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信消费金融老板(深度捷信失速曾经的消费金融老大哥还有机会吗)
一架飞机的失速害死了捷克首富彼得切尔纳,他在中国实际控制的消费金融公司捷信从2020年开始发展“失速”。
捷信消费金融日前发布的年度业绩显示,曾经的消费金融行业“大佬”在2020年出现了较大的业绩下滑。去年仅实现净利润1.36亿元,同比下滑超八成,行业排名也从第二位跌至前五。而且其总资产大幅缩水,比2019年唯一一家破千亿的消费公司跌了近40%。
成立之初,捷信做对了什么?业绩断崖式下滑,捷信做错了什么?捷信在银行和互联网公司重塑的消金行业新格局中还有机会吗?
拿到“早鸟票”的中欧游客落在了后面。
经过观察,他认为这种始于布拉格的借贷和消费模式也可以在中国市场复制。
2010年12月1日,经中国银监会批准,PPF集团全资子公司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开业,成为中国首家外商独资消费金融公司。
首批4家获牌企业中,来自中欧的访客捷信最有实力。
2017年,捷信面向消费金融的线下渠道规模达到顶峰。当时,捷信在全国约有8万名员工,POS网点近24万个,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当时,捷信已经成为消费金融领域净收入和贷款规模最高的公司,无疑是“赔钱的一哥”。
但随着数字化转型和突发疫情,2020年将是捷信消费金融落后的一年。捷信面临着线下渠道流失严重、数字化转型不佳、高层人事动荡等诸多困境。捷信集团实际控制人彼得切尔纳(Peter Chelner)3月27日在美国不幸坠机,为其未来发展蒙上阴影。
捷信集团最近公布的2020年年度业绩成为其近年来的最低业绩。
财报显示,捷信集团2020年收入为31.99亿欧元(约合人民币248.45亿元),较2019年的42.49亿欧元下滑24.7%。同时,今年捷信集团由盈转亏,净亏损5.84亿欧元(约合人民币45.36亿元)。
从贷款规模来看,2020年捷信集团的贷款规模为106.12亿欧元(约合人民币824.19亿元),较2019年下降49.5%。
其中,捷信消费金融在中国市场的贷款金额为576亿元,在中国市场的贷款金额没有2017年同期高。
今年,捷信消费金融实现营收112.32亿元,净利润1.36亿元。虽然没有像外界预测的那样亏损,但净利润却出现了断崖式下跌,同比跌幅超过80%。
相比之下,作为招行和联通的“后起之秀”,招联消费金融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128.16亿元,同比增长19.3%;净利润16.63亿元,同比增长13.4%,连续两年位居行业第一。
渐渐消失的线下,后知后觉的线上。
“从红西装时代开始,我们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城市到乡镇,构建了全国五级销售市场网络。只要有手机、摩托车、家电卖,我们就存在。我们曾经打败过白前,也就是戴菲,但这次我们输给了自己,输给了这个时代。”办完离职手续,一位曾经就职于捷信消费金融的资深员工表达了这样的感受。
在中国消费金融市场的“蓝海”时期,捷信借助“土地为王”、“人群战术”等大量线下客户实现了快速增长。
拿到“早鸟票”的捷信消费金融在中国市场延续了其在欧洲的营销策略,以线上线下POS网点为主,安排店内销售人员在手机门店、电动车、摩托车销售网点现场为客户办理消费贷款分期业务。
然而,自2016年以来,未经许可的“野生”共同基金公司,其业务是“现金贷”和“在线小贷”,大大加快了中国消费金融的在线趋势,同时竞争激烈
行业竞争加剧,导致线下获客成本快速上升,很多线下消费金融平台坚决放弃线下渠道。
捷信的反应速度明显比同行慢了一拍,曾经引以为傲的线下布局也成了累赘。虽然2018年也开始收缩线下,但线上转型计划晚了三年。
2019年以来,捷信消费金融再次大规模裁员,近九成员工离职。目前全国只剩下1万人左右,线下渠道全面萎缩。几万个地推人员管理维护的几十万个POS贷款模型,正在逐渐消失。
另一位接近捷信消费金融的贷款中介人士告诉界面新闻,捷信在中国布局十多年的五级市场销售网络已近解散,基层销售人员约90%被裁。甚至有的城市只剩下2-3个销售人员,用来维护医美、教育贷领域的关键资源。
然而,其线上发展的步伐未能赶上线下渠道的速度。
直到2020年2月,捷信消费金融才正式发布“2020-2023战略”,宣布将加快全面转型步伐,打造“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创新消费模式。
目前,虽然捷信的消费者仍然可以前往捷信的合作经销商门店,但他们需要通过捷信的自助合作模式3354 ALDI.0下单,从而进行在线交易。
捷信消费金融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捷信推出的线下ALDI.0客户自助服务模式已推广至全国约14万家商户。相比2017年24万POS点的峰值,线下渠道覆盖下降超过40%。
除了线上发展的失败,捷信在金在中的市场融资也因为纯外资背景而相当曲折。
2017年,捷信消费金融公布的融资结构显示,由于缺乏银行背景股东,捷信当年发放的524亿元消费贷款中,信托融资占总融资额的80%以上,其次是银行融资,融资成本居高不下。
直到20
19年7月,捷信消金母公司捷信集团向香港联交所提交招股说明书,计划将在2019年完成上市,募资超过10亿美元。
捷信集团表示,由于一系列不可预见的挑战影响了全球宏观经济环境,捷信集团决定不再推进上市进程,公司资本充足,目前不需要通过上市来保持在各地市场的业务增长,捷信集团认为在此阶段上市并不符合最佳利益,所以决定不再推进上市进程,未来将通过债务和股权融资进一步支持业务的扩张。
实际上,放弃上市融资的捷信集团并非真正“不缺钱”。至今,捷信集团高层对这次“无疾而终”的上市计划的真正原因讳莫如深。
4月20日,捷信消费金融公布的数据显示,总发行规模为18亿人民币的债券项目中,依然需要承受超过6%以上的融资成本。截至2021年4月,捷信已在中国成功发行19期共计约466亿元资产证券化产品,是中国发行ABS产品最多的消金公司之一。
艰难转身还有机会吗?
