性,也决定了“占便宜”的人群,只能是少数人,并且这些人能占的“便宜”,也非常的有限。
沪惠保局限性
1)首先,从它的保障责任上面,就已经看出来,它跟我们一般接触的商业医疗险还是有差别的。
跟一般百万医疗不同,沪惠保仅承保有医保的人,没买社保,生病后没有医保报销,沪惠保也不能报销。
而在报销上,减去医保报销额后,医保范围内的自付比例,依然还是自己承担。
医保范围外的住院费,能报销的也仅限三项,药品费,手术材料费,和检查检验费,并且每项都有各自报销额和报销次数的限制。
符合报销范围内的,也要扣掉2万免赔额,2万以上的,才能按照比例去进行报销,一个个限制到最后报销下来的,就非常有限了。
2)其次,过高的赔付门槛,也就导致了真正理赔金额和真正自己承担的金额,相差很大
分享一下沪惠保理赔过的两单真实案例:
1,61岁的曹女士因患帕金森病住院手术。手术发生自费费用21.52万元,经审核扣除免赔额2万。按保单约定的非既往症人群报销70%后。赔付13.66万元。
2,于小姐的父亲患有脑肿瘤,申请互惠宝特定高额药品报销,自费金额13.3万,经审核扣除免赔额2万。按保单约定的既往症人群报销30%后。赔付3.99万元。
可以看出来,不管是既往症理赔还是非既往症理赔,真正赔付的占总的自费金额也就60%不到,患者自己还要承担50%甚至70%的医疗费用,而这还是医疗费过了十万的理赔案例,如果自费不过十万,真正赔付下来的占比会更少。
3)就这么多的限制,按照它目前的理赔量和保费的占比看,还是接近赔穿,这也反应了沪惠保的一个可持续性的问题。
虽然从初衷上看,沪惠保意在普及,而不在盈利。
并且承保方也是前所未有的高达9家知名公司联合承保,但在当时的沪惠保在条款上面,关于续保是没有做任何说明的,在答疑环节上面,官方也只给出这么一个答案:
可见可持续性上面,zf和保险公司也都处于一个观望的状态。
通过这次的理赔数据,也不难分析出来,如果遇上了理赔高峰,保险公司相对承担的理赔压力是比较大的。而到时候能采取的风控措施,要不就是大幅度涨价,要不就是直接停售不给续保,我们所熟知的曾经便宜的相互保如今一年涨价100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写在最后
我们之所以选择医疗险,更多的是为了解决看病贵和看病难的问题,而作为一个短期险种,医疗险的稳定性也是同等重要。而政策性惠民保,因为它的普惠性和局限性,就决定了它在解决看病贵和看病难的作用上始终还是非常有限,而且在可持续性上也比其它的一些商业医疗险承担着更大的赔穿的风险。
而如果你想要很好的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我们还是建议,不要单纯依靠惠民保,也要考虑商业医疗险,特别是中高端医疗,因为必要的时候,足额的报销和好的医疗资源,可以救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