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理财
财富从此刻开始!

治疗白血病的王振义(王振义治疗白血病的无私奉献)

治疗白血病的王振义(王振义治疗白血病的无私奉献)

在生命、疾病和现实面前,它似乎变得脆弱而渺小。

2008年,一个《我不是药神》击中了人们的医疗痛点。

患了白血病,为了吃药治疗,家里的房子没了,一家人都垮了。

多年来,无数白血病患者几经挣扎仍未能逃脱痛苦死亡的命运,世界各地的许多专家和医生也在寻找治愈方法的道路上遭遇挫折。

幸好天无绝人之路。经过八年的努力,一位中国医生终于克服了治疗白血病的困难。

他利用独创的“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疗法,将癌细胞变为正常细胞,成功驯服了“最凶猛”的白血病。

而这位博士就是现在已经97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王院士。为了挽救成千上万的病人,王院士甚至放弃了自己的专利。

作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未来科学奖生命科学奖的获得者,他为什么会走上学医的道路?你是如何克服治疗白血病的这个困难的?

王出生于1924年。他的父亲是上海安平保险公司的经理。他家住在一栋带花园的三层小楼里。

即使在上海这样豪华的地方,王的家庭也是非常富足的。

所以他生在乱世,但幸运的是他有一个安逸的童年。

王和其他七个兄弟姐妹都是在严格的家庭教育下长大的,而王很早就表现出极高的学习天赋。

于是,到了上小学的年纪,他被父亲安排到法租界的萨波赛小学读书。

入学后一直保持优异的学习成绩,后来通过努力收到了进入极光大学的邀请。

面对入学前的专业选择,王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医学专业。

在他的祖母死于寒冷之后,王树立了学医的志向,现在他终于如愿以偿了。

从1942年到1948年,王在奥罗拉大学医学院刻苦学习,很快积累了专业知识。

平时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他也会参加医院的会诊。

他的努力被周围的人看在眼里,在医生的推荐下,王一路顺利获得了的研究生和博士学位。

毕业后来到广慈医院当住院医师,正式开始职业生涯。

随着在医院工作时间的增加,王的临床经验也越来越丰富。

名医匡安坤

虽然王知道自己无法完全凭借自己的力量填补这一空白领域,但他还是选择向内科大师邝安坤求助,在血液学领域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临床治疗,王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有些病人通常不出血,但小手术后会出血。

为了探究其原因,王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

寻找凝血因子是控制出血的关键,但由于技术和材料的限制,国内尚无法检测出凝血因子。

于是经过一番思考和研究,王选择用石蜡代替硅胶涂在玻璃管壁上。

最终,这一创造性的方法使王成功地完成了凝血因子的检测,也解决了这一出血症状的诊断和治疗问题。

这一年是1953年,是王穿着白大褂救死扶伤学习的第五年,也是他加入抗美援朝医疗队的开始。

10月,王任东北军区内科巡回医疗组主治医师,随第五批上海志愿医疗队赴黑龙江勃利县后方医院会诊。

在后方医院工作期间,有一次,60多名志愿者同时出现头痛和咯血症状,被医生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

然而,王却有不同意见。

王年轻的时候

就专业知识来说,脑膜炎是不会传染的,所以60多人一起得脑膜炎就有些莫名其妙了。

于是王在脑子里推翻了这种可能性,转而想起了他在一本书上见过的一种肺吸虫病。

这种蠕虫可寄生在人体的肺部或脑部,一旦感染,可出现头痛、腹泻、咯血等症状,还可出现脑膜病变。

收集到的信息让他又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测:这些志愿者很可能感染了肺吸虫病。

他把这个猜想分享给其他医生后,大家马不停蹄地给志愿者查肺吸虫病。

拿到检测结果后,他们发现确实是肺吸虫病引起的,于是进行了相关治疗,志愿者由于治疗及时,恢复得很快。

事后,王因表现突出被授予二等功,抗美援朝后回到广慈医院继续工作和研究。

1954年,王通过对血栓和止血的研究,发现了轻度血友病的诊断方法。

但这只是他血液学研究的一小步。在随后的几年中,经过努力,王的血液学研究日趋成熟。

随着研究的深入,他遇到了一个巨大的难题:——白血病。

然而,王并没有放弃攻克这一难题,多年来血液病研究的不断突破给了王极大的信心。

此外,他还想尽快解决白血病的医学难题,于是在1959年,他满怀信心地和团队一起宣称要“在三年内攻克白血病”。

但现实总是残酷的。尽管王和他的团队尽了最大努力仔细研究和治疗病人,但他们仍然无法阻止60多名病人相继去世。

每次看着白血病患者饱受病痛折磨的场景,一种无力感就在王的心中升起。

因此,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更加专心地研究白血病,并把攻克白血病作为自己的终身目标。