虽在中国市场深耕已超十年,但外资基因却依然深刻烙印在捷信消费金融体内。
最近当面临裁员风波、业绩陨落等一系列负面事件后,捷信消费金融的高层才开始频繁发声。
在今年4月的一封公开信中,捷信消费金融的CEO Ondrej Frydrych 表示,捷信2020年财报显示实现了盈利,并将在2021年第一季度继续保持盈利。捷信没有停止与零售商合作伙伴的合作,而是从线下转向了线上渠道。
针对近期的架构调整优化,Ondrej Frydrych称,这是公司业务转型的一部分,公司始终与员工保持开诚布公的沟通,并试图努力与每一位受影响的员工对话,公司还愿意多承担40%的成本,为员工提高高于法定标准的赔偿。但令人遗憾的是,长沙地区一些员工在少数个体组织下,通过阻断其他员工与公司的沟通,推动事态升级。目前,捷信正在与当地政府协作解决这一问题。
在捷信消费金融艰难转身之时,近年来,持牌消金赛道的竞争却异常火热。
近期,消费金融行业吸引了不少“非银巨头” 加入。自2019年5月度小满金融成为首家获批入股消金的互联网公司之后,新浪微博、滴滴、小米、蚂蚁集团也纷纷加入消金赛道。
互联网巨头入股消金公司,除了能够带来更多资本之外,这些公司往往自带流量、技术,可以增加消费金融公司的获客渠道,同时通过技术支持为消费金融公司在贷前、贷后方面提供便利,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从消费金融公司的蹒跚起步到如今互联网巨头的加入,消金行业已变得强手如林,银行系和互联网公司背景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正在重塑行业的新格局。在拼资本、拼流量、拼技术、拼速度的“红海”时代,留给捷信消费金融的转型时间,显然已经不多了。
相关问答:2021年捷信正式退出?捷信的官网、APP是正常运营的,捷信旗下的贷款服务也处于正常运营的状况。若是捷信正式退出,那末会经由过程官方的渠道见告用户,请以官方的通知布告为准,不要轻信一些讹传。另外,若是捷信的APP没法使用,那末凡是是体系进级、维护致使的。用户在捷信申请的乞贷,依然必要定时还款,捷信旗下的贷款都是上征信的,只要逾期不还款,那末就会影响小我征信。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于2010年11月10日成立。作为一家全面合规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于2010年底正式在中国开业,其股东为国际领先的消费金融服务提供商捷信集团。捷信致力于为那些无法被传统金融服务所覆盖、尤其是信用记录缺失或很少的群体提供负责任的金融信贷和普惠金融服务,其业务覆盖全国29个省份和直辖市,300余个城市。捷信积极布局智能客服,将智能机器人、质检机器人等人工智能产品广泛应用于多种场景,运营效率得以显著提升。凭借卓越的数据捕捉和分析能力,结合大数据、云服务、自动化和生物识别检测等现代前沿科技手段,捷信将自主核心的风险控制管理能力渗透到业务流程的每一个环节,以实现对每一位客户的高效、即时服务,成为他们终身可信赖的优质金融服务伙伴。经营范围(一)发放个人消费贷款;(二)接受股东境内子公司及境内股东的存款;(三)向境内金融机构借款;(四)经批准发行金融债券;(五)境内同业拆借;(六)与消费金融相关的咨询、代理业务;(七)代理销售与消费贷款相关的保险产品;(八)固定收益类证券投资业务;(九)经银监会批准的其他业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