平时,王除了完成会诊和查房,还要一头扎进图书馆和档案室翻阅资料,希望能从这些文献中找到有用的信息。

努力是有回报的。

心人,王振义偶然间看到了一篇论文,这位以色列医学家在论文中写道:在一定条件下,白血病细胞能够转化成正常细胞。

除了提出这一观点外,他还列出小白鼠试验的数据加以证明。

看到这篇论文的王振义仿佛又看到了希望,他很快就和几位医生一起组成医疗小组,希望通过“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试验来验证这种方法的可行性。

医疗小组内的每个人都为这个发现感到惊喜,虽然医院条件有限只能为他们提供一间不足五平米的小屋和淘汰下来的医疗设备,但大家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

而王振义作为医疗小组的组织者更是不辞辛苦,每天早出晚归,三年来没给自己放过一天假,一心扑在研究、测试上。

但这个发现并没有让王振义在攻克白血病的过程中取得更多的进展,面对一轮轮试验的失败,团队中的人都渐渐失去了耐心和毅力。

甚至有些人开始怀疑起了研究方向的正确性,好不容易看到的一丁点希望仿佛又破灭了。

王振义细心地注意到了团队里的情绪,决定以身作则拿出坚决的态度,鼓舞团队的士气,重新唤起大家攻克难关的斗志。

也恰好这时,外国发表的一篇文献让王振义有了新的解决思路,也让医疗小组的成员更加斗志满满。

王振义由文献中肿瘤细胞遇到一种酸性物质会分化联想到白血病细胞,他想,这种酸性物质会不会对白血病细胞有着相似的作用呢?

为了尽快验证自己的猜想,王振义向医院寻求帮助,希望院方可以为自己提供这种酸性物质。

但无奈的是,医院根本没有这种国际前沿的药物。

还没等开始试验就遇到了这样的难题,但王振义不甘心就此停下。

他开始翻阅资料希望找到一种药物能够代替这种酸性物质,于是他们边试验边研究。

在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后终于找到了可替代药物的正确配比,全反式维甲酸正式诞生,他们的研究获得了实质性的突破。

医疗小组的所有人都因这次的成功激动得不停流泪,回顾这几年来经历的一次次失败,在此刻仿佛都变得意义非凡,实验报告中的一字一句都凝聚着他们的辛苦和汗水。

但事实上,这还不是研究的终点,他们的研究成果只是在实验室获得了成功,使用到人身上的效果还不得而知,这需要到临床中进行验证。

而且,临床验证也是不小的难关,没有几个病人愿意用自己的身体试验药物的效果和副作用,医院也不敢贸然使用。

最终,是一位身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五岁小女孩率先使用了这个研究成果。

患病小女孩小怡君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可怕程度远高于其他种类的白血病,一旦患病,体内的白细胞会显著增多并无限增长,小女孩被送来医院时已经岌岌可危了。

为了挽救这个幼小、鲜活的生命,王振义主动与女孩家长进行了多次沟通和商讨。

在沟通过程中将两种治疗方案的利弊明确表达给女孩父母,如果选择传统治疗方法,小女孩要经历多次痛苦的化疗,而且国内的技术无法保证治疗效果。

如果选择新的治疗方法则会有一些风险和不确定性,但新药物全反式维甲酸对急性早幼性粒细胞白血病有很好的诱导作用,能为女孩争取一线生机。

在王振义的建议下,小女孩的父母最终选择了新的治疗方案。

幸运的是,经过王振义一个多星期的治疗后奇迹出现了,小女孩被救了回来。

这一次治疗的成功初步印证了药物的效果,在这之后,又有24个患者陆续使用了新的治疗方法,并且病情都有了好转。

王振义和医疗小组8年多来的辛苦终于有了结果,他们让白血病患者看到了生的希望。

曾经,中国医生被国外医疗界嘲讽“土专家”、“不入流”,但王振义用实际行动狠狠“打”了他们的脸。

虽然王振义的这项科研成果还是没能得到知名医学杂志的认可,但他的论文一经发表就在全世界的医学界引起了震动。

那些外国医生们纷纷为这个来自中国的治疗方案拍手叫绝,癌症研究专家理查德教授更是将其称为“划时代的医学奇迹”。

但被赞誉声环绕的王振义却没有太大的波动,他将自己的精力放到了更重要的事情上去了,即药的价格。

看过《我不是药神》的朋友应该都知道,电影中患了慢粒白血病的吕受益需要终身服用格列宁药物,但一瓶的价格高达37000元,就连印度仿制药也要二千多元一瓶。

虽然价格已经是天差地别,可是什么样的家庭承受得起这样的医疗费用呢?

全反式维甲酸研制成功后,王振义担忧的也是价格问题,药物研制成功了,如果价格太高又有多少家庭治得起病呢?

思及此,他毅然决定放弃专利申请,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药物价格降低,30粒药仅售13元。

价格低到快要震惊掉外国人的下巴,即使到了现在,这种药也才卖到290元一盒,还被纳入了医保。

在医学领域多年的王振义终于得偿所愿,但这绝不是他医学研究的终点。

在这之后,王振义依然带着团队和学生展开研究,对白血病的治疗方案不断进行优化,尽力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另外,王振义在医学领域做出的贡献也得到了相应的荣誉和嘉奖。

1994年,王振义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1年,他被评选为201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了500万的巨额奖金。

2020年,王振义又获得了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得奖金100万元。

面对这样的嘉奖,王振义依然保持着自己专注科研、两袖清风的态度。

他将2011年获得的500万元奖金尽数捐献,其中450万捐给上海交大医学院(原震旦大学医学院),另外50万分给了科研团队中的年轻人。

2020年获得的100万奖金则是全部捐给了扶贫基金会。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王振义的身上依然传承着医者仁心的品质,他还将自己的医学精神传递给了后辈,用自己毕生的学识教导出一批批医学生。

时至今日,王振义已经97岁高龄了,从医多年的他培养出的“得意门生”也不在少数。

当年,他发现在医院进修的陈竺在血液学研究方面有天赋,便将其破格录取为研究生,还送陈竺等一些学生去国外进修。

学成归来的陈竺也没有辜负王振义的期望,做出了不俗的成绩。

他通过努力,接替了老师王振义成为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并提出了肿瘤“靶向治疗”的观点,在白血病治疗上有着突出贡献。

陈竺(左)和陈赛娟(右)院士夫妇与王振义

除此之外,王振义还带出了陈赛娟、陈国强两位院士,以及21名博士、32名硕士,为国家的医疗事业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

但不管这些学生后来走上了什么位置,获得了什么成就,他们对老师王振义的崇敬、钦佩之意丝毫不减。

看着科技日益发达、互联网日益兴起,王振义为了能够及时了解学术动态,他也“紧跟潮流”在七十多岁时开始学习使用电脑。

本该安享晚年的他,依然会每天雷打不动看2个小时的学术资料。

后来,王振义还要求学生们考自己,每周学生们都会将搜集的疑难杂症拿到课堂上进行讨论。

在学生汇报过程中,王振义常常会低头在本子上记录着什么,遇到问题也会让学生停下来直接发问。

甚至有时候他会亲自跑到医院的病房里看一下这位病人的情况,以便求证自己内心的答案。

同时,他也会用心解答这些“试题”,为学生们解除疑惑。

另外,王振义也会将自己搜集的文献做成PPT,在这个一周一次的课堂上与学生分享。

久而久之,王振义独创的一周一次的“开卷考试”就出名了,这种治学态度也深深影响了一代代年轻人。

正如王振义本人所说的那样,他从始至终都将自己放在了学生的位置上,医学的海洋无边无际,为人师也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审视自己提高自己的过程。

王振义获凯特琳医学奖(左三)

从医79年,王振义救死扶伤,坚守医者仁心的品质,用一腔热血和努力让我们看到了医学的神圣。

虽然他总说觉得时间不够留下很多遗憾,但他为医学事业、为人民做出的贡献不可磨灭!

参考文献:

[1]肖春芳《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王振义》[ J ].光明专题,2021-11-03

[2]《捐款百万到上亿的科学家,慷慨背后都有一颗赤子心》[ J ].长江日报,2021-11-01

[3]崔兴毅《王振义:医者赤诚心,坦荡无所求》[ J ].光明日报,2022-02-24

相关问答:格列宁价格多少钱一盒

在《我不是药神》中,正版的瑞士药格列宁的价格是4万元一盒,而在现实中当时的格列卫是2、35万一盒。

这个价格在当时的年代,已经属于天价了,记得剧中有一人说的一段台词“我生病这些年,房子吃没了,家也吃垮了。你们说这个药是假药,这药真不真,我们吃的人会不知道吗?我想活着,不想死。”从这点就可以看出当时的白血病患者为了维持生命,苦苦的挣扎在生死的边缘线上。

只能靠这种抗癌药物维持生命,但是为了吃这种昂贵的抗癌药,吃垮了家里,吃没了房子。本来在那个年代,经济能力就不是很高,每盒上万元的价格,对于一个普通家庭简直是晴天霹雳。

但是也不能全怪当时医药公司把价格定在那么高,客观的来说,作为药企而言,投入巨大、花费数十年才研制成功的药物,需要保护知识产权,以作为对药企的保护,而在该药的专利期内,药企有权定价以期望尽早收回成本。实事求是的讲,并不能单纯的因为药价过高就一味的指责。

自从2015年起包含格列卫在内的多种高价药就纳入了我国特殊药品大病保险支付范围,到了2017年进入医保目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能搜到有文件说明的将格列卫医保的省市有江苏、浙江、河南、广东、山东、福建、海南、新疆、安徽、江西、陕西,各省报销的金额比为50%-75%不等。在纳入医保的省份,2、35万一盒,现在医保报销75%,自理25%,也就是5875一盒。

赞(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理财,财富从此刻开始